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問你:“中國最爲經典的節日是什麼時候呢?”你必定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春節。”春節作爲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之中最爲盛大的一個節日,每個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處,在這一天都會思念家,並想方設法回家過年。

而這也是春節的意義,是每一個人一年的結束,也是新一年的開始。但是很多人都不會相信,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廢除過春節,春節當日照常上班,還禁止民衆慶祝,而這件事情發生在九十多年前。

春節的由來十分之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時的人們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斗斗柄指向寅(正東偏北)時爲立春節點。

而在後面的日子中,春節的時間也大爲不同,比如夏商時期,人們以一月(時間均以陰曆計算)爲正月,而到了秦始皇時期,則以冬季十月爲正月。王莽篡漢之後,以十二月爲歲首。而最終的演變結果便是我們如今這般,沿用夏曆。

在1913年7月(民國二年)之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啓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

袁世凱看完了這個報告之後,思考了許久,感覺這樣的做法不妥,最終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爲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但是,到了1928年之時,卻發生了一個變數,國民黨廢除了春節,並要求人們不準過春節,且嚴格執行“春節不能請假”,店鋪“春節”不準關門等規定。

這樣的行爲,自然是引起人們激烈的反抗的,同時也沒有多大的作用,畢竟千百年的傳承哪裏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人們私下裏還是繼續過着“春節”。既然這個政令沒有作用,且會引起人們的反感,那麼根本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幾年過了六年,國民黨最終還是敗下陣來,在1934年之時恢復了“春節”。

參考資料:《中國傳統文化概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