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频率点

 

一.极低频(20Hz-40Hz)

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

50Hz左右,这是我们常用的最低频段,这个频段就是你在的厅外听到的强劲的大鼓声的最重要的频段,也是能够让人为之起舞的频点。通过对它适当的提升,你将得到令人振奋的大鼓声音。但是,一定要将人声里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声音都切掉,因为那一定是喷麦的声音。

二.低频(40Hz-80Hz)

这个频段的乐器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一般人通常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感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三.中低频(80Hz-160Hz)

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再加上定音鼓与男低音。这个频段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吋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著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

70~100Hz,这是我们获得浑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频点,同时,也是需要将人声切除的频点。记住,BASS和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频点,否则地鼓会被掩没掉的。

四.中频(160Hz-1280Hz)

从160Hz-1280Hz横跨3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祇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

200~400Hz,这个频段有如下几个主要用途,首先是军鼓的木质感声音频段;其次,这是消除人声脏的感觉的频段;第三,对于吉它,提升这个频段将会使声音变的温暖;第四、对于察和PERCUSSION,衰减这个频段可以增加他们的清脆感。其中,在250Hz左右这个频点,对地鼓作适当的增益,可以使地鼓听起来不那么沉重,很多清流行音乐中这样使用。

400~800Hz,调整这个频段,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BASS,并且可以使通鼓变得更加温暖。另外,通过增益或衰减这个频段内的某些频点,可以调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这个频段可以用来调整人声的「结实」程度,或者用于增强地鼓的敲击感,比较适用与舞曲的地鼓。

五.中高频(1280Hz-2560Hz)

这个频段的乐器有小提琴约有1/4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祇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1k~3KHz,这个频段是一个「坚硬」的频段。其中,1.5K~2.5Hz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锋利」的感觉;在2K~3K略作衰减,将会使人声变得更加平滑、流畅,否则,有些人的声音听起来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这样的处理来平息演唱者的怒气!反过来,在这个频段进行提升也会增加人声或者钢琴的锋利程度。呵呵。总的来说,这个频段通常被成为噪声频段,太多的话,会使整个音乐乱成一团,但在某种乐器上适当的使用,会使这种乐器脱颖而出。

六.高频(2560Hz-5120Hz)

这段频域对于乐器而言,已经是很稀有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

3k~6KHz,声音在3k的时候,还是坚硬的,那么,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作什么了吧。至于6k,提升这个频点可以提升人声的清晰度,或者让吉它的声音更华丽。

七.极高频(5120Hz-20000Hz)

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了,更何况是极高频,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而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

6K~10KHz,这个频段可以增加声音的「甜美」感觉。并且增加声音的空气感,呼吸感。并可增加吉它的清脆声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过量使用)。PERCUSSION、军鼓和大察都可以在这个频段里得到声音的美化。并且,弦乐和某些的合成器综合音色,可以在这个频段得到声音的「刀刃」的感觉(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声音)。

10K~16KHz左右,提升这个频段会使人声更加华丽,并且能够提升大察和PERCUSSION的最尖的那个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确认这个频段内是有声音存在的,否则的话,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声。呵呵。

八.各种频率与音量范围

  1. 打雷:120 dB;,步枪:160 dB,洗衣机:80 dB; 发电机引擎:100 dB能量大,声波传越远。

  2. 电子琴:25Hz~5500Hz,音量范围:32-95 dB。

  3. 小提琴:200Hz~3000Hz,音量范围:43-93 dB;1~2KHz是拨弦声频带;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4. 中提琴:150Hz~300Hz;3~6KHz影响音色表现力。

  5. 大提琴:100Hz~250Hz;3KHz是影响音色音色明亮度。

  6. 贝斯提琴:50Hz~150Hz;1~2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7. 长笛:250Hz~1KHz;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8. 黑管:150Hz~600Hz;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9. 双簧管:300Hz~1000Hz;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

  10. 小号:150Hz~250Hz;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11. 长号:100Hz~240Hz;500Hz~2KHz提升使音色变辉煌。

  12. 钢琴: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量范围:60-100 dB。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20~50Hz是共振峰频率。

  13. 竖琴:32.7Hz~3.136KHz。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萨克斯管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14. 萨克斯管 100Hz~300Hz,提升此频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细腻,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15. 吉它:100Hz~300Hz;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16. 贝斯:60Hz~100Hz;60Hz~1KHz;2.5KHz是拨弦声频。

  17. 电吉它:70Hz~700Hz,音量范围:34-90 dB;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18. 电贝司:80Hz~240Hz;60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19. 手鼓:200Hz~240Hz共鸣声频;5KHz影响临场感。

  20. 小鼓+响弦:240Hz影响饱满度;2KHz影响力度(响度);5KHz是响弦音频(泛音区) 。  

  21. 中鼓:360Hz影响丰满度;8KHz为硬度频率;泛音可达10~15KHz。

  22. 低音鼓:60Hz~100Hz为低音力度频率;2.5KHz是敲击声频率;8KHz是鼓皮泛音声频。

  23. 大鼓:60Hz~150Hz是力度音频,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是泛音声频。

  24. 铜钹:250Hz强劲、坚韧、锐利;7.5~10KHz音色尖利;1.2~15KHz边泛音四射。

  25. 人类的声域:男声:0.1~0.4 KHz,男生说话0.1KHz;,女声: 0.2- 1 KHz,女生说话0.4KHz。

  26. 歌声:男高音150Hz~4200Hz,音量范围:27-90 dB。男中低音90Hz~380Hz 音量范围:27-90 dB。

  27. 歌声:女高音300~ 1000 Hz,音量范围:27-87 dB 。女中音180Hz~760KHz 音量范围:27-87 dB。

  28. 低语:20-30 dB;大声谈话:70 dB; 高声唱歌,800Hz是「危险」频率会使音色硬、楞。

  29. 哑声:提升64Hz~261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30. 喉音:重衰减600Hz~800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31. 鼻音:重衰减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

  32. 齿音:重衰减6KHz过高会产生严重齿音。

  33. 咳音:重衰减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

转载 http://www.drumnet.tw/sound6.htm

 

-------

Foobar设定值

还是调音方面的一些资料。可以参考,但是之前听说过foobar的均衡器有问题,所以可以参考运用在自己的mp3上


均衡器还可以用来根据用家听音口味做适当优化,比如:适当提升7khz和10khz可以突出细节并且让人声 变甜。而对14khz和20khz的提升则可能造成声音变得具有华丽感和金属味,但也容易变噪变得数码味较浓,建议20khz的滑块不要给增益,而 14khz的滑块可以轻微增益。5khz的适当增益能提升人声清晰度。将1.8khz和2.5khz适当压低能起到一定柔化和净化的作用,适当提升则能起 到锐化的作用,但是这两个滑块不要大起大落,2个dB 的幅度已经算是很大胆了。220hz和311hz这两个滑块轻微提升能显得较为温暖。具体的调节,需要用家自己根据实际环境和器材情况进行调节,这同样是 很有意义的。
乐器的调节范围:  ●弦乐器:明亮度调节6KHz和12KHz,丰满度170Hz和310Hz,拨弦声1KHz和1KHz
  ●钢琴:低音60Hz和170Hz,临场感3K和6K,衰减12KHz 14KHz 16KHz声音单薄反之实在。

  ●低音鼓:敲击声3K,低音60Hz。
  ●小鼓/高音鼓/手鼓:饱满度170Hz和310Hz清脆度/临场感6K
  ●钹:尖锐感6K和12K。

  ●手风琴/风琴:饱满度310Hz、临场感6K
  ●BASS:拨弦声1K ,低音效果60Hz,拨弦噪声(擦弦声)3K
  ●电吉它:丰满度170Hz和310Hz,明亮度3K
  ●木吉它:琴身声310Hz,清晰度/宏亮度3K和6K,衰减12KHz 14KHz 16KHz声音单薄反之实在。

  ●小号:丰满度170Hz和310Hz,清脆感6K
  一些音乐的调节方法:

  1、在放管弦乐或交响乐时,可把60Hz、170Hz提升一半,310Hz、600Hz提升四分之一1K可不提升或少许衰减 ,3K和6K适当提升,12K、14K、16K可把16K提升到最大,它们三个可成一个30来度的坡。
  2、在放独唱或合唱时可把170Hz和1KHz稍提升,3K和6K稍衰减。
频率 说明

<80Hz 80Hz
以下主要是重放音 乐中以低频为主的打击乐器,例如大鼓、定音鼓,还有钢琴、大提琴、大号等少数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这一部分如果有则好,没有对音乐欣赏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一部分要重放好是不容易的,对器材的要求也较高。许多高级的器材,为了表现好80(或80左右)Hz以上的频段的音乐,宁愿将80(或80左右)Hz以下的频率干脆切除掉,以免重放不好,反而影响主要频段的效果。极低频20Hz为人耳听觉下限,可测试您的器材低频重放下限,低频 中的25Hz、31.5Hz、Hz、40Hz、50Hz和63Hz是许多音箱的重放下限,如果您的音箱在这些频率中某处声音急剧下降,则表明这个频率就是您的音箱低频重放下限。


80
-160Hz 在80-160Hz频段的声音主要表现音乐的厚实感,音响在这部分重放效果好的话,会感到音乐厚实、有底气。这部分表现得好的话,在80Hz以下缺乏时, 甚至不会感到缺乏低音。如果表现不好,音乐会有沉闷感,甚至是有气无力。是许多低音炮音箱的重放上限,具此可判断您的低音炮音箱频率上限。

300
-500Hz 在300-500Hz频段的声音主要是表现人声的(唱歌、朗诵),这个频段上可以表现人声的厚度和力度,好则人声明亮、清晰,否则单薄、混浊。

800Hz 800Hz
这段一般设备都容易播好,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多。这段要是过多的话会感到音响的频响变窄,高音缺乏层次,低频丰满度不够。

1000Hz 1 kHz
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 kHz下测试。

1200Hz 1.2kHz
可以适当多一点,但是不宜超过3dB,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但是,过多会是声音发硬。

2000-4000Hz 2
~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有适当的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

8000-12000Hz 8
~12kHz是 音乐的高音区,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适当突出(5dB以下)对音响的的层次和色彩有较大帮助,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但是,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 噪声,例如:系统(声卡、音源)的噪声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段缺乏的话,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

14000Hz 14kHz
以上为音乐的泛音区,如果缺乏,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高贵感,例如小提琴将没有“松香味”。这一部分也不宜过多,基本平直或稍有衰减(不超过-3dB)即可。

20000Hz 20 kHz 
为人耳听觉上限,可测试您的器材高频重放上限。16 kHz-20 kHz可能在一些器材中消失,此时有可能是您的器材无法重放此段频率,如果您是年纪较大者,也有可能是您的听觉衰减所至。
正弦波扫频信号 20Hz-20kHz正弦波扫频信号是从20Hz到20kHz频率自动平滑改变播放,通过播放此段测试信息可快速判断何处频率存在问题
均衡器的调节可分为以下主要几段进行:

20Hz--60Hz
部分
这段低频往往给人很响的感觉,如雷声,是音乐中强劲有力的感觉。如果提升过高,则又会混浊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

60Hz--250Hz
部分
这段频率包括基音、节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强之则音色丰满,弱之则音色单薄,过强则产生隆隆声。

250Hz--2KHz
部分
它包括大多数乐器的低频泛音和低次谐波。

2KHz--4kHz
部分
这段频率属中频,如果提升得过高会掩盖说话的识别音,尤其是3kHz提升过高,会引起听觉疲劳。

4kHz--5KHz
部分
这是具有临场感的频段,它影响语言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提升这一频段,使人感觉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显得稍近了一些;衰减5kHz,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如果在5kHz左右提出升6dB,则会使整个混合声音的声功率提升3dB。

6kHz--16kHz
部分
这一频段控制着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
---------------------------
各个频段的音色与音感
音色,是一种描述乐器发音品质的术语,由于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频谱分布特征,因而同一种乐器的发音在不同的音区内,起音感虽然不一定一致,但其音色大体一致。
表述音色特征的术语一般都与乐器的关系密切。音色术语一般要比音感丰富一些,其间的关联有以下几种情形:
沉闷:闷这种音感是同20赫兹左右的频率赋予的,而高于80赫兹时,音感就会偏厚,因此具有沉闷感的音响一般基频很低,而且很少有丰富的泛音成分,具有此音感特征的乐器音源一般都是低音乐器的低音区。
沉重:单纯从音感方面来看,沉重感是80赫兹频点处所特有的音感效果,而从音型特征上来看,短促的低音打击音型乐器具有更强烈的重感效果。
低沉:低沉常用于形容比沉闷稍丰厚的音响,他的基频可能与沉闷的音响一样,但其高次谐波大多都比沉闷的音响丰富一些。
深沉: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词,常用于表述具有色彩性的“松荡”的低频响应,其基频比低沉的音响稍高一些。一般具有深沉感的乐器,最典型的就是大提琴和箫的低音区。
浑厚:这种音感是频谱较宽的音源所具有的特征,所以浑厚的音感一般都是形容基频较低,频谱较宽的音源。
淳厚:淳厚是指具有较高融合性的低频音响,具有淳厚感的典型音源,是钢片琴的低音区。
丰满:这是频率在100~250赫兹之间的音源所具有的音感特征,一般发音在此频段内的音源,都必然会有丰富的音感效果。
宽厚:丰满的音源如果频谱更宽一些,就会产生宽厚的音感效果。
饱满:这是一种叫强劲度的低频音响,,一般加置有“涡轮失真”效果的电贝司,此音感特征非常明显。
明亮:一般当乐音的基频高于500赫兹以上时,就会变的明快起来,甚至高到7500赫兹处时,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明亮,所以音源的明亮感是一种比较通泛的形容词。明亮感在2800赫兹频点处最为明显。
响亮:常用于形容带颈度的高明度音响,并且当频谱高出4000赫兹以上时,音源就不具有此音感特征了。
宏亮:直待有一定融合性的高明亮音响。
圆润:指比较柔和的高明亮度音响。
柔和:与圆润相比,柔和感更偏于暗闷,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音响。
清脆:频谱集中在4000~8000赫兹之间的音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清脆感效果。
高亢:指高穿透力的清脆音响,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就是唢呐。
尖锐:频谱集中在6800赫兹左右的音响一般都尖锐刺耳的。
尖厉:尖锐的音响如果还带有类似失真的嘈杂感,即可产生尖厉的音感效果。
纤细:频谱在8000赫兹以上的音乐,一般都具有纤细的音感效果。
融合:一般不易突出的柔和音响,都具有一定的融合感。当然,所有的音源都可以用融合或或不融合的程度衡量。在乐器中,一般认为中提琴、大提琴的融合感最好。
干涩:这是融合感的反义词,一般和谐泛音缺乏、不和谐泛音突出的高频段音响,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干涩,在乐器
当中,他主要是由于极高音区缺乏共鸣所造成的。
坚实:600赫兹左右的窄频带音响,以及发音短促的音型,都具有某种检视的音感效果。
空洞:指带有“染色”效果的暗闷音响,此音感特征常常常常被人们用于形容大木鱼的音色。
温暖:这是一种形容乐音色彩性的词,他一般与音响的“染色度”成正比,如:排钟,就具有次种音感。
粗犷:低频音响如果带有类似过载失真的效果,即可形成粗犷的音感。
粗糙:粗糙感是一种略带沙音的粗犷音响,一般小号、圆号在吹奏低音区时,都有此音感特征。
沙哑:特制带有明显“气流沙音”的虚浮声响效果。
苍劲: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词,一般是指较低频段内的沙哑音响,如大管的低音区等。
紧张:这是乐音内含有某些特别的不和谐泛音成分的结果。
力度感:力度感在低频段特指200~500盒子频段内的音响,如:大鼓、大胡的低音区,力度感就较好。在中、高频段,力度感是指高穿透力、高突出性的不柔和音响,一般高音铜管乐器的中、高音区,都具有良好的力度感效果。
穿透力:指高突出性、高明亮度的音响,穿透力在4500赫兹附近较为明显。
光彩性:指有一定突出感的高圆润度音响。
悲凉:悲凉与温暖互为反义,它也是一种带感情味的次。具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音源,就是中音双簧管的中音区。
阴森:高紧张度的低频段音响,即可形成阴森的音感效果。
发扁:这是2500赫兹处所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此频点附近的音乐,一般都明显有“发扁”的感觉。如:板胡、二胡等,次种音感特征十分明显。
发暗:如果乐音中缺乏6000赫兹以上的频谱成分,一般都可以使起发音变“暗”。
发虚:这是乐器在发较高音阶时,杂音增多所引起的,这种杂音通常类似于气流沙声。
极高频:
16K-20K 
色彩 提升有神秘感;
12K-16K 
高频泛音,光彩;
10K-12K 
高频泛音,光泽;
高频和高频低段:
8K-10K S
音;
6K-8K 
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
5K-6K 
语言的清晰度,提升声音锋利、易疲劳;
中频上段:
4K-5K 
乐器表面响度,提升乐器距离近、降落乐器距离远;
4K 
穿透力,提升 咳音;
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
中频:
1K-2K 
通透感、顺畅感,提升有跳跃感、降落 松散;
800 
力度,提升喉音重;
500-1K 
人声基音、声音轮廓,提升语音前凸、降落语音收缩感;
300-500 
语音主要音区,提升语音单调、降落语音空洞;
中频低段:
150-300 
声音力度、男声力度,提升声音硬、无特色,降落:软、飘;
低频:
100-150 
丰满度,提升浑浊、降落单薄;
60-100 
浑厚感,提升轰鸣(轰)、降落无力;
20-60 
空间感,提升低频共振(嗡)、降落空虚;
低频上段80-160;中低频40-80;低频下段20-40;超低频32-~。
--------------------
各频段声音的作用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是从最低的20Hz到最高的20KHz,而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则集中在80Hz~12kHz之间,不同频段的声音对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1. 20Hz--60Hz
部分。这一段提升能给音乐强有力的感觉,给人很响的感觉,如雷声。如果提升过高,则又会混浊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特别是低频响应差和低频过重的音响设备。

2. 60Hz--250Hz
部分。这段是音乐的低频结构,它们包含了节奏部分的基础音,包括基音、节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过度提升会发出隆隆声,衰减此频段和高中音段会使声音单薄。

3. 250Hz--4KHz
部分。这段包含 了大多数乐器的低频谐波,同时影响人声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调整时要配合前面低音的设置,否则音质会变的很沉闷。如果提升过多会使声音像电话里的声音;如把600Hz和1kHz过度提升会使声音像喇叭的声音;如把3KHz提升过多会掩蔽说话的识别音,即口齿不清,并使唇音“m、b、v”难以分辨;如把 1kHz和3kHz过分提升会使声音具有金属感。由于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通常不调节这一段,过分提升这一段会使听觉疲劳。

4. 4kHz--5KHz
部分。这是影响临场感(距离感)的频段。提升这一频段,使人感觉声源与听 者的距离显得稍近了一些;衰减则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如果在5KHz左右提升6dB,则会使整个混合声音的声功率提升3dB。
5. 6kHz--16kHz
部分。这一频段控制着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一般来说提升这部分使声音宏亮,但不清晰,还可能会引起齿音过重;衰减这部分使声音变得清晰,可音质又略显单薄。该频段适合还原人声。
下边列出几种常见EQ组合的特点。

●POP
:流行乐,它要求兼顾人声和器乐,组合比较平均,所以EQ曲线的波动不是很大。
●ROCK
:摇滚乐,它的高低两端提升很大,低音让音乐强劲有力,节奏感很强,高音部分清晰甚至刺耳。
●JAZZ
:爵士乐,和POP相比,它提升了3-5KHz部分,增强临场感。
●Classical
:古典乐,它提升的也是高低两部分,主要突出乐器的表现。
●Vocal
:人声,人的嗓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比较窄,主要集中在中频部分。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觉是不一样的,音响回放设备的频率响应也不同,人的听门曲线也只是根据统计数据画出,所以别人听起来很自然的声音自己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均衡器的调节需要根据自己的听感特点和所使用的播放设备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