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糾正個錯誤,漢語不是來自於甲骨文象形字,在有甲骨文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語言。題主應該是想說中文來自甲骨文象形字。

「語言」和「文字」要分開看

我們平時所說的「語文」,「語」代表語言,「文」代表文字,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語言是我們用嘴發出來的聲音,是「聽」和「說」的內容。漢族人的語言叫漢語,但漢語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概念,因為漢語內部還存在差別較大的方言。比如,廣東話、閩南話這樣的大方言,以及河南話、東北話這樣的小方言。所以嚴格意義上,不存在「講漢語」這種說法,要精確到具體的方言,比如「講普通話」,「講粵語」。但由於普通話的特殊地位,在一些場合它可以代表漢語。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是「讀」和「寫」的內容。用來記錄漢語的文字叫中文,中文又分簡體中文和正體中文。(日本人也用漢字,書寫日語的漢字雖然也姓「漢」,但它不是中文,而是日文。)在中國大陸,「中文」一般指的是用來書寫普通話的簡體中文。文字和語言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嚴格意義上不存在「說中文」和「寫漢語」的說法,但很多人習慣這麼講。

正如漢語的「語言」和「文字」的區別,英語也有「語言」和「文字」。只不過英語的文字是表音的,落在紙上還是這個東西,所以在英語中並不太區分語言和文字,都用English來表示了。題主問「英語」是怎麼來的,八成是想問書寫英語拉丁文字是怎麼來的,我下面把英語語言和文字的來歷都簡單叨咕一下。

英語語言的來歷

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印度、伊朗等亞洲國家的語言都屬於印歐語系。事實上,遺傳學研究證明,這些人擁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距今6000年前生活在高加索一帶的原始印歐人。原始印歐人不斷擴張、分化為很多民族,其中就有建立希臘文明的希臘人,建立羅馬文明的拉丁人,英、德的祖先日耳曼人,印度、伊朗人的祖先雅利安人等等。

日耳曼人的一支,也就是安格魯薩克遜人,把自己的語言帶到了不列顛羣島。因為希臘和羅馬都是歐洲相對較早的文明,所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中有很來自多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辭彙。比如philosophy,就是一個典型的希臘詞(ph典型希臘語音素),直譯過來就是「愛智慧」。

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大量法語詞湧入英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動物和它們的肉在英語中不一樣的原因,英語辭彙稱呼動物,法語辭彙稱呼肉。法語是地道的拉丁語族語言,導致目前英語相對於親兄弟德語而言,有大量拉丁語辭彙。後來英國人造新詞基本不使用日耳曼詞,而是使用拉丁詞,可能在他們看來拉丁詞比較高端吧。就像日本人明治時期造的新詞,基本都使用漢字,而不是直接音譯或用日語固有詞。英國人這麼一搞,英語辭彙就增加不少,給學習英語的各國少年徒增煩惱。但與此同時,英語的語法被大幅度簡化,相當於上帝又給學英語的孩子開了一扇迷你窗。

英語文字的來歷

現在開始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偷笑)。英語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是一種表音文字。全世界除了中日朝韓的文字以外,其餘的文字都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腓尼基字母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表。

腓尼基字母本身也是象形的,比如第四個字母(一個三角形),就是一個門的形狀。而這個字母的名字「Dalet」,在腓尼基的語言中就是門的意思。因為「Dalet」的首音是「D」,所以就用這個字母表示所有「D」音。希臘字母中的「Δδ」和英語字母中的「Dd」就是由它演變而來的。22個象形字母表示22個輔音,這樣就可以拼寫腓尼基語言中的全部單詞。

希臘人是歐洲最早進入文明的民族。希臘人的祖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加入了表示母音的字母,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希臘字母表。加入母音因素,就意味著看到一個單詞更容易把它讀出來。後來羅馬人取代希臘,建立羅馬帝國,他們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改編出一套拉丁字母表,用來書寫拉丁文。拉丁字母不但在形狀上異於希臘字母,由於拉丁語和希臘語的語音差別,個別字母也做了增減。比如希臘字母中的 「Σσ」 演變成 「Ss」 , 「Θθ」 消失, 「Υυ」 分化出 「Yy,Uu,Vv,Ww」 。除拉丁字母外,以俄語字母為代表的西里爾字母也是由希臘字母演變而來的。

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人「入主中原」,在文字上也借用了當時文化程度遠高於他們的羅馬人的字母。羅馬人的拉丁書寫系統相對完善,可以表示幾乎所有的發音。所以目前日耳曼語族和拉丁語族的語言均採用羅馬字母書寫,包括英語。字母的形狀完全相同,除了少數字母的上邊或下邊會出現不同的標記符號。

總結

簡單地總結英語的來歷。語言方面,它是原始印歐語的一支——日耳曼語分化而來,歷史上嚴重受拉丁語族的法語影響。辭彙上有大量希臘語和拉丁語辭彙,語法相對於其它日耳曼語言高度簡化。文字方面是最早的腓尼基字母,經希臘字母演變為羅馬字母,英語完全照搬羅馬字母。


人類先有了語言,後纔有文字。文字產生於社會大規模分工合作的出現,光有語言已經難以協調社會成員的統一行動。這個時候,文字應運而生。

但在與語言匹配的文字出現之前,人們早已開始刻刻劃劃,比如,有的巖畫在幾萬年以前。這些刻畫符號,是文字產生的基礎。生活在共同區域的人,對於那些刻刻劃劃有共同的認識,於是就產生了最初的文字。

換句話說,所有的自然文字,其前身一定是從圖畫而來。因此,研究英語是不是來自圖畫,可以從現代英語中窺探端倪。比如,英語的眼睛寫作eye,那不就是一個鼻子兩隻眼嗎?

還有,mountain(山)的M,非常像山峯。water(水),很像有波紋的水面。

英語表示女人的單詞很有意思,是在man(男人)的基礎上加wo這個w是double u 的合寫,有一對、一雙的意思。o是指圓形物體。wo就是有兩個圓形物體的意思。男人是沒有的,只有女人兩個圓形物體(乳房)。相同的組合還有he(他)加s,寫作she表示女的第三人稱。s表示女子有曲線美的身體。

所以說,英語的源頭還是象形字,只是文字發展了,把圖形變成了抽象的符號。

順便說一句,不能因為符號文字被現代發達國家使用,就否定漢字而使漢字拼音化。使用什麼符號作自己的文字,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共同體的自然選擇,跟一個國家是不是發達沒有直接關係。比如日本就繼續使用漢字,照樣可以成為發達國家。


 古代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公元7世紀纔有文字記載。9世紀後半葉,英國阿爾弗萊德大帝不但打敗了入侵的丹麥人,而且興辦教育,獎勵學術。他自己還用英語寫書,翻譯了前人用拉丁文寫的《英國教會史》,並下令僧侶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時的英語是古代英語,除學者外無人能辨讀。

  公元11世紀,諾曼人隨「征服者威廉」來到英格蘭,在統治初期,諾曼人所說的法語成了上層社會流行的語言。此時的著作和文字記載,不是用拉丁文便是用法文。英語便成了村野市井、小民奴僕的語言。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擺脫了僧侶與學究的束縛,自由自在地在民間茁壯成長,不僅富於生活氣息,而且不像德語或法語那樣有煩瑣的詞尾變化。

  14世紀時,愛德華三世在位,英國與法國之間開始了歷史上的「百年戰爭」。因此流行於上層社會的法語成了敵國語言,國王下令以後在朝廷、教堂和學校中一律使用英語,禁用法語。但諾曼人在英國的長期統治,不可避免地把一些法語的因素引進了英國語言。

  中世紀時,英格蘭已有人開始用英語寫小說,最有名的是14世紀的大詩人喬叟和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喬叟使用的是中世紀英語,已與阿爾弗烈德時的古代英語大不相同,但還不是現代英語,只是已經和近代英語相當接近了。

  中世紀英語因為長期不登大雅之堂,各地拼寫方法很不一致。到了15世紀,威廉·卡克斯頓在倫敦威斯特敏斯特開設了英國第一家印刷廠,印了18種用英語寫的書。卡克斯頓不僅是印刷商,而且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英語學者,他出版的各種書籍在文法以及拼寫方面為英語制定了標準,對英語的規範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十六世紀初亨利八世和教廷決裂,下令英國的教堂都要有一本《聖經》的英譯本,這種「叫使犁用鎬的村夫也能看懂」的《聖經》,語言精練生動,對當時以及後代的作家頗有影響,而且對英語的形成和統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十六七世紀,莎士比亞在運用民族語言方面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地。但這時的英語在一些詞義和拼寫方式上,還不完全是現代英語。

  到了18世紀,隨著英國文學的逐步發展,英國已有幾百家出版公司,數以千計的詩集和小說。作家塞繆爾·約翰生編纂的第一部英語詞典也問世了,該詞典在為英語規定正確的使用和拼寫方面,還是做出了重要貢獻。


瀉藥,這個不好類比,英語是拼音文字,語言和文字是分開起源的。

英語語音屬於日耳曼語系,青銅時代歐洲的日耳曼民族擴散到了英倫三島,帶去了古日耳曼語,逐漸形成了古英語。

後來羅馬人強大了,征服了整個歐洲,所以整個歐洲都開始使用羅馬人的拉丁文,但基本都是借用拉丁字母表達自己的語言,這個過程更像日文之於中文。這個時候是古英語,更接近古日耳曼語,跟現代英語幾乎完全不同。

後來的英語的發展隨著外部民族的入侵,一直在變動。首先是維京人征服過程中帶來了北歐語,再後來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征服了英國,法語成為官方語言,最原始的書面英語完全消滅了,英語只以口語形勢存在,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一百五十年,直到英法百年戰爭以後書面英語才重新恢復。這個時候是中古英語,受到了法語的全面影響,這纔有了現代英語的雛型

直到十八世紀,語法學家們才做出來一系列的用語規範,形成了現代英語。至於後來日不落帝國強大導致的英語全球化,比如美語和印度英語啥的就更複雜了……別問我

所以,這個過程真的沒法跟中文類比

純論文字本身的話,拉丁文源於希臘文,希臘文源於腓尼基文,腓尼基文字源於蘇美爾人的楔型文字。楔型文字是已知最古的文字,原來是象形文字,後來變成了拼音文字。這就算到頭了。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語言更多的是符號書寫體系的沿襲,甚至同一套文字元號在不同文明裡使用方式都完全不同,不像中文那樣音形意有一套完整的沿革體系


世界先有華夏人,而後纔有外國人。遠古的華夏人,包括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等,那時候,他們就會說簡單的語言,一次說出1至5個音節。後來,為了把語言記錄下來,把物品畫下來。像「三條魚」就拿樹枝在地上劃??????。

中國人什麼都會說的時候,西方人有事比比劃劃的,還不會說話呢。

有一次,西方人來中國學習語言。他們看到中國各家門口道上都趴個狗。他們就問:「這是什麼?」中國人告訴他們說:「這道上擱的是狗。」他們只記住了兩個字:「道擱。」就把狗叫:daoge.

他們又看見中國人拿個棒子,安鋤槓。又問:「這是什麼?」中國人告訴他們:是鋤槓。後來,他們又看見中國人拿扎槍,他們和鋤槓一聯繫,就把「槍」稱之為「gang」.

他們又來到玉米地,看見玉米都出了鬍子,只有烏米沒長鬍子。他們就問:「沒鬍子的叫什麼?」中國人告訴他們:「是烏米。」他們特別聰明,見到女人,一看,沒鬍子,他們就把婦女叫「wumen」.

他們回到西方後,按照在中國記住的,開始呀呀學語了,才開始有了英語了。


漢字是發明創造顯而易見是人們繪畫標記的結果,最為古老。象形字就是對於所見事物的簡筆畫,會意字也更是簡潔圖畫的存留,造書六藝裏的其他假借轉注等都是在這些基礎上的升華。所以漢字是非常古老的。

因為英語屬於多音節語言,音節不固定漢語屬於單音節語言,音節固定,所以英語無法做到一字一音,在古代人類還不夠文明的情況下不能創製一個系統來進行語言表述,要等到人類文明足夠強大時才能系統的創製字母來記錄讀音,完成西方語言的表述。所以英語和其他字母語言要晚的多才創製了書寫系統。

就像中國人用筷子,這明顯是早期先民自然而然的產物,拿起兩根樹枝就能夾東西喫。而西方人用勺子刀叉??那必須有了冶煉業才能出現這種餐具,也是很晚的現象。

另外漢語由於單字表意功能多元化,在古代產生了文言文,這種語言與說話分離的形式唯有漢語做到了,其他語言無法做到。

字母語言主要記錄了說話的讀音,只有語音記錄的形式,無法產生具象聯想。漢字則更多記錄了意義,附帶語音,是多元化的立體語言系統。


英語是蠻族的語言,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語言。English這個名字來源就是盎格魯人(Angles)。英語作為世界語言來源竟然是蠻族語,不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希臘人,羅馬人,甚至聖經裏提到的亞伯拉罕的後裔閃米特人,含米特人的語言,讓人大跌眼鏡。對於歐洲正統的羅馬人來說,有三大蠻族,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是最能打的一支,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差點把羅馬滅國。

日耳曼人本來住在北歐(瑞典,挪威,丹麥),由於氣候轉惡劣,向南遷徙。先打跑了凱爾特人。現在提到凱爾特人,我們想到的是愛爾蘭,蘇格蘭,其實他們的祖地在多瑙河,萊茵河。想想我們漢族,沒把祖先生活的黃河流域丟了,真是太厲害太幸運了

日耳曼人的遷徙,首先是往南,遇上了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當時距離羅馬人被漢尼拔吊打已經過了一百年。漢尼拔雖勇,沒動搖羅馬人的根基。日耳曼部落各自為戰,卻在一場大戰中,讓羅馬共和國痛失了三分之二的成年男性。雖然因為後來出了個天才統帥馬略,讓日耳曼人壯志未酬,南遷失敗。羅馬由於缺人,內控力減弱,不得不啟用奴隸,纔有了後來的斯巴達克起義。在其後幾百年,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始終想北伐滅掉日耳曼人,但是隻能打到萊茵河,往北難進半步。再後來就是日耳曼人團結起來擊潰西羅馬帝國,成立法蘭克王國,再分裂為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就是蠻族日耳曼人的遷徙史。前半段很像小說,比如《冰火》,比如《海上牧雲記》,不過,這個蠻族最終勝利了。離開了苦寒之地,佔領了沃土。日耳曼人的腹地,羅馬人從沒打進去過。羅馬雖然厲害,從沒有我們漢人的封狼居胥的功勛

下圖是Battle of Vercellae,描述了日耳曼人戰敗後的慘狀。這場拼賭國運之戰,羅馬人僥倖獲勝。

所以,英語是日耳曼人西遷的部落的方言。在日耳曼族羣裏都不是正統,日耳曼的發音是Germani,德國人用了。在親緣關係上,和其它日耳曼人部落的語言相近。所以,德國奧地利和北歐國家的語言,如挪威,丹麥,冰島,甚至荷蘭,瑞士的語言,都是英語的近親。英語在發展中,受到了拉丁語和法語的影響。


漢語大家比較熟悉,不在話下。英語的來源比較複雜,可以查閱如北大李賦寧編著的《英語史》,英語學人瞭解一個大致即可。

靠近一些說,英語來自外來的法語與本地的凱爾特語。看英法詞典便知,幾乎一半單詞都與法語同形或大同小異。

法語,是典型的綴合語,如:commission, commune,mater(mother),pater(father)。凱爾特語多為單音節單詞,如:man,boy, job,jack,school,judge。

▲很多法語辭彙與英語辭彙——大同小異。

凱爾特語比較久遠,約5000年以上,可能來自漂來的西班牙語,在英語的常用辭彙佔比很大。

法語與西班牙語,來自古拉丁語。古希臘語與古梵語影了古拉丁語。據說,它們都來自更古老的古印歐遊牧民族之帝國(3500年前),大約在立陶宛附近。

英語並不來自日耳曼語支(Germanic)。公元5世紀末,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條頓三民族殖民英格蘭,直到1066年被法國人趕走,並沒有與當地人聯姻通婚,日耳曼語幾乎沒有留給英語。

從1066年起,英格蘭就是法國人的天下,一直延續到大約17世紀,有英國女王欽定《聖經》英文版為證。存在主義哲學與實用主義精神,幾乎徹底改造與簡化了複雜語法拉丁風的法語。德裔英國人也被變造的法語同化了。

▲大多數德語辭彙與英語辭彙——大徑相庭

因此,說德語是英語的母語是不符合事實的,應該說,法語與凱爾特語(及其雜合語),可以是英語的兩個主要來源。

所以,英語詞源學與辭彙學,只考慮——拉丁語、希臘語、法語——三大語源,與德語幾乎沒有毛線關係。

好了,本答stop here。請關注物理新視野,共同切磋物理邏輯與中英雙語的疑難問題。


首先訂正一下你的錯誤說法:漢語不可能來自甲骨文,如果說甲骨文對應的語稱漢語,則是甲骨文來自漢語,不是漢語來自甲骨文。當代學校和社會教育教給孩子們如此顛倒的認識,真讓人著急。

英文出現於大約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不是歷史資料記載,沒去查,僅憑自己所知回答,未必準確,但大體無誤),由歐洲大陸傳入,具體可視為迦南字母的啟發或模仿,用於記錄、書寫英語口語。而英語口語,與漢語一樣,是距今150萬年到二、三萬年前,不同人社會使用的不同語言。(詳見《漢語夢想:全民通用口語文》關於語言、口語、文字方面的內容,有詳細考古或歷史資料)。


閑看秋風為您答疑解惑:

任何語言的形成都是先有「聲」(語音),然後有文字,最後由專家總結出「語法」——聲——形——語法。

英語的產生也是一樣:最早的英語稱為古英語或盎格魯-撒克遜語(c . 55 - 1066 CE)。古英語起源於北海日耳曼語。

最早說這種語的人是弗裏西亞海岸、下薩克森州、朱蒂地和瑞典南部的德語部落人這些人又稱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

從公元5世紀開始,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羅馬帝國崩潰的時來到英倫三島定居。到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日耳曼語言開始在幾個島嶼上佔據主導地位,取代了羅馬拉丁語。

古英語分為四種方言:盎格魯方言、撒克遜方言、肯特語和西撒克遜方言。公元9世紀,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教育改革和威塞克斯王國的影響,西撒克遜方言成為標準的書面語言。

古英語的書寫方式與現代英語完全不同,21世紀的英語使用者很難理解。它的語法與現代德語相似,它最接近的語言是弗裏西亞語。

名詞、形容詞、代詞和動詞有更多的屈折變化,單詞順序比現代英語更自由。動詞有更多的人稱和數字的結尾。

自九世紀以來,英語一直是用拉丁字母(也稱為羅馬字母)書寫。早期盎格魯-撒克遜文的古英語文本只是簡短的句子。

現存至今的絕大多數古英語文學作品都是用羅馬字母寫成的。英語的拼寫系統,或正字法,是多層次的,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的拼寫夾雜著本土日耳曼語系統。

從8年到12世紀,古英語逐漸通過語言接觸轉化為「中古英語」。英國羣島北部的挪威殖民殖民時期將古英語與古老的挪威語聯繫在一起。

再後來就是「諾曼征服」,英語發展進入了現代英語時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