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着特別重要的作用。他那遠遠伸出的屋檐、富有彈性的屋檐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翹的屋角(仰視屋角,角椽展開猶如鳥翅,故稱“翼角”)以及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十字脊、盝頂、重檐等衆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通過對屋頂進行種種組合,又使建築物的體形和輪廓線變得愈加豐富。而從高空俯視,屋頂效果更好,也就是說中國建築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作爲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

古代木結構的樑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檐。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爲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其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飛檐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但它最大的作用其實是防水。

古代建築多用木頭,木頭有個缺點就是容易腐爛。那如何與腐爛作鬥爭呢?我們的祖先想出在周圍柱子的外側,包以較厚的牆壁,除了阻擋風雨寒流與太陽熱度不侵入室內以外,還可使樑柱不因風壓發生偏斜而影響整個房屋的安全。

然而,黏土築成的牆坯外面雖塗刷石灰,仍經不起長期風雨的剝蝕,於是將屋檐向外挺出,更好地保護周圍的牆壁。可是,房屋的規模越來越大,它的牆身因之加高,屋檐也挑出更長。太長的屋檐雖然保護了牆身,但也妨礙了室內的光線。

爲了便於屋面排除雨水,就得把屋頂做成很陡的坡形。可是陡屋頂會使急瀉下來的雨水濺得很高,這對牆腳、柱基都是不利的。

那怎樣纔是比較理想的設計呢?最理想的屋面是,上部坡度大,下部較平坦,而中部略呈凹陷形狀。這種懸挑出來向上反曲的屋面,不但釆光好,也便於泄水緩衝,保護房腳。如果採取四面泄水的方式,它的四角自然而然爲反翹形式,結果就產生了斗拱飛檐的屋頂,從而成爲一種美麗莊嚴的建築。

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屋檐上翹,若飛舉之勢。建築羣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從巧奪天工,底蘊深邃的山西古城,到樑上青天,落花飛鴻的徽派民居,濃縮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式古建,一瓦一脊,皆匠心之獨運。其中飛檐作爲中國漢族傳統建築中屋頂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算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神來之筆。

古建中國致力於打造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致力於弘揚傳統優良文化,繼承古人以建築作爲文化載體的非凡創意及重要功能,喚醒建築中缺失的中華歷史文化,爲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