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內地百廢待興的經濟環境,中國製定了對外招商引資的方針政策,20世紀80年代,香港企業近水樓臺先得月,紛紛北上投資設廠,使得香港成爲內地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香港不僅爲內地帶來了資金,也引進了國際化的人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內地本土企業的成長。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週年,十年以來,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策略方向,香港逐漸發展演變成爲內地與世界的牽線人,尤其隨着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措施相繼落地、港交所上市的制度改革成功推行,香港資本市場已經成爲內地經濟轉型、金融開放和企業創新的重要推手。

  比香港晚起步的內地資本市場,過去十年的增長迅猛。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從2008年8月底的1576家增長到了2018年8月底的3540家,總市值達到了47萬億人民幣的水平。

  2015年的基金互認、2016年的深港通、2017年的債券通,這使得內地市場更加的成熟、國際化,更加確定了香港作爲內地和國際資本市場樞紐的角色,MSCI於2017年宣佈將A股納入指數,是A股市發展逐步場成熟化的證明。

  2019年4月2日人民幣定息及貨幣亞洲論壇在香港港交所舉辦,論壇圍繞債券相關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鏈接中國與全球債券市場”成爲本場論壇的核心所在,圍繞着“鏈接”二字,香港資本市場該如何通過債券的方式打通內地與國際的互聯互通、拉近彼此的距離成爲論壇參與嘉賓的演講、分享的題眼。

  內地債券納入彭博指數,李小加看好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首先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開場主題演講:李小加認爲,雖然港交所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債券交易所,但卻是一個已經起步且正在積極學習的交易所,身處當下大時代,在鏈接內地債券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工作中,香港有獨特貢獻。而債券市場上要有新的突破,李小加認爲需要從產品、互聯互通以及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加以努力。

  產品方面來看,港交所從期貨產品開始做,李小加稱未來會慢慢擴充,包括債券回購(Repo)和互換交易(Swop)等債券市場通行的產品;而互聯互通方面,北向通開通以後南向通未來一定會開通,而場外交易市場聯通了,未來三個交易所市場的債券也可能聯通,以及實施互換通、Repo通等都將會是未來的可能性;至於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李小加指,除了加強現有的中央結算系統(CCASS)建設外,還會考慮建設交易後服務基礎設施,並利用當下的科學技術賦能來有所突破。

  彭博願意成爲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李小加的觀點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也得到了共鳴,來自彭博(Bloomberg)全球執行副總裁施凱文(Kevin SHEEKEY)認爲中國未來會成爲對彭博來說非常重要的市場,並表示彭博願意成爲中國與世界的橋樑,讓人民幣更快的融入世界。

  香港會成爲大灣區的核心動力

  在施凱文分享完畢之後,中國銀行香港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Zhihuan E)發表了“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與債券市場發展”主題演講,並從大灣區戰略的角度討論了債券市場開放的意義與影響。

  鄂志寰表示大灣區將成爲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大灣區會把中國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進一步的連接起來;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將成爲大灣區發展的重要的舉措,那麼香港就會成爲大灣區的核心動力所在;兩會期間通過了外商企業投資法,在准入前的國民待遇、知識產權的保護上給了外商更確切的保障,這將在法律層面奠定了對外開放的基礎。

  國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在岸債券市場需要時間

  鄂志寰演講後,論壇進入就“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議題討論的環節,議題從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全方位對比、中國債券市場在全球債券市場的角色、當前市場投資機會、資產支持證券的現狀及發展。四個方面展開了討論。路透社亞太金融板塊編輯 Jennifer HUGHES、 彭博中國總裁 李冰、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全球市場副總經理 劉祖繁、國際資本管理協會 行政總裁 馬丁. 謝克、富時集團亞太區指數主管 Arom PATHAMMAVONG、MarketAxess 中東歐、非洲及亞太區行政總裁 Christophe ROUPIE參與了交流。

  李冰表示,儘管目前外資在中國債券市場的交易份額佔比很小,但是由於市場交易基數較大,實際上機會還是非常多的。 Christophe ROUPIE以其在海外多地市場債券交易的經驗,認爲進入某一市場其實很簡單的,可能需要科技上的幫助就可以做到。但是要熟悉某一市場,這需要時間。比如進入埃及、尼日利亞,當初對這一區域的債券交易的流動性一無所知,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花了很多的時間瞭解市場。

  儘管對於外資投資者並不容易,但是來自富時集團亞太區指數主管 Arom表示對於中國市場很有信心,並且表示可以爲中國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提供動力,去年(2018年)富時集團已經宣佈將中國債券市場放入觀察名單中了。

  對此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全球市場副總經理 劉祖繁更是表示目前來看來自國際新增的債券投資者的投資額度是不夠的,但是變化很快,從2.1萬億快速增長到了12.3萬億,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外投資者會從離岸債券市場進入到在岸投資市場。

  下面是以上嘉賓接受觀衆的問答:

  Q:目前對於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障礙

  1.監管的批准

  2.運營和執行風險

  3.透明度問題

  4.缺乏對衝工具

  關於監管批准方面的問題國際資本管理協會 行政總裁 馬丁. 謝克表示這個情況是市場內部的架構的問題,信貸市場的發展比較緩慢,如果希望有一個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債券市場,那麼就需要對債券透明度、公司破產給予支持。

  來自MarketAxess 的Christophe ROUPIE表示監管的批准是這個過程的部分,這需要有一個很長的路要走。彭博中國總裁李冰表示我們中國債券投資市場中只有2.24%,對衝工具方面會隨着融入國際投資渠道中會發展起來的。

  Q:中國債券市場相較於其他國家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是什麼情況?

  A: Christophe ROUPIE表示流動性並不是由買家數量決定的,可能還有買家的背景決定的;劉祖繁表示中國的政府債券中並不是都一樣的,業界和監管者如何解決流動性的問題,這可以把債券市場放到全球指數中,可以讓市場流動性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李冰認爲,我們在市場透明度開展了很多工作,流動性這一問題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流動性是永遠的主題。而中國的投資比以前更加多樣化了,所以我們看流動性需要整體地去看,要看交易者的背景基礎。馬丁. 謝克表示關於流動性的問題,他認爲政府需要在利率市場化上更進一步。

  中國債券融入國際是歷史性時刻,境外投資者正快速增長

  “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議題討論完後,論壇緊接着進入了“中國債券納入國際主流債券指數及債券通”這一議題,展開的方向涉及:指數納入將如何影響全球債券市場的格局,誰將獲利?以及進一步發展互聯互通市場:交易機制、交易後環節及對衝方案。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鬆、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固定收益指數主管Nick GENDRON、中銀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阮卓斌、法國巴黎銀行環球市場本地市場中國區交易主管林震昃、工銀亞洲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詹偉基博士、債券通副總經理吳瑋參與了討論。

  下面是以上嘉賓接受觀衆的問答:

  Q:作爲國際投資者最關心的風險

  A:違約風險(第一)、人民幣貶值的風險(第二)、國內債券利率風險(第三)、信用差差走寬(第四)

  林震昃表示違約風險不是系統性的風險,我認爲還是信用差走寬存在着風險,(巴曙鬆追問你肯定沒有踏過雷,你是做什麼品種的?)我做國債的(觀衆大笑)。

  債券通副總經理吳瑋表示目前債券通進去了快車道,目前境外債券投資者開戶數量:711個賬戶,其實內部統計的數量是748個賬戶,2018年底已經達到500多個賬戶了,說明2019年一季度有了250以上的境外賬戶入市。(巴曙鬆追問:到明年預計有多少賬戶?)今年年底預計1200,明年能到1500。

  這些投資者來自的地區:涵蓋了國家和地區,中國香港、美國、臺灣,主要的投資類型大部分是資產管理公司。從交易量來看,去年日均30億左右,而今年日均已經到翻了一倍達到了60億左右,總體交易量對比海外還比較小,相信交易量未來會有進一步的增長。

  Q:如何避免債券領域的風險?

  A: 林震昃表示他們投資資銀行不做自營,他們給市場提供流動性。在短期影響方面,他表示債券的從業人員更加忙了,中國這麼龐大的債券市場融入國際社會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程,中國債券市場與海外投資人會有一個互相磨合、互相得利的過程(目前中國90萬億,全世界第二大的債券市場),那麼中國債券通可以豐富投資人的結構,改變投資人的交易規則。

  Q:債券通是否帶來了更多的收益?

  A: 阮卓斌表示國內監管鼓勵投資人進來交易,並且提供了很多交易上的便利。

  Q:你覺得納入指數後對中國債券市場有什麼變化?在產品設計上會有什麼變化?

  A: Nick表示過去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彭博非常激動能夠幫助中國市場的發展,彭博在全球的指數設計是二十年前的產品,他是一個多元性的產品,我們有公司債、政府債券都有,每一個國際的投資者都在使用這個債券指數。

  我們指數的下一步,我們要看一下中國整體地債券市場,公司債和政府債是否會放入指數這是一個長期的項目,我希望全球的評級機構參與進來,來對中國債券市場進行評級,以幫助我們來評價債券是否放入指數之中。

  Q:信用債什麼時候會納入指數?

  A: 詹偉基博士表示預計還有2-3年的時間。

  作者|周治瑋

  編輯|彭尚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