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個項目UCloud已經成為中國雲服務領域的巨頭公司,在技術和服務上,毫不遜色於阿里雲、騰訊雲等。

“我是2013年春天跟他接觸的,就在上海浦東大拇指廣場,晚上11點多,那個時候咖啡廳都關門了,我就找到一家麥當勞,24小時候開着那種,兩人喝了杯可樂,一直聊到凌晨兩點多。”

這就是申文超和UCloud創始人季昕華初次相見的場景,按照申文超的說法,那時候他只是個“小兵”,入行還沒多久,而季昕華此前是盛大雲的CEO,深夜還願意來跟自己見面,申文超心裡其實挺感動的。

申文超向左林右狸頻道講述這段經歷時,熱情洋溢,語速很快,場景細節眾多,很容易就把我們被帶入其中。

不久前,左林右狸頻道在北京中關村見到了申文超。不得不說,他真是被照片給耽誤了,網上流傳的那張照片裏,他是個西裝革履不苟言笑的中年人,顯得十分嚴肅。見面之後才發現,申文超不但腿腳細長、年輕英俊,而且待人真誠、殷勤周道,說起話來引人入勝。

談到關注UCloud的契機,申文超笑着說道:“我是清華電子系畢業的,做了很長時間技術,所以對技術類項目看得比較清楚。”

2009年,申文超畢業後進入百度,在支付業務線做了兩年工程師。那兩年正是百度的高光時刻。谷歌退出中國,讓百度在搜索引擎領域找不到需要防範的敵手,於是進入了版圖擴張階段,百度支付當時已經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也跟着經歷了很多變革。

申文超離開百度在IDG的二級市場基金待過小一段時間,之後便進入貝塔斯曼,擔任亞洲投資基金高級投資助理,也就是在這一時間接觸到了季昕華。

轉到投資方向的申文超,從一開始就充滿熱情,他憑借技術出身的優勢,很快看中了雲服務市場。當時他一口氣看了好幾家雲服務項目,卻都不甚滿意,直到在微博上發現有創業公司在用UCloud,他纔看到了希望,於是決定和對方接觸一下。

UCloud創始人是季昕華,他先後擔任過華為安全團隊負責人、騰訊安全中心副總經理、盛大雲CEO。除了這些,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百度百科給他的第一個描述是“中國首代黑客代表人物”。

同樣的技術出身,卻比申文超早許多年,無論是職位還是專業,季昕華都可以算得上他前輩。

他在微博上給季昕華發去了一條私信,然後就有了本文開頭的場景。

那個時候阿里雲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是任何雲服務企業發展路上,必須面對的一座大山。

原創 從程序員到投資人,申文超永遠保持熱情 科技 第1張

申文超&左林大叔

申文超告訴左林右狸頻道:“在基礎雲計算領域,規模效應很明顯。因為規模大了以後,很多成本都會降下來。首先雲計算要的是彈性擴展,不同客戶對計算資源和帶寬的需求有波峯波谷,規模大了客戶多了,才能更好彈性擴展。如果你佔有的市場規模特別大,可以自建IDC,自建或租賃光纖鏈路,連服務器都可以跟廠商做深度的定製,不需要買標準的。依靠規模,可以把IDC、帶寬、服務器等等整個基礎設施的成本降下來。”

然而,當時的UCloud只是一個初創公司,在規模方面並不具備優勢。

申文超笑着說:“因為我們要進入一個,最終是巨頭來做的雲服務市場,所以我們討論最多的事,就是一個初創公司怎麼突圍。另外,只在IaaS層面上單純替代掉大家的服務器,毛利其實不是很多。但在基礎計算之上,可以有非常多PaaS層的應用,比如雲端數據庫等等,這些PaaS應用的毛利就比較可觀。”

另外,申文超對UCloud的戰略十分認同,當時UCloud在戰略上很重視兩類客戶,一類是電商,電商大戶是不會輕易用阿里雲的,阿里系以電商起家,其他家電商未必敢把信息儲存在他們手裡;另一類是遊戲,不論是手遊還是頁遊,一方面是整個行業飛速發展,另外一方面又對彈性擴展有極高需求,恰恰適合用雲計算服務。而當時,阿里也碰到穩定性和I/O問題,UCloud瞄準遊戲類客戶需求針對性做了很多優化,讓遊戲類客戶獲得極好的體驗。

另外當時他們還特別重視潛在市場,申文超開玩笑說,他們找客戶像投資人找項目,他們最喜歡服務那些有潛力的客戶公司,隨着客戶公司的成長,對雲服務的需求也會增加,自己的市場規模也跟着擴大。

即使是這樣,申文超也還是不放心,在投資之前,他特意跑到百度去看看阿里之外的其他巨頭是怎麼想的,最後他做出判斷,他們會有一個兩三年的時間窗口,能夠在電商和遊戲上面做出來。現在我們可以知道,後面的發展果然印證了他的判斷。

離開貝塔斯曼後,申文超轉戰北京創新工場,擔任投資總監。如今的申文超已經是業內的一把好手,在UCloud之後,申文超又投了很多項目,其中包括第四範式、水滴互助、智融集團等等。在投資圈內,他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本次左林右狸頻道拜訪申文超,主要是為了討教雲計算領域的發展變化,申文超為我們提供的諸多細節,將會在《沸騰新十年》中得到補充展現。我們會繼續拜訪,採集更多相關大咖的觀點,敬請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