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幣保衛戰預演分析

來自專欄菜根壇4 人贊了文章

隨著貿易戰的持續升級,國內市場的美元供給持續不足,也正是這個原因令國家收緊了有關美元兌換外匯政策。 過去長時間的貿易逆差使得我們的美元外匯儲備一度高達四萬億美元,這就令人們誤以為我們只能從進出口貿易逆差中賺取外匯,可是事實上我們還是有些其他辦法的,就比如通過香港這個得天獨厚的自由貿易港,但是也正因其有這個功能,港幣成了耙子,港幣的漲跌與貨幣政策在今天事實上已經與人民幣深度掛鉤,港幣的受損將在相當程度上連帶的令國內遭受重大損失。

如果港幣被再次做空,可能出現幾種可能性:

1. 不計代價馳援港幣,聯繫匯率製得以保護,此為中策

如果港幣被惡意拋售,一旦選擇抵抗,並不斷負隅頑抗,也就意味著要持續的投入美元儲備,香港美元儲備用完後大陸央行再進行馳援,如此便會正中做空勢力下懷,令國內央行外匯儲備快速的遭受重大流失;不計代價的馳援港幣後果與代價我們不一定能夠承受,因為做空勢力強勢攻擊港幣,我們耗費的彈藥和力氣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2. 不計代價馳援港幣,聯繫匯率制依然被擊垮,此為下策

兩地外匯儲備耗費巨大,卻不能達成目標,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此為下策中的下下策

3. 港幣放棄聯繫匯率制

實際上如果港幣承受重壓,港府金管局主動放棄釘住政策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的,聯繫匯率制被擊垮或者被主動放棄,結果看似一樣,實際上其造成的損失卻有巨大不同;主動放棄意味著兩地不會有外匯儲備的犧牲,免於中做空勢力的「明修棧道和暗渡陳倉之計」。 但是,此為上策嗎?

以上三種可能性僅僅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結論,對於老百姓而言,無論是哪種結果都會遭受重大損失,特別是港幣的聯繫匯率制消失之後,所有的有價資產、證券和手中持有的港幣自殘都將遭受嚴重損失。

從損失大小的角度可以有上述三種分析結論,如果按照對抗策略去分析,第一第二種可以合併稱為抵抗策略,第三種稱為放棄策略;港幣穩定的聯繫匯率制確定無疑是可以給兩地帶來巨大利益的,當然也就有充足的理由去保護它,但是對它的保護一定需要付出比97年香港金融危機高很多倍的代價,經過20年的劇烈發展,香港的貨幣量已經有大量的增長,可被做空勢力用於攻擊港幣的港幣這個工具已經變得異常強大;香港固然可以繼續沿用97年的提高拆借利率的辦法來應對做空勢力,甚至還可以更加的提前,在他們囤積彈藥的時候及早行動加以遏制,但是今天與97年有個巨大的不同,那就是97年香港幾乎是一個外匯凈流入的市場,今天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香港已經成了一個兼顧資本進來與出去的兩棲型市場,也就是說97年同樣的貨幣政策與做法並不能有效的應對現如今的港幣保衛戰了;除非香港也能夠同步實行外匯管制、限制資金的進出和港幣與外幣的兌換交易,但是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一直以來以自由的金融與貨幣政策聞名於世,一旦出現金融管制,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不再,特別嚴重的是,隨後的香港將再也不能作為一個與國際市場自由對接、外匯交易的窗口,這種損失將更加的難以被接受;除非我們有強大的公信力,並能夠引導國際輿論,並迅速退出幹預機制,將對香港這個自由市場的強制幹預解釋成特事特辦,並且效果顯著,廣泛贏得國際市場的理解與認可。當然該結果對老百姓的打擊將不會那麼直接和快速,但是香港不再香以後,每個人也將不可避免的遭受重大損失。最後我們可以看到,港幣的聯繫匯率制也不是決然的沒有辦法維持的,動用外匯儲備極少,主要依靠金融管制的手段是可以達成港幣匯率保衛戰的目的的,但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從此不再,這難道不也是做空勢力的「明修棧道和暗渡陳倉之計」嗎?

再來從主動放棄聯繫匯率制的角度看,該結果的出現首先遭受嚴重損失的是香港的百姓,美元兌港幣7.8的底線將被突破,大量在香港的國際資本和企業也將遭受重大損失,好處就是兩地政府及其外匯儲備得以保存,但也會出現一個問題,不但原有的港元資產遭受損失,而且隨後香港作為與國際市場對接和外匯交易的成本將會大幅上升,;也許有人會說,那我們可以持續發行港幣呀,如果這樣香港未來的通脹將會多麼的瘋狂?放棄聯繫匯率制後的港幣任由跌至1美元跌至7800港幣也用發行貨幣的方式去解決嗎?如果這樣香港不僅不再香,會變臭,而且會徹底翻轉,香港從此成為惡港。

綜上分析,如果港幣一旦再次遭受做空攻擊,無論對香港還是大陸,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應對,似乎都會不同程度的、或快或慢的遭受重大損失,港幣成了一個像房地產一樣的東西,保也不是不保也不是,保了斷胳膊,不保斷大腿,該如何是好呢?

但願我們那些實力超羣的人,能夠指引大家渡過劫難、平安上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