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今(3)日視察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他宣佈,行政院已覈定國家太空科技長程計畫第三期,自2019年至2028年,投入總預算259億元,十年內要造九顆自主衛星,以帶動臺灣太空產業。

賴清德今日赴太空中心視察福衛七號運送赴美發射前的準備作業。他表示,福衛七號衛星是國家的驕傲,他不僅獻上最大祝福,同時也宣佈,政院將繼續支持太空第三期計畫,十年內匡列259億元預算。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當場表示將全力支持該預算。

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第三期太空計畫部分細項還在敲定中,確定後科技部將會對外說明,全案預定在下會期向立法院報告。第三期與前兩期較為不同的是,前兩期皆以15年為一期,第三期太空計畫則是10年,而且目標是平均一年造1顆衛星,希望以此培養我國太空產業。

賴清德表示,第一期國家太空計畫是從1991年至2006年,以建立我國太空科技基礎為目標,總預算197億元,包括組織建立、人才培育與技術養成,並嘗試研發、設計衛星,順利發射福衛一號、二號及三號衛星。

他表示,2004年至2018年的第二階段總預算259億元,目標是建立太空科技初期自主研發技術,讓科技更加進步,甚至與太空產業結合,如福衛五號、福衛七號衛星就是指標性成果。

明年起第三期太空計畫接續新任務。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報告時說明,第三期太空計畫是在第一、二期基礎上,精進太空全自主研發技術,建立完整星系,帶動太空產業,預期十年內完成九顆前瞻衛星研發及外太空探索任務,「九顆都是自製衛星」。

科技部表示,以福衛五號衛星為例,臺灣自產比例高達八成,並有包括漢翔、微像、鑫豪等6家科技公司參與福衛五號太空計畫,可說是福衛五號的產業鏈。至於福衛七號衛星,臺廠參與程度低,僅芳興承做衛星天線。未來進入第三期太空計畫,將要用自造九顆衛星,建立臺廠太空產業鏈。

福衛七號進行電磁相容測試。(圖/太空中心提供)
福衛七號進行電磁相容測試。(圖/太空中心提供)
福衛七號由6板衛星組成。(圖/太空中心提供)
福衛七號由6板衛星組成。(圖/太空中心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