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張衡的先世是南陽郡的著名大族,祖父張堪歷任蜀郡,漁陽太守,由於為官清廉,死後家境清苦。張衡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年輕時就很會寫文章,而且在當地有了不小的名氣。他不願長期呆在家裡等候地方官吏推薦他做什麼「秀才」,「博士弟子」。永元六年(94),十六歲的張衡就懷著求知和遠遊的志向,離別家鄉來到長安。他首先遊歷了「三輔」各地。三輔地區以西都長安為中心,包括京兆,左馮翊和右扶風。當時,那裡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又是文化學術的中心。在這次遊歷中,他來往於渭河平原,有機會登臨華山,攀登終南山等名勝古蹟,考察和收集關中各地的歷史,文物,風土人情以及山川要塞,商業貿易,王侯將相的故事等等。這些經歷為他後來寫作《兩京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年以後,張衡來到了當時的京城洛陽。那裡設有最高學府——太學。他沒有經過郡太守的選舉,因此不可能作為博士弟子進入太學學習和參加他們的討論。但他經常到太學去參觀,以「尋師訪友」的方式向那些當時的名流虛心請教。在洛陽五六年間,他不僅廣泛學習,貫通了五經六藝,更重要的是結識了一批著名的學者和優秀的,有思想的青年,如晚年成為經學大師的馬融,日後寫出著名論著《潛夫論》的王符等等,都對張衡起過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後來成為儒學名宿的崔瑗,年輕時也愛好天文,數學,曆法,經常和張衡在一起研究,討論問題。這段遊學生涯,使張衡增加了見識,擴大了眼界,對他以後獲得卓越成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