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抽搐又稱面肌痙攣,是好發於中老年人的一種顱神經功能性疾病。表現爲半側面部肌肉陣發性不自主抽動,多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開始多爲眼角抽搐,逐漸緩慢的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部分,嘴角的抽搐最易被人注意,尤其是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被人注意時,發作更加厲害,給人以擠眉弄眼的感覺,而病人本人卻苦不堪言。本病爲緩慢進展的疾病,不會自然好轉,如不給予治療,部分病例晚期因面肌癱瘓而抽搐停止。

“一勞永逸”的解決面抽不是問題

究其發病原因,分爲繼發性和原發性面肌抽搐兩類,前者多由腫瘤、炎症等因素引起,所佔比例很小,更多的是原發性面肌抽搐,其原因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面神經根部周圍的顱內血管逐漸變長迂曲,血管搏動壓迫面神經根部,導致其局部脫髓鞘,神經衝動異常發放,造成所支配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動,就如同電線外皮破損造成短路漏電一般。

此類疾病發病率很高,傳統的治療辦法也很多,如口服鎮靜藥物、貼膏藥、鍼灸、理療、封閉等,效果均較差。有些封閉治療雖然見效,但卻是以犧牲病人面神經功能爲代價,造成面神經損害,可見到該類病人治療後面肌部分癱瘓,部分仍在抽動。

目前,公認有效的辦法有兩種:一是肉毒素A(BTX-A)局部注射,是將一種生物毒素注射於眼角、嘴角等輪匝肌上,造成神經-肌肉接頭神經傳導減弱,面肌停止抽搐。這種方法優點是無創傷,花費較少,副作用少;缺點是不能持久,3-4個月後復發,需要再次注射肉毒素A,有的病人注射劑量不易掌握,量大時面癱,量小時效果差。另一種辦法是顯微血管減壓術,它是真正針對病因的治療辦法,手術是在病人病側耳後做一小切口,顱骨鑽一小孔進入顱內,在面神經根部找到壓迫面神經的血管,多是小腦前下動脈或小腦後下動脈的分支。將其輕輕推離面神經根,將其徹底隔離開,使其不再壓迫面神經根,手術即告結束。此種手術時間大約一個小時左右,效果立竿見影,可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有效率達98%以上,複發率很低,副作用也很小,是目前治療該種疾病最好的辦法。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