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

中國天然是一個陸權國家,而且在孫恩的年代,人類對於海洋知之甚少,航海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業,後世的鑒真東渡日本,一共嘗試了6次,才最終成功。

在古代,來自海洋的收益,要遠遠比陸地少的多,人們對海洋的開發和認識相當初級,頂多就是珍珠、珊瑚、海鮮等奢侈品,在海洋上做事的人,大多都是在陸地上的軍事政治鬥爭被打敗,被迫南遷,到海邊去討生活的,一般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

陸地,是古人們的熱望的稀缺資源,苦心人,天不負,只要辛苦勞作,土地就總會有產出。所以,不管歷朝歷代的皇帝或者造反者們,雖然鬥爭的形式千差萬別,但宗旨只有一個: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孫恩起義軍也是如此,他雖然在海島上建立了一個基地,但是他的經略方向是大陸。他不厭其煩地向東晉的都城建康——現在的南京發動衝擊,本就是想登陸上岸,建立大陸政權。他遠避海島的初衷,也並非有意往海洋開拓,而是取海島地利之便,讓東晉的王牌軍隊——北府兵想打的時候,打不著他。孫恩每次只要打了敗仗,就退回老巢,三年來,總有四次被打的丟盔棄甲。

到了最後一次,他衝擊寧波上岸未遂,頓生人生無常之感,投水自盡。

孫恩一生,都在努力上岸,海洋不是他的事業,他從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民,嚮往大陸。

真正建成海洋帝國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其原因是因為在陸地上實在待不下去了,人口增長快、土地產出低、列國爭霸頻繁劇烈、還有土耳其攪局等,他們是為了發財去找的貿易通道,但無意間發現了新大陸,並通過最原始的掠奪方式獲取財富。

那時,已經到了16世紀了,比起孫恩所在的400年前後,整整過去了1000多年。在這1000年中,中國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等,並通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使得大航海時代在技術上得到了保障。

哥倫布航線穿越了大西洋,為什麼這麼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值得大書特書?因為世界史上,從來沒有哪艘船能連續2個月保持不見陸地的航行,恐懼、風暴、叛亂等時刻威脅著這支小船隊。如果不是哥倫布意志力過人,可能他們就中途折返了。

哥倫布說:再有3天看不到陸地,就返航。

歷史上如果沒有這3天,新大陸還會在人類的視野之外,亞歐非大陸依然會陷入陸權爭奪的窠臼里。

孫恩的起義軍,他們的航行路線,始終離大陸不遠,是內海航行,風浪、補給等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他們也不敢離的太遠。在那遙遠的未知的洋面上,自古就流傳恐怖的傳說。

中國大陸的地緣性質,決定了中國是一個傳統的陸權強國。每一個統治者佔據了內地之後,都不會允許在南方存在另外一個政權,哪怕這個政權已經放棄了在陸地上爭霸,只發展海洋事業,霸道的中央王朝也不允許。缺少了陸地資源支持的海洋國家,僅僅靠著一兩個海島的資源,如何能支撐得起建立一個帝國所需的消耗?

歷史上,南宋放棄了陸地霸權,轉而經營海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海洋帝國的朝代,但是元帝國一樣勝勇追窮寇,非得將南宋政權消滅不可。中國王朝第一次走向遠洋的嘗試,就這樣被來自大陸內部的勢力,輕易擊敗。

至於孫恩所處的時代,他絕無可能具備建立一個海洋帝國所需的人力、物力、知識技能等資源,等待著他的,必然是來自陸地王朝的海禁、討伐等敵對行為,如同清王朝對待台灣的明鄭政權一樣。


孫恩起義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南方沿海地區為基地,對內陸朝廷的起義戰爭,但絲毫沒有成為海洋帝國的希望。

孫恩起義前後發生過數次戰鬥,其基本經過都是一個模式的:義軍被官軍在陸戰中擊敗,然後逃入島上。然後趁著官軍鬆懈,從海島上殺回,佔據一些邊緣縣城,掠奪周邊物產。最後,被聞訊趕來的官軍再次擊敗,退回海島。

從這些戰鬥中,大家就可以發現孫恩的那些沿海小島基地,其實根本沒有支持他建立地方強權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官軍懶得去追擊到島上,而島上的幾百號人都必須定期到大陸上打劫的原因。如果幾個島嶼,連維持幾百上千號人的能力都沒有,談什麼建立海洋帝國呢?

中國在隋唐之前,南方的經濟開發一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這種開發,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的平原地帶。更為南方的地區,不僅只有小塊被開發後依附中央的農業飛地,周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組成的山寨和山城。就算孫恩控制了浙東一些地方,也基本要在官軍和蠻族部落之間被夾擊。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薄弱,所以在技術上也無法支撐起一個強大的海洋帝國。當時中國沿海搞近海航行的主要是被漢族與中央歧視的蠻族沿海居民為主。而對外有限的海洋貿易,主要是印度人在負責。後來的法顯就從孟加拉坐印度商船出航,經過錫蘭島和南洋群島,一路回到山東的明州。這樣的遠距離航海技術,此時的中國是沒有的。

所以你讓孫恩在控制某個沿海縣城和幾個小島後,就建立一個海洋帝國,是絕無可能的事情。既沒有足夠的資源,又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維持生存的長距離貿易。就算獨立發展數十年,都只能說一個貧困的地方勢力。這樣的群體,不做海盜很難。

最後,孫恩死後的更大起義,事實上是在新領袖盧循的指揮下,走了另類路線。殘存的義軍航海漂到廣州,進行了堅決的路上北伐路線。這個時候,義軍才真正的成規模。船舶才造的更大。這種根本無法用於遠海的平底樓船,只能用來在內湖水網間打呆仗。

義軍的最後一戰,就堪稱人類大規模水面戰歷史上的奇葩。官軍和義軍都在內湖裡,大造樓船,並用上面的拍竿互相敲擊。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水戰,就在敲打、撞擊中開始,在無法航海的平底船碎了一地後結束。

這樣的技術條件搞海洋帝國,開什麼玩笑!


孫恩起義如果成功,從中國人固有的大陸觀念和其作戰意圖可知,及時他起義成功,也不會建立一個海洋帝國,這是也是古代中國一直沒有像西方一樣建立龐大的海洋帝國的原因,令人痛惜。

孫恩起義是東晉末年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由浙東地區五斗米教扛把子孫恩組織的一場農民起義,孫恩起義從浙東出發,一路勢如破竹,大規模發揮了水軍優勢,一直打到東晉都城建康,但最終在東晉朝廷軍隊的鎮壓下,以失敗告終。這次農民起義是農民起義中首次使用水軍,並且孫恩發家於浙江東部群島,所以很多人會問假如孫恩起義成功,會不會建立一個海洋帝國,答案是不會。

一是從孫恩起義的進攻路線,是一路北上,其戰略意圖還是推翻東晉朝廷,起碼要佔領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雖然在浙江東部群島有很多他的戰略後方,但他沒有繼續南下開土擴疆的意圖,甚至在戰敗後,也沒有南下建立海外基地,由此可知,他並沒有建立海洋帝國的意圖。二是中國曆朝歷代深受大陸思想影響,一直對海外不感興趣,同事當時深受航海技術影響,也無法去建立一個海洋帝國。孫恩起義與明末清初鄭成功的反清復明的作戰情況很相似,即使鄭成功收復了台灣,在航海技術允許的情況下,也沒有去建立海洋帝國,依然北上,依然是大陸思想。

綜上所述,通過孫恩的作戰意圖以及大陸思想的影響,可知即使孫恩起義成功,也不會建立一個海洋帝國。各位,你們認為呢?


謝謝邀請。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海洋帝國的建立除了需要發達的造船業為依託,更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為支撐。

明朝之前,中國造船業的發達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這是毋庸置疑的。三國時期,東吳水軍就裝備有5層樓的樓船:

如「飛雲」、「蓋海」等大型樓船,可載士卒3000人。

孫恩領導的起義軍也擁有一支以大型樓船為主力的水軍。

根據史料記載,孫恩起義時,廣造舟船,曾:

作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餘丈。

東吳時期的海船製造也非常發達,東吳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通過海船與遼東公孫淵來往密切,與曹魏進行過多次海戰。孫恩起義時,以海島為基地,進行多次的浮海作戰,海船製造亦具有一定規模。由此可見,孫恩的造船業很發達,倘若起義成功,為建立海洋帝國邁出了第一步。

但孫恩海洋帝國的建立必然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因為西晉永嘉南渡之後,南方的經濟開始得到發展,直到宋朝,南方的經濟才開始超過北方。

由此可見,即便孫恩起義成功,但最終只會窮兵黷武,最終走向滅亡。

話又說回來,孫恩起義不可能會獲得成功,關鍵他沒有建立統一政權的決心和信心。根據記載:

孫恩在得三吳八郡響應下原打算攻陷建康推翻東晉,知道劉牢之兵臨錢塘江時就打算割據會稽,以錢塘江與東晉分庭抗禮,不久劉牢之渡江,孫恩被逼率其所虜略的二十多萬民眾撤回海島。

如此善變且退縮之人,如何能成大事。


不會。孫恩起義只是以海島為基地,不斷對大陸進行擾襲。即使在遭到晉軍攻擊最緊張的時候,他可也沒有絲毫考慮海外殖民。所以,孫恩依舊是傳統的大陸型領袖。如果孫恩能夠推翻晉朝奪取江山,他將很快和過去的皇帝一樣,安心於大陸統治,並不會去拓展海洋方面的戰略。


頭條,請認真考量這個話題!孫恩,江東世家豪強,在世家之爭中落敗。後自甘墮落為海盜!盧循,更是邪教中人!此兩人在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小編,你從何處得來他是起義者的結論的?


首先歷史史實孫恩起義頻頻失敗。假設他能成功,以他自身條件及他的擁眾,農民群體難成大業,只會窩居小島,成為流寇。再以他的錢財人物技術,根本無法建立一個海洋帝國,天時地利人和他樣樣不俱備。


樓主不會是姓孫的吧,孫姓不少名人,孫恩還不太出名。就海盜來說,排第一的應該是張保仔。但別說他們,強如大航海的加勒比海海盜們,也沒有一個可能的。海盜和國家不能相提並論。而且最終也沒有一個好結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