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研究發現衡量產業結構優化的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對對外貿易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對對外貿易的正影響較大;對外貿易能夠促進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發展的短期階段影響效果顯著,長期來看正向影響作用保持平穩狀態。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經濟全球化發展日新月異,國際間商品流通速度疾漲,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全球化的機遇不容錯過,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蓄勢待發。自改革開放的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可謂是實現了大踏步的向前。在 2001 年加入 WTO 以後,中國更是更好的走向了世界市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攀升,使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得以確立。中國利用本國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本豐富的優勢投身到國際貿易當中去,於外貿而言,不僅實現了總量的高速增長,同時貿易結構也因需求的升級而隨著發生改變。貨物貿易的出口中勞動要素充裕型產品佔有很大的份額;服務貿易的出口中,技術要素充裕型產品的出口佔比仍然較低;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方式中加工貿易佔有較大的份額;就貿易夥伴國家的分佈區域而言,中國對外貿易不再單純的盯住幾個傳統的貿易市場,逐步走向貿易國家「多元化」。從 2015 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到目前「新常態」的經濟格局都要求中國經濟實現由「量」到「質」的提升,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實現「中國製造 2025」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

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是實現經濟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改善中國貿易結構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可以進一步解決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遇到的資金不足、管理經驗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反過來優化的產業結構能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對於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更多的學者把重點放在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上,較少的關注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的調整與促進機制。本文正是從經濟全球化的開放背景下,通過分析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現狀,採用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索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耦合關係,找到共同發展路徑。

....................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在如此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下,研究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二者間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實現二者的良好互動,共同促進經濟發展。但通過對前人的研究發現對於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問題多為對外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單向的關係探討,關於二者間耦合互動的探究較少。特別是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對此涉及就更少了。國外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產業結構處於高級化和軟化的階段對於對外貿易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甚至是進入了促進的「瓶頸」階段,無論是從產業水平還是貿易水平來看都很難有較大的大幅度提升與促進的空間。但對於發展中國家或者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國家而言,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產業結構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對二者之間互動關係的研究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思路,尤其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新常態」經濟轉型期就更加凸顯其重要性。鑒於此,本小節從國內外對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進行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綜述

一國經濟的增長能夠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對外貿易的發展對經濟也是有推動作用的,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合理化能夠推動經濟向好發展,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可以理解成為循環促進。國外對於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較少,對於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佔主流,但這對於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研究也有著重大意義。

國外對於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在上世界 60 年代就有像 Emery、Balassa、Feder 這樣的經濟學家運用計量中的回歸方法建立貿易增長模型,選取各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到了分析結論。在定量分析中以投入產出法和回歸分析法最為常見。其中錢納裏、賽爾昆(1975)的半對數模型是研究這類問題的經典模型。模型為分析影響經濟結構的因素構建了包括總人口、經濟結構、人均收入、凈資本流入在內的半對數回歸方程。Feder(1982)認為在幾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其中涵蓋了總投資增量、勞動力投入增量,通過對發達國家和非發達國家的時間序列樣本進行最小二乘分析得出出口貿易對經濟有著正向影響。Anna Pinna(1996)指出國家之間貿易差異率的變化會受到貿易要素分配的影響,一旦貿易要素重新分配就會產生新的貿易差異率,一國經濟增長需要充分發揮出口作用。Ghataka(1997)以馬來西亞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和產業發展數據為藍本研究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分別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得出出口工業製成品對產業結構的正影響大於初級產品。JesusCrespo-Cuaresma 和 Julia Worz(2002)對出口產品類型按照科技含量進行細分,通過利用 45 個國家的數據建立隨機模型,高效率和高潛質是技術要素充裕型產品的出口特徵,因此技術要素充裕型產品的出口能夠拉動產業結構升級。Peter C.Y.Chow(2002)選取八個新興工業國家研究出口與第二產業之間的關聯關係,得出出口與第二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

.....................

第 2 章 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的闡釋

2.1.1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也有「進出口貿易」、「外貿」這樣的叫法,是一個國家同其他國家進行商品、服務交換的一項活動。通過國際貿易可以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和服務獲得經濟總量的增長,在另一方面可以進口國外先進的設備和管理經驗,彌補國內的技術短板,克服經濟增長「瓶頸」。對外貿易大致可以分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大類,貨物貿易在各國的進出口總額中佔有較大比重。近年來,服務貿易的比例也開始逐漸上升,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和貿易狀況較好,發展中國家處於逆差水平,與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2.1.2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描述國民經濟各部門間以及部門內部之間的結構關係。廣義上的產業結構可以大致的理解成經濟結構,它不僅僅包括了產業間的關係結構還包括產業內部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等。狹義的產業結構通常說的是產業間的比例關係以及投入產出關係。產業結構可以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個層面:靜態的產業結構指的是在一定時期產業間的關係結構和比例構成;動態層面指的是產業結構的比例關係和結構關係的演變趨勢。產業結構中的關係結構指的是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分佈情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三次產業比例關係不斷調整優化,一國的經濟發展的大致情況能夠通過這樣的變化反映有所體現。再者就是各個產業內部的結構比例關係,如農、林、牧、副、漁以及採掘業在第一產業中的比例關係以及變動情況;輕重工業在第二產業中比例及變動;傳統與現代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例及變化。當經濟到達一定的發展水平後,產業發展的重心一定會出現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過渡,與此同時產業產值和就業比例也會隨著改變。在這一演進發展過程當中同時會出現投入物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智力型勞動和知識的消耗相對增長,內部從事生產性勞動的比例降低,而在研究開發領域的服務性勞動的比重增加。這就使得原來勞動要素充裕型和資源要素充裕型主導產業向知識、技術要素充裕型主導產業轉移。產業結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產品趨於無形化和軟化,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的突出代表行業逐漸居於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對一些軟性需求如知識、技術等有了更多的要求,這就使得知識性生產要素的累積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

2.2 相關理論

2.2.1 對外貿易理論

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關係問題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期,由於生產力和勞動效率的提高以及社會化大分工程度的加深進而產生了國際貿易。國與國之間產品交換會對本國的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初期的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相互促進因此產生。

亞當.斯密的貿易理論從個人之間的分工和貿易出發進而擴展到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認為各國經濟專業化程度的提升能使得勞動生產效率提升進而增加國民財富。個人為了自身利益會致力於生產個人擁有絕對優勢的商品,對於國家而言也是如此。一個國家也會把本國生產產品的成本同從國外進口加以比較以決定是採取進口的方式亦或是自己本國生產。他認為建立在一國優勢基礎上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是分工生產的高級階段。自然優勢是根據國內的資源稟賦狀況所與生俱來的,如氣候、礦藏、土壤等;獲得性優勢是憑藉後天不斷積累、不斷發展所得的,如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等。自然優勢和獲得性優勢使得一國在生產特定產品方面形成成本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取得絕對優勢。「絕對優勢理論」就是一國出口在本國生產有比較效率的商品,進口在國外生產具有比較效率的商品,如此一來使得貿易進口、出口國都能夠獲得更多效益。斯密的「剩餘產品出路理論」合理地解釋了國際貿易的產生,認為之所以產生國際貿易是因為產品生產產生了剩餘,通過國際貿易將剩餘產品銷售出去是實現剩餘產品價值最大化的良好方式。

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的貿易理論解決瞭如果一國所有的產品生產上都沒有絕對優勢無法開展國際貿易的矛盾問題。一國應該以生產和出口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參與對外貿易和國際分工積累國民財富,進口比較劣勢的商品填補需求。各國因長期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經過長期發展會影響該產品在本國產業結構中所佔比重,使國內的相關出口產業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在國內形成以比較優勢產品為核心的出口外貿格局影響一國產業結構的發展。比較優勢理論表面上是在說外貿商品的進出口流向和進出口商品選擇的問題,深層次挖掘可以理解為探討在商品自由流動的貿易開放環境中產業結構的選擇與發展的問題。

........................

第 3 章 中國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 13

3.1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 13

3.1.1 中國進出口規模變化 ........................... 13

3.1.2 中國外貿依存度變化 ........................... 14

第 4 章 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選取與對外貿易的指標估計 ..................... 23

4.1 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選取 ......................... 23

4.1.1 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選取與估計 ................... 23

4.1.2 人力資本水平的指標選取與估計 ......................... 25

第 5 章 中國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耦合關係的實證分析 .......................... 30

5.1 平穩性檢驗 ................... 30

5.2 最優滯後期選擇與協整檢驗 ................ 30

第 5 章 中國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優化耦合關係的實證分析

5.1 平穩性檢驗

構建模型的前提要求是數據是平穩的,所以首先要運用 ADF 方法對四個變數進行平穩性檢驗,避免「偽回歸」的出現,導致檢驗結果無意義。對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對外貿易水平進行 ADF檢驗。用 INF 表示科技創新能力,HCI表示人力資本水平, RES表示能源利用效率, EXT表示對外貿易水平。具體檢驗結果如下:

四個變數都具有非平穩性,因為 T 值絕對值小於三個臨界值水平的絕對值,接受原假設,即原序列具有單位根。經過二階差分後,T 統計量的絕對值均大於 5%臨界值和10%臨界值,表示在 5%和 10%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是平穩序列,符合進行下一步檢驗的條件。

..........................

第 6 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6.1 基本結論

通過確立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體系並與對外貿易進行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通過 ADF 檢驗發現代表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與對外貿易水平是二階單整的。選取 2005 年--2016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具有平穩性,經過 Johansen 協整檢驗得出四個變數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係。通過建立 VEC 模型與脈衝響應函數的分析圖中可以看出,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與對外貿易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科技創新能力對對外貿易的影響在前中期推動作用較大,中後期的影響效果保持平穩;人力資本水平對於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程度一直保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能源利用效率對對外貿易發展的正向影響較比其他兩個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大,從短期到長期的影響來看,短期影響效果大而長期的正向影響有所降低,但仍舊保持在著一個高水平的正向拉動作用。對外貿易對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也有著推動作用,就三者的作用趨勢來看都呈現了「倒 L 型」,在前中期的正向作用效果明顯,中後期趨於平穩的正向促進。所以說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內部機理來看,中國的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彼此促進、耦合發展,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不斷演進發展能夠使得對外貿易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略)


還有問題也可下方評論or私信我——編輯部的王姑娘

收集大家的問題,發文章來給你們解答!

文章——2018-10-18發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