▲▼2018年5月23日上午11時許,廣西防城港紅沙核電3號機組核島穹頂吊裝成功。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吊裝穹頂(圖/CFP)

▲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2018年5月23日吊裝穹頂。(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受到「福島核災」影響的中國核能建設,將在凍結長達3年後重新啟動。國家能源局31日覈准包括「中國核工業集團」漳州核電一期項目1號、2號機組,以及「中國廣核集團」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項目1號、2號機組在內的4臺核電機組,未來擬融合中國研發的「華龍一號」技術建造。

綜合陸媒報導,2011年,受「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影響,中國境內暫停審批覈電項目,並對現有核電站進行了全面審查,暫停一切核能建設。這一輪凍結審批工作持續一年多,直到2012年底,才重新開工,建設4臺新的核電項目;2013年持續建設3臺機組;但到了2014年,開工建設的核電機組卻降為0。

▲▼資料圖為大陸廣西防城港核電項目。(圖/CFP)

▲資料圖為大陸廣西防城港核電項目。(圖/CFP)

2015年則是自2011年後,在覈電機組上線最多的一年,共有6臺加入發電行列。這一年被業界視為「核電重啟之春」。在開工建設的6臺機組中,有兩臺為「第二代核電機組」,剩下的4臺均為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主要目的是為出口海外做示範。自2015年之後,卻再也沒有上馬新的核電機組,並持續3年時間。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周大地指出,「核電對經濟的拉動,對能源結構的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過去3年來,沒有上線新的核電機組,主要是「沒有技術可用」;一是為了核電發展更安全,淘汰二代核電機組;二是「華龍一號」當時尚屬於示範建設階段,短期內難以投入使用;最後一個原因,則是中國從美國引進的第三代核電機組「AP1000」,直到2018年纔在浙江三門核電廠正式實現商運。

周大地說,儘管福島核電事故已過去多年,但留下的陰影還在影響中國核電發展,「我認為,目前的核電技術已經足夠安全了,但由於核電的特殊性,它需要安全再安全」。

▲▼中國第一座大型核電站——廣東大亞灣核電站2006年2月13日投入商業運行25週年。(圖/CFP)

▲中國第一座大型核電站「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圖/CFP)

根據《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在運的核電規劃裝機,容量要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但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20日,全國在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為4590萬千瓦,在建機組僅1218萬千瓦。顯見在運和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距離2020年目標還差3000萬千瓦。成為重啟核能建設的原因之一。

中國三大核電集團之一的中廣核的董事長賀禹日前表示,「中國核電出口的產業基礎不斷增強,配套產業和資源已具備支撐每年在全球市場新開工建設10臺至12臺核電機組的能力」。且能提供核電裝備的企業包括,上海電氣(601727.SH)、中國一重(601106.SH)和東方電氣(600875.SH)等。

▲▼2017年5月25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穹頂吊裝成功。(圖/CFP)

▲「華龍一號」2017年5月25日5號機組進行穹頂吊裝工程。(圖/CFP)

由中國自主開發的「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即將落地,四臺已覈准的機組都已通過安全評審,年前即可開工建設,施工現場的水通、電通、路通、通訊通;以及工地進行平整也都已經完成。

不僅重啟核能,大陸首組低溫型6.45兆瓦大容量風電機組,也已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併網發電。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2018年核電發電量約29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6%,佔總發電量的4.2%,相當於少消耗0.9億噸標準煤,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億噸。周大地說,「和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樣,核電也是一個國家實現能源結構調整目的的最佳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