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實際當權者,康有為等人要變法,為何不找慈禧商量呢?也許有人立馬會說,慈禧是頑固派,肯定不會同意變法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中國整個社會都在思考如何走出困局,慈禧太后也看到了改革變法的必要性,她曾經對光緒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做為一個家長,總是希望自己家裡的日子過的比別人好,不希望比別人差,這一點,我相信慈禧的話是出自內心的。

因此,變法初期,慈禧是滿懷期待的,她曾讀過康有為的《波蘭分滅記》,並為之十分感動。只是變法後來卻慢慢變味了,變成了光緒和慈禧的帝後之爭,觸及到慈禧的利益,慈禧才會阻止。據說變法失敗後,慈禧曾悻悻地說:「康有為要變法,為什麼不找我?

筆者覺得康有為沒找慈禧,更多的是書生誤國,意氣用事。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句話用在康有為身上一點不錯。康有為憑個人喜好做事,把慈禧和榮祿等實權派堅決劃入階級敵人的行列,導致他們一開始就站在了變法的對立面。

例如在康有為在變法之前,很多大員對他都非常重視,然而這也使得這個書生不知所以,狂妄到了令人側目的地步。從他對李鴻章的態度就決定了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早期,李鴻章對強學會和康梁等人的變法都是支持的,而且出力甚多,但康有為卻對其指責、排斥和人身攻擊。最明顯的例子是李鴻章當時表示要捐資給強學會,被康有為趕了出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事業興旺的基礎,沒有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是變法必然失敗的原因。


主要是康有為並沒有門路能接觸到慈禧吧,以康有為的身份,能見到光緒,都是破格了。

康有為其實在清廷的身份很低,想要面見慈禧,概率是很低的,在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封兩江總督,得以晉見慈禧,領著龐青雲進宮的陳大人說,你命好,這麼年輕就過了這個門檻,為了這個門檻,我努力了三十年,可見,面聖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而康有為,也只見過一光緒一年,兩人談了一兩個小時的樣子。

其實,康有為廣東人,一口粵語,如果說普通話,估計也是港台腔啦!光緒一口京碴子,能聊出什麼玩意。

但是,康有為還是有兩下子,直接讓年輕的光緒帝躍躍欲試,光緒想親政一展抱負,但是,沒有實權,所以,想借用變法來奪取權力,而康有為看中的就是這點,如果找慈禧,慈禧未必會同意,即使同意變法,也不會用他們這些變法派的人,而是皇族內閣那樣的排面。

所以,康有為是在拿國家最高權力之間的內部矛盾來賭,賭光緒贏,如果光緒贏,則其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如果光緒輸,那就跑路唄!其實是康有為害了光緒,如果光緒能夠老老實實的韜光養晦,等慈禧死了再進行變法,或者在慈禧的支持下,進行局部的變法,循序漸進的方針,則光緒皇帝絕對不會這麼慘。

正是,維新派的慫恿,點燃了光緒對權力的渴望,操之過急,則毀於一旦。

歷史上有很多的改革,有很多的變法,但是,沒有一次變法如維新變法這般操之過急,這般全面,這般混亂。

商鞅變法在於圍繞法制開展的一些列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的措施。王安石變法,主要集中在經濟與軍事,張居正一條鞭法在經濟,雍正改革在經濟,政治上主要設立軍機處與打擊腐敗。可以看出,從某一點切入,繼而展開,是最好的策略,例如,晚清洋務運動,也是經濟和軍事。

戊戌變法,腳跟沒等站穩,就來一個炸,你是嚇唬守舊勢力,還是嚇唬慈禧,結果,因為自己的政策,各地政府不能積極配合,結果就產生了刺殺慈禧,非法奪權的想法,可見,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人士是在扯多大一個蛋。


不是不找,而是找不上,也不敢找,光緒帝充其量是個擺設,卻有著一飛衝天的決心和夢想;慈禧則不同,她是實權派人物,改變現狀的決心並不強烈。

多數人都把康有為當做變法派,但理性的歷史學者往往提出歷史課本解讀之外的論斷,比如就有人認為康有為不過是投機派。

其實變發的信念和勇氣並不如後人吹起來的那麼大,在他的背後,更像是被資本裹挾前行的一場鬧劇。

可能有人會認為胡扯,康有為是變法派,怎麼跟時髦的「資本裹挾」幾個字扯上關係。

那是因為多數人只看到了康有為變法,卻沒有看到幕後的一系列神操作。

在康有為進行變法活動的背後,是海內外對變法有好感的華人金主的支持,比如說南陽富商邱菽園,便是康有為戊戌政變前後最大的金主。

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軟禁,一心想學古代呂不韋押寶成功先例的邱菽園,便積極謀劃扶持康有為組織武裝,與暴清抗爭到底。

邱菽園最後到底捐給了康有為對少錢?現在已無從查起,但據說邱菽園在資助康有為後,資不抵債,破產了,前後共花進去百萬之巨。

再用一個時髦的話,康有為得到的這百萬巨款,就相當於現在的融資,為自己的事業發展籌措到了不少的發展資金。

但這錢管起來就比較隨意,基本上都是康有為一家之言,基本上就是一筆糊塗賬,邱菽園是買賣人,按說精明無比,沒想到卻被康有為蒙蔽了雙眼,玩起了空手套白狼一點不含糊。

最後康有為沒辦法,拿錢太多,總不能不有所表示,邱菽園的錢是讓康有為武裝暴動用的。

不管成功與否,暴動都必須真真切切發生。

就在這個檔口,康有為與國內的弟子們卻發生了齟齬,國內的弟子明知動武是送死,因此雙方在何時動武的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

一直等到邱菽園的羊毛被薅光,都沒能完成武裝起義的既定目標。

就這樣一個沽名釣譽的投機分子,以慈禧太后的生命和權威,肯定不喜歡有人對自己的政權合法挑戰,康有為自然不想碰一鼻子又撈不著好處,自然不會找慈禧太后搞事情了!


因為康有為等人首先是保皇黨,其次是改革派,因此他們不可能去找慈禧太后變法,從另一方面說,康梁等人的變法建立在光緒掌權的基礎上,因此全力抵制慈禧。

慈禧

康有為主張:「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絕了翁同龢「調和兩宮」的主張,視慈禧太后「那拉氏為不可造就之物」。御史楊深秀更是豪氣干云:「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意思是要參考唐朝徐敬業、駱賓王討伐武則天的軍事行動,聲討慈禧太后。

政變前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政治權力關係存在著兩種制度:其一是事後報告制度,……每日將當日重要折件及簡要相關諭旨上報慈禧太后,其中個別折件光緒帝對慈禧太后有所隱瞞;……其二是事前請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緒帝面見慈禧太后時,須將重大政治決策和高級官員任免,先行請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軍機四章京,對此慈禧太后事後雖為不平,但無法推翻光緒帝的「擅自」決定。——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

可見在變法中光緒的確在維新派的支持下進行了一些掌握權力的小動作, 對於任命軍機四章京,就沒有請示慈禧太后,而是擅自決定,但是事後慈禧太后也無可奈何。

康有為

慈禧曾表示,「變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願皇上能勵精圖治也,未必不願天下財富民強也。至法當變不當變,未必有成見在胸也。——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

慈禧並不是極力抵制變法,其實到那時已經不是圍繞法該不該變的問題,變法已經成為了舉國上下一致認同的聲音,就是圍繞立變還是緩進的問題上不定。顯然,康梁等人的變法草率而冒進,會直接動搖社會組成階級,造成動蕩,因此慈禧才立刻叫停,但是最後康梁等人愚蠢地認為慈禧阻礙了變法,要圍園殺後,將變法的改良性質變成了奪權的宮廷鬥爭。

光緒帝


感謝邀請。康有為自稱南海聖人,政治主張為西方的君主立憲。

對比慈禧和光緒,光緒是個年輕人,而且頗有抱負,不想被列強欺凌,容易接受新思潮。且新政更多是向保守派守舊派奪權,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君權。

而慈禧呢,一個垂垂老婦,思想嫉妒守舊,對內為了權力連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都被間接弄死,對外竟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無恥的話。從可行性角度看,肯定光緒更容易聽其言,而慈禧或許早就砍其頭了。康有為這樣聰明的人,又豈能不知呢 ?再者康有為思想輕佻不要緊,居然想讓日本的伊藤博文來做中國首相,氣的慈禧直罵維新運動就是瞎胡鬧,或許康有為只能騙騙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吧,又豈能說服老佛爺呢


我覺得,歷史的真實應該是這樣的!康有為找慈禧肯定效果好得多。但為什麼要找光緒呢?原因很簡單。帝黨和後黨直接存在根本矛盾,光緒要親政,太后要把權力握在自己手上。不是母子,所以不信任啊。在最高權力的爭奪上,分歧嚴重,你死我活。所以光緒想藉助康有為變法奪過最高權力,慈禧嘛,前期被忽悠了,當她發現要奪他的權時,立刻變卦,逮捕帝黨,囚禁光緒,就不足為奇了。而康有為嘛,當然是站在光緒一邊,後來逃亡後到死都擁護清朝。這樣理解複合邏輯,也基本上說得通。找慈禧的話,永遠不可能的。因為目的是奪權,變法是手段。


說一點個人淺見,有以下幾個理由決定了康有為要想變化,不會找慈禧太后。

1、慈禧太后掌握著國家行政權力,是既得利益者,而變法就要觸動慈禧太后的既得利益,此時世人皆知光緒皇帝沒有實權,而光緒皇帝也想通過變法讓國家權力重歸皇帝。

2、在慈禧統治時期,中國民間活動日盛,反對謾罵慈禧者大有人在,人人皆言慈禧暴政專制。

3、慈禧是個複雜的人。恰如李剛所言,慈禧「首先是一個嗜權如命的統治者」和「善於玩弄權術的宮廷貴婦」。試想,在男人佔主導地位的宮廷鬥爭中,一個皇族女人不懂政治、不甚精明意味著什麼,結果可想而知。慈禧是靠「辛酉政變」、扳倒了顧命八大臣起家的。當政期間(1860-1908),雖然後期還政光緒,但是大多數時間裡她還是晚清決策的核心人物。在其執政時期,面臨內憂外患,她實現了君臣和衷共濟,滿漢一家。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歷史學者很少提到慈禧,但這項近代化運動無疑得到了慈禧的首肯,因為在集權體制下,沒有最高掌權者的實際支持和理解,革新措施無從談起。可以說,沒有慈禧,就沒有洋務運動,當成定論。


慈禧是頑固派,找她變法無異於自尋死路,慈禧肯定不會同意,認可新法的存在。而光緒是支持新法的,雖然是個傀儡皇帝,但有一定的號召力,響應力。所以只能找光緒皇帝。結果還是被袁世凱出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