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沿海大陸架漁場(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 :

  大陸架海水較淺,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浮游生物繁盛。

  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爲魚類和浮游生物提供養料。

  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

  從洋流對漁場影響的角度講,世界上有四大漁場:

  1、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的。

  2、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的。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形成的。

  4、祕魯漁場,是由祕魯沿岸的上升補償流形成的。

  漁場形成的成因一般有兩個。一種是位於寒流和暖流 交匯處,寒暖流交匯使得水的環境發生變化,所以魚類不敢貿然向前,於是在交匯處聚集,並且寒暖流交匯使得海水攪動,底層的營養物質都跑到表層,成爲魚羣的餌料。

  比如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三個都是位於寒暖流交匯。

  1、北海漁場是位於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的交匯處。

  2、北海道漁場是位於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

  3、紐芬蘭漁場是位於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

  4、比如祕魯漁場是由於受東南信風的影響,風從岸邊吹向太平洋,所以岸邊海水不斷減少,底層的海水便上來補充,同時把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來,成爲魚羣的餌料。

  寒暖流交匯,由於冷暖海水密度差異,導致海水發生攪動,使下層的營養鹽類到達海水錶面,有利於浮游生物繁衍,進而爲魚類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 祕魯寒流是由於祕魯沿岸受東南信風的影響,表層海水在風力作用下向北流,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則由深層的海水來補充,深層海水上翻,帶來了海底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爲魚蝦提供充足的餌料,形成大漁場。(上升補償流)

  加拿大紐芬蘭漁場曾是威名赫赫的世界四大漁場之一,它是在航道探索的過程中被意外發現的寶庫。話說英國爲連接富饒的東方,意圖開闢出西北航道以繞開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由此意大利裔的英國航海家約翰·卡伯特在1497年帶領船隊出發啦,其西渡大洋,在紐芬蘭發現了大自然孕育的寶藏——鱈魚。

  當時鱈魚的密集程度堪稱恐怖,“我們簡直就是踩在魚羣背上走上岸的”,在這裏捕魚,拿個籃子往水裏撈就行,有時它們還會自己跳到甲板上。但如此豐饒之地,卻在上世紀後半葉逐漸走向消亡以致難覓魚羣蹤跡,原因爲何呢?

  下面先簡要敘述紐芬蘭的歷史脈絡,其興盛衰落同漁場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是在1949年3月31日正式加入加拿大聯邦的,由此加拿大的版圖構建完成最後一塊拼圖。紐芬蘭曾數度拒絕加拿大拋出的橄欖枝,仰仗的就是豐富的漁業資源和對英國來說絕佳的戰略位置,早在1864年,紐芬蘭議會就否決了魁北克會議時敲定的籌建聯邦細則,由此加拿大聯邦最早的組成部分只是安大略、魁北克和沿海的新布倫瑞克、新斯科舍四個地區。

  後紐芬蘭在1907年成爲自治領,並隨英參加一戰。但殘酷的戰爭帶給紐芬蘭的是人員耗損和債臺高築,但他們似乎並不在意,因爲紐芬蘭漁場堪稱北大西洋取之不竭的“金礦”。但隨着美國等漁業產業的繁盛,直接帶動了全球魚肉價格的下跌,紐芬蘭財政收入頓時萎縮,債務的遞增和國際借貸信用評級的下調亦接踵而至,已瀕臨破產的紐芬蘭只得另找大樹乘涼,解散議會,從自治領重新回退到英國的殖民地,以換取英國每年撥付的財政援助。但二戰後,英國已自顧不暇,哪有精力照顧昔日的小夥伴,故紐芬蘭另尋靠山,投入加拿大懷抱。

  當時紐芬蘭的支柱產業毫無疑問是鱈魚捕撈。從北極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附近的聖勞倫斯灣相遇,海水的攪動使底層養分上泛,同時入海的聖勞倫斯河亦帶來豐厚的餌料,吸引着龐雜的海洋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世界其他三大漁場的環境與此類似,多是由寒暖流交匯形成(如北海漁場和北海道漁場,另祕魯漁場是由上升補償流形成的)。

  數百年來,紐芬蘭的傳統捕魚方式大多是以家庭爲單位的小漁船作業,捕獲量適中,且避開了魚類產卵繁殖的季節,故紐芬蘭的鱈魚經久處於繁盛稠密的狀態。

  但二戰後的現代化工業催生出超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輪,它們如鐵掃帚般粗暴的掃蕩着海洋資源,它們夜以繼日,不懼惡劣天氣,它們甚至有冷凍間,鱈魚捕撈後就在船中冷藏,運到歐美市場後仍是鮮活的,它們一小時的捕獲量遠超昔日小漁船的數月所得

  那此時的加拿大在幹什麼呢?1992年加拿大漁業部門發佈紐芬蘭漁場禁漁令,說是禁漁,其實已經無魚可捕啦。長期掠奪性的、無節制的濫捕對鱈魚等海洋生物來說是毀滅性的,經過二十餘年的休養生息,有規模的魚汛仍不見蹤跡。可以說,一切都太晚啦。

  在鱈魚危機趨近深化的1977年,加拿大曾設立海洋經濟保護區,將外國漁輪擋在門外,而扶植本國的現代化拖網漁輪,如此只不過是轉換了掠奪者而已,鱈魚仍然得不到休養生息。

  後紐芬蘭漁場的衰退已無法掩蓋,但加國漁業部門仍心存僥倖,只是採取了逐漸削減捕撈量的辦法,這種如瘙癢般的救治措施對已重病纏身的紐芬蘭漁場來說是杯水車薪的,由此白白錯過了五年的亡羊補牢的黃金時期。

  現在紐芬蘭漁場已成歷史,它的悲劇如同沉重的教科書,教育警醒着發掘大自然資源的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