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外星人」你會想到什麼?在PC圈子裡,外星人是Alienware系列產品的代名詞(Alienware這個單詞翻譯過來)。Alienware曾是北美著名的整機廠商,2006年被戴爾收購,成為旗下的子品牌,其系列產品以高質量、極致性能、時尚外觀而著稱,當然價格也是不一般的高。儘管它的產品價格時常是「天價」,但憑藉無出其右的質量、性能、外觀,加上良好的市場運營,Alienware系列產品在剛打入中國市場不久,就已經膾炙人口,深受普通用戶甚至是發燒友的好評和追捧。

最開始的Alienware筆記本電腦,由於力求極致的性能,機身不可避免地被設計得十分厚重,以我曾經使用的M18x R2為例,這是一臺搭載18.4英寸屏幕的雙卡機型,整機尺寸達到436mm*332mm*53~54.2mm,板磚都相形見絀。

時至今日,歷經更新換代,Alienware迎來了新一代旗艦筆記本——Alienware M15,相比老前輩們,它一改往日Alienware筆記本家族厚重的形象,機身變薄了許多,不難看出,Alienware在追求質量、性能、外觀的同時,也開始在厚度上發力了。那麼,Alienware M15,這一臺成功「瘦身」的產品能否在變薄的同時,像它的「老前輩們」那樣力求極致的性能呢?讓我們馬上來一探究竟。

請注意:本文使用的機器在測試前被我們換了硅脂(利民TF8,原因在下文說明),機器硅脂並非原廠硅脂,因此測試成績可能與市售機器不一致,僅供參考,如果覺得本次測試不夠客觀公正第三方,可以右上角點擊關閉以免浪費時間。

筆吧評測室的評測為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和作者,歡迎大家的轉載。

PS:圖片點擊即可放大

目錄

【0】配置

【1】外觀

【2】外設

1.鍵盤

2.觸摸板

3.音響

4.屏幕

【3】參數

1.CPU

2.顯卡

3.主板

4.內存

5.硬碟

6.電池

7.音效卡和網卡

8.自帶軟體

【4】性能

1.CPU&內存

2.顯卡

3.硬碟&其它

【5】遊戲

1.孤島驚魂5

2.彩虹6號:圍攻

3.古墓麗影:暗影

4.戰地5

【6】散熱

0.待機

1.CPU壓力測試

2.GPU壓力測試

3.雙烤測試

4.遊戲溫度

5.表面溫度

6.散熱模塊

【7】拆解

【8】其它測試

1.功耗

2.噪音

3.續航

【9】總結

【0】配置

Alienware M15使用的模具為私模,網傳代工廠換成了Pegatron(和碩),但官方並沒有透露確切的代工廠信息。

主要參數:

介面分佈:

PS:USB 3.1 Gen1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USB 3.0,GEN2纔是USB 3.1速率;TYPE-A就是通常的USB介面形狀。TYPE-C不等於USB 3.1,也不一定是雷電介面。

常用的外部介面,M15一個都不少,3個USB 3.1 Gen1 Type-A介面不算多但已經夠用,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有一個滿速(PCI-E 3.0 x4)的雷電3介面和一個專門用於駁接Alienware顯卡拓展塢的介面,如果需要外接顯卡,這兩個介面可以派上用場。

不過在我看來,M15的最低配置都已經搭載GTX1060,高配搭載GTX1070 Max-Q,再考慮外接的性能損失,外接高端顯卡可能意義不大,當然,追求極致的用戶就另說了。另外美中不足的一點是,Type-A口沒有Gen2速率。

介面點評結束,接下來讓我們從外觀開始解析這款機器。

【1】外觀

雖然我們拿到的是「星雲紅」配色的機器,但包裝配色只有黑白兩色,顯得簡約低調。包裝正面首先引入眼簾的是銀色的「ALIENWARE」字樣和經典的外星人LOGO,另外還用淺灰色的線條勾勒出Alienware M15的A面,不過LOGO比較顯眼,A面圖不仔細看的話還真容易被忽略。

整個包裝沒有太多信息,僅在左側標示了機器尺寸並放了幾個LOGO,其中,能夠提升23.33%性能的重要功能(瞎說的)——RGB也被標示了出來,不過為什麼不用紅綠藍上色呢?

打開包裝,除了機器和電源適配器之外,一個黑色信封和一張介紹Alienware的「名片」就是整機的全部配件。信封內是一份簡易的說明書、一張三包憑證以及產品的安全和管制信息。

再來看看機器的外觀。首先是機器的A面,金屬材質,表面塗有類膚質塗層。配色選用了紅色,官方稱之為「星雲紅」,這個配色在09~12年的Alienware機器上使用過,相當經典,觀感也很好,不過在15年的Alienware筆記本產品中並沒有使用這一配色。如今M15再次使用這一經典的紅色,著實讓像我這樣的老用戶感到懷念和驚艷。

除了配色外,M15保留了上一代Alienware產品A面的設計——從中心點向頂部和兩側引出三條直線,將A面分成了3個區域,外星人LOGO則位於射向頂部的直線上,位置恰到好處。上一代Alienware筆記本,A面的設計配合上RGB燈條和RGB LOGO,科技感十足;可惜到了這一代Alienware M15,LOGO依舊有RGB燈效,但為了控制厚度,A面兩側的燈條沒了。

機身左側有一個出風口,介面依次是.楔形鎖插槽、RJ45網口、USB 3.1 GEN1 Type-A介面和音頻介面。

機身右側介面僅有兩個USB 3.1 GEN1 Type-A。右側同樣有出風口,另外,M15的音響單元位於機身左右兩側,因此兩側都有為音響準備的開口。

此時細心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了,左右兩側也沒有了燈條,也是為了控制厚度做出的犧牲。

機器尾部從左到右的介面依次是:HDMI 2.0介面、miniDP介面(v1.3)、雷電3介面(帶寬PCI-E 3.0 x4)、顯卡拓展塢介面以及電源介面。從尾部可以看出Alienware M15取消了之前的「大屁股」設計。

M15的B面邊框材質為光麵塑料,雖然採用了窄邊框設計,但只有左右是窄邊框(實測厚度約5mm),上下邊框依然比較寬,下邊框的ALIENWARE字樣的燈效也被取消了。

C面同樣是金屬材質並塗上類膚質塗層,可以看到鍵盤樣式做了改變,從巧克力鍵盤改成了孤島式鍵盤,觀感上沒有太大區別。請注意,M15的鍵盤再次加入了數字鍵盤,修正了15.6英寸機身沒有數字鍵盤的槽點,但又出現了另一個槽點:4個方向鍵尺寸都小了。這種方向鍵設計被很多遊戲玩家吐槽,M15居然還用了這樣的設計,讓人不解。

另外,C面的開關鍵依舊被設計成外星人LOGO的形狀,並有RGB燈效,機器在不同的狀態下,開關鍵會有不同的燈效。

D面一眼就能看到寬敞的進風口,沒有了上一代產品的快拆板設計,不過並不意味著它拆機困難。話說回來,「老前輩」M18x R2 D面曾經有像XPS系列一樣的銘牌,定製時可以在上面刻字,如今已經多年不見那「逼格」滿滿的銘牌,有點可惜。

適配器為光寶科技代工,功率為180W,不是特別大,因此適配器的體積也不會太誇張。

最後是整機實測的厚度和重量。不含腳墊的情況下,整機整體的厚度能控制在21mm左右,機身重量也控制到了2.3kg,相比之前的Alienware筆記本有了質的飛躍,要知道2017款的Alienware產品中,尺寸最小的Alienware 13也有22mm厚,機身重量為2.6kg,被這一代的M15「吊打」。

但是,這樣的體積控制是有代價的,外觀部分最明顯的代價就是燈條全部被取消,這實在是讓人感到可惜。當年Alienware被戲稱為「燈廠」,從09~12年的Alienware開始,其標誌就是時尚酷炫(殺馬特)、「燈大燈亮燈會閃」的「跑馬燈」,在這之後的產品取消了「跑馬燈」,轉而用燈條代替,雖然不再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但也多了一份低調奢華的科技感,而如今Alienware M15為了做得更薄,直接取消了燈條,外觀上相比前幾代產品就顯得平淡無奇了。

外觀展示部分結束,讓我們來看看外設部分。

【2】外設

外設包括鍵盤、觸摸板、音響、屏幕。筆記本的外設雖然無法更換且普遍沒有什麼可玩性,但仍然是影響體驗的重要部分。本章節筆者在點評時會針對一些突出的特點進行詳細點評。當然,除了屏幕外,其它部分的評價主觀性較強,僅供參考;屏幕方面由於有客觀標準和詳細資料,點評更具有參考價值。

1.鍵盤

Alienware M15的鍵盤支持4分區RGB背光,背光效果和亮度可在Alienware Command Center中調節。與其它機型不同的是,M15的鍵盤亮度不分檔,而是在軟體中通過滑塊調節,亮度從0到100可調,調節過程也比較有趣:從0開始慢慢調節的話,數字鍵盤先有明顯的背光,然後字母鍵盤再慢慢亮起來。

鍵盤按鍵的鍵程約為1.4mm,符合官方宣傳。按鍵手感適中,不偏軟也不會偏硬,回彈力度也中規中矩,按下去的感覺不太厚實,比較輕盈一點。整體來說,這個鍵盤的手感在我看來屬於主流水準。

2.觸摸板

觸摸板為一體式設計,整個觸摸板可按下,沒有專門分出兩個按鍵。滑動手感較為平滑,阻力較小,用起來比較舒適,但按鍵手感就顯得一般了。另外,觸摸板的燈效也被取消了,還是為了控制厚度,真的蠻拼的。

3.音響

如前文所述,Alienware M15的音響單元位於左右兩側,音腔體積較小,沒有低音炮。就個人聽感而言,M15的音響低頻量很少,人聲和金屬樂器的敲擊聲聽起來有點刺耳,聽純音樂則意外地不錯。

4.屏幕

Alienware M15的屏幕使用了友達的B156HAN08.0,屏幕尺寸為15.6英寸,屏庫網中可以通過顯示器ID查到相關資料:

從屏庫網資料可知該屏幕霧面屏,標稱亮度300nit,標稱對比度800:1,色域72%NTSC,響應時間9ms,色深為8bit。

使用愛色麗i1 DisplayPro校色儀配合Displaycal 3.7.1.3對屏幕進行測試, Displaycal設置如圖(測試不同色域時會更換描述文檔):

結果如下:

測試得出屏幕色域容積為94.2% sRGB,64.9% Adobe RGB,66.7% DCI-P3;色域覆蓋為85.9% sRGB、62.4% Adobe RGB、65.9% DCI-P3。

以sRGB IEC61966-2.1為參考色域測量色準,結果如下:平均ΔE(CIE 2000)為2.65,最大ΔE為5.97。測試的51個顏色中,色差最大的顏色為(0,255,170),ΔE>3的顏色有17個,其中有兩個顏色ΔE>5。

屏幕色溫在8500K左右,高於D65標準;伽馬曲線部分偏離標準值2.2;灰平衡表現也一般。

sRGB色域覆蓋情況如圖,可以直觀看到色準情況不夠理想。

亮度均勻性方面,以中央區域為標準,亮度偏差最大的區域在上方中間位置,100%亮度下,最大偏差為+6%。屏幕上方區域亮度偏差較為明顯,整個屏幕沒有達到10%以上偏差的區域。在75%亮度以下時,整個屏幕的亮度均勻性會有明顯改善。屏幕亮度在316.59~336.33nit,稍高於標稱值,可能是儀器和環境等因素所致。

最後是簡單的刷新率測試。

綜合以上的資料和測試結果,可以看到Alienware M15的屏幕素質一般。色域覆蓋和色準不夠理想,亮度均勻性尚可。屏幕確實是一塊高色域屏幕,對一般用戶而言觀感不會太差,但如果是對色彩準確性有要求的用戶,建議自行校色後使用。當然,對於FPS遊戲玩家而言,144Hz的高刷新率也許比其它參數都重要。

聲明:以上結果受測試設備、軟體、環境、屏幕本身質量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絕對準確,僅供參考!每一塊屏幕本身素質參差不齊,測試結果有差異是正常現象。

外設部分到此結束,下面介紹配置參數。

【3】參數

1.CPU

i7-8750H,軟體顯示為核心代號為Coffee Lake,BGA封裝不可更換,TDP為45W。製程工藝為14nm,默頻2.2GHz,睿頻3.9~4.1GHz,三緩9MB,八代CPU為了壓低TDP,默頻設置都比較低。八代CPU規格相比上一代明顯提高,但TDP維持不變,一般來說解鎖TDP會有更好的性能表現。

HWINFO截圖,CPU步進U0,SSPEC為SR3YY,通過這串代號可以在一些網站上查詢CPU信息;插槽為BGA1440不可更換。GPU #0可以看到核顯信息,說明這臺機器沒有屏蔽核顯。

AIDA64裏的CPUID截圖,短時和長時功耗限制均為90W,軟體顯示這些數值是Unlocked,說明可以用XTU手動調整CPU功耗。Max Turbo Boost Multipliers一欄可以看到i7-8750H的多核最大睿頻頻率。

XTU信息,XTU是英特爾官方的一款調節工具,可以調節CPU、內存等的參數,評測室進行超頻、解鎖TDP的操作通常都是用該軟體進行。軟體調節參數後點擊Apply即可生效。至於XTU的調節在機器重啟後能否繼續生效則是一門「玄學」——個人的經驗是重啟數次後還是會失效。

這裡可以看到XTU中的功耗信息與AIDA64中不一致,實測證明XTU更加準確,所以一般以XTU為準,Alienware M15默認的功耗設定為PL1=60W、PL2=90W。

2.顯卡

獨顯GTX1060,核心代號GP106,16nm製程。廠商標識為Dell。啟用10組SM共1280SP,3組顯存控制器共192bit位寬。顯存為6GB,GDDR5三星顆粒。GTX1060的默認核心頻率為1405MHz,Boost頻率1671MHz,Alienware M15則將顯卡進行了小幅度的超頻,核心頻率提高到1455MHz、Boost頻率提高到1733MHz。最高Boost頻率能到1860MHz,此時核心電壓為1.05V,最高Boost頻率沒有明顯改變。

CUDA-Z截圖。CUDA是NVIDIA推出的一種功能,旨在讓GPU參與運算,解決複雜的計算問題,是面向開發人員的一個重要功能。

NVIDIA Inspector截圖,這裡可以看到獨顯(N卡)的另一部分信息,比如可超頻範圍,電壓調節範圍,高溫降頻線和TDP控制閥等。GTX1060不可解鎖TDP控制閥,降頻線為91℃。可以看到現在10系移動版顯卡解除了超頻限制,但是鎖定了TDP,鎖定TDP這點在桌面平臺上也一樣。

3.主板

主板信息,製造商信息被改寫為Alienware,從模具型號上也無法判斷出代工廠,南橋為HM370晶元組,BIOS版本1.2.5。

AIDA64中的北橋信息,如今北橋已經被集成在CPU中,主板上已經沒有北橋晶元了。 從顯示信息上看,i7-8750H最大支持64GB內存,機器有2個內存插槽,標配兩根內存。

南橋信息,這裡也可以看到音效卡信息和PCIE通道的佔用信息,不過AIDA64顯示的信息有點問題,PCI-E全部顯示為2.0。

4.內存

機器自帶的內存為雙通道DDR4 2666MHz,時序為19-19-19-43@2T。內存品牌為鎂光,單條容量8GB。

5.硬碟

Alienware M15搭載了兩條三星PM981固態硬碟,單條容量256GB,支持的通道為PCI-E 3.0 x4,支持NVMe協議。機器出廠時並沒有將固態硬碟組成RAID,但在BIOS中將硬碟工作模式設定為RAID模式,不組RAID的話和AIHCI模式沒啥區別。

6.電池

電池信息,設計容量90Wh,最大容量85800 mWh,電池損耗4%。電池是Alienware M15的一大亮點,90Wh的電池使得它的續航成績非常不錯。

7.音效卡和網卡

音效卡晶元採用了Realtek的ALC3281。

網卡採用了Killer的E2500千兆網卡加上AC1550無線網卡,支持藍牙5.0,AC1550其實就是英特爾9260AC的「馬甲」。

這裡要特別提醒一下,使用機器時一定要記得更新網卡驅動。我在測試《彩虹6號:圍攻》時,一直無法登陸Uplay,嘗試改host、掛上VPN、重置網路設置甚至還原系統,均無法登陸Uplay,提示我的網路有問題。最後想起這機器的網卡是殺手網卡,而殺手網卡在國內被戲稱為「掉包卡」……於是更新了網卡驅動後,終於解決了問題。看來殺手網卡雖然會有較好的性能,但驅動方面做得還不夠完善。

8.自帶軟體

隨著機器更新換代,Alienware也重新打造了其官方軟體Alienware Command Center。

主界面給人簡潔的觀感,可以切換黑白兩種主題顏色,軟體中預覽了當前機器安裝的遊戲,可以配合不同遊戲配置不同的燈光效果。下方菜單欄中是一些快捷選項。

庫頁面會自動掃描並加入機器中已有的遊戲。

FX燈效設置,支持鍵盤、開機鍵和A面LOGO的燈效調節。

FUSION頁面,提供硬體的部分信息監控,以及風扇、電源計劃、音效、Audio

Recon功能的調節。風扇調節頁面中可以查看部分監控信息和記錄,還可以對風扇轉速進行簡單的調節,其中,「性能」配置文件會將風扇轉速固定為最大轉速。

音效調節頁面中,Alienware預設了8個配置文件,分別針對不同的場景,默認使用的配置文件也開啟了各種調節以增強音效。Audio Recon功能類似聲波雷達,用於輔助FPS玩家進行定位,默認是關閉狀態,可自行開啟。

配置參數介紹部分到此結束,下面是羣眾喜聞樂見的跑分環節。

【4】性能

PS:測試時顯卡驅動版本為417.35,雙通道內存,電源模式為高性能,系統為Windows 10 64位家庭版(版本:17134)。

1.CPU&內存

由於Alienware M15的CPU默認功耗被提高了,CPU性能的發揮也比較出色。一系列的理論測試中,綜合性能相比歷史值提高了5.75%。

理論測試中,由於大部分測試的持續時間比較短,CPU會因為PL2設定的功耗而或多或少地受益,成績會好看一些。Cinebench R15循環測試則會使CPU長時間處於測試當中,測試出CPU在PL1功耗下的性能表現。 25次循環跑分測試中,M15的成績保持在1090cb左右,低於第一次的分數,但性能發揮還是比較穩定和出色的。

AIDA64內存與緩存測試,也就是所謂的內存跑分。這個跑分和內存、CPU性能都有關係。

2.顯卡

Alienware M15搭載的GTX1060獨顯功耗85W,由於機器出廠對顯卡進行了小幅度的超頻——核心頻率提高50MHz、Boost頻率提高62MHz,因此顯卡理論性能測試的成績比歷史值稍好一點。

3.硬碟&其它

Alienware M15搭載的三星PM981固態硬碟,性能在筆記本使用的主流固態中屬於較好的水平,連續讀寫和4K讀寫性能都比較出色,如果組成RAID,性能會有進一步的提升。美中不足的是受制於容量,256GB的PM981緩存僅有11GB左右,緩存用完後速度會降至250MB/s左右。

在我看來,三星PM981本身性能就比較好,組RAID的意義不是很大,與其配備2根256GB的PM981,不如直接配備512GB的版本,性能和緩存容量都能得到提高。

我們再來看看偏重辦公用途的PCMark系列跑分,PCMark類似3DMark,不同的是它模擬的是辦公用途而不是遊戲,想知道電腦在辦公用途方面的表現的話,可以參考該軟體的測試成績。

從我們收集到的數據來看,Alienware M15表現不錯。儘管是偏重模擬辦公用途,CPU和GPU性能對PCMark評分的影響還是比較大。

如果你的用途非常專業,需要了解機器運行工業軟體的表現,那SPECviewperf的一系列測試相比PCMark 10更具參考價值。SPECviewper用於測量顯卡運行專業程序時的性能表現,是國際公認的標準之一。其測試成績覆蓋的專業程序有:3ds Max (3dsmax-06)、CATIA (catia-05)、Creo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maya-05)、Medical (medical-02)、Showcase (showcase-02)、Siemens NX (snx-03)、Solidworks (sw-04)。

最後是娛樂大師跑分,魯大師早期版本曾經鬧過跑幾次幾個分的笑話,跑分不穩定,現在據說是比以前穩定了,有一些參考價值,但很多分數仍然讓人匪夷所思。該分數僅供娛樂,要對比性能,還是用一些專業的測試軟體進行測試比較好。

理論性能測試(跑分)部分到此結束,下面進行遊戲測試。

【5】遊戲

理論性能測試軟體通常會著重測試機器的某一硬體、某一方面的性能,而且為了打分,測試的條件會比較苛刻,負載一般也會較實際應用高,雖然能客觀直接地對比出機器的性能強弱,但離實際應用還有些差距。有沒有貼近生活日常,又能對機器產生較高負載,顯示出機器性能的應用和場景呢?有,就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各種遊戲。遊戲測試貼近生活實際,直接對應廣大玩家的需求,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機器性能上的區別,而不是對著枯燥的數字一臉懵逼。總之,遊戲測試是對理論測試的必要補充。

本環節測試4款遊戲:孤島驚魂5,彩虹6號:圍攻,古墓麗影:暗影,戰地5。

1.孤島驚魂5

《孤島驚魂5》是一款由育碧(Ubisoft)製作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講述玩家單槍匹馬對抗邪教頭頭,中途被洗腦、催眠、灌藥,然後莫名其妙被核彈糊臉最後還成了兒子的狗血故事。遊戲解析度選擇1080P,畫質選擇Ultra,開啟TAA抗鋸齒,關閉垂直同步,場景除了自帶的Benchmark之外,我還另外記錄的遊戲過程中10分鐘的數據。

幀數統計

Benchmark中最低幀數54,最高幀數73,平均幀63;實際遊戲過程中,最低幀數19幀,最高幀數88幀,平均57.65幀。遊戲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幀數驟降,應該是遊戲本身的問題,不計入驟降的幀數的話,實際遊戲的平均幀數和Benchmark的平均幀數差不多,均達到60幀以上,足以流暢運行遊戲。

2.彩虹6號:圍攻

《彩虹6號:圍攻》是一款體驗拆遷順帶練習射擊、協助恐怖分子殺死人質(大誤)的硬核FPS遊戲。遊戲解析度選擇1080P,畫質選擇超高,開啟TAA抗鋸齒,渲染倍數選擇100,其它默認。

幀數統計

自帶Benchmark中,幀數最低75.5、最高145.9;遊戲過程中,幀數最低67,最高113,平均91.74幀,運行起來毫無壓力。玩家可以選擇開啟更高倍數的抗鋸齒,或者降低某些特效獲取更高的幀數,畢竟Alienware M15配備了144Hz的高刷新率屏幕,高幀數下遊戲畫面更加流暢順滑。

3.古墓麗影:暗影

古墓麗影:暗影是古墓麗影系列遊戲的最新作,於2018年9月15日發售。根據官網介紹,在《古墓麗影:暗影》中,玩家們將「經歷勞拉蛻變為『古墓麗影(Tomb Raider)』的決定性瞬間」。對於古墓麗影系列的粉絲和ACT遊戲玩家來說,它是一款不容錯過的大作。同時,對於我們來說它也是一款新型的「顯卡測試軟體」——《古墓麗影:暗影》是首批支持NVIDIA新技術RTX(實時光線追蹤)的遊戲之一,遺憾的是遊戲發售至今仍未實裝該技術。

我們將遊戲畫質調整為預設的「最高」,使用默認的TAA抗鋸齒,運行遊戲自帶的Benchmark進行測試,同時也記錄了遊戲過程中的幀數變化。

遊戲自帶的Benchmark測試中,平均幀數48,遊戲過程中最低幀數35、最高幀數82、平均59.8幀,遊戲過程中平均幀數基本是達到60幀,和Benchmark中差距較大,應該和不同的遊戲場景有關。從以上結果來看,儘管Benchmark中幀數無法達到60幀,實際遊戲過程中可能會比測試的幀數要高,加上「動態模糊」效果,實際遊戲過程還是比較流暢的。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畫質預設的「最高」並非極限畫質,「紋理過濾」、「細節層次」和「屏幕空間接觸陰影」三個選項中可以調整至最高,抗鋸齒也可以開啟更高倍數的SMAA 4x。如果是追求更高畫質的玩家,可以嘗試調節這些選項。

4.戰地5

戰地5發售於2018年11月20日,由EA出品,PC版登錄爛橘子Orign平臺。本作仍保留了單機模式,有5個單人戰役供玩家體驗,當然本作的賣點還是多人聯機對戰。

戰地5是目前唯一一款真正能夠開啟光線追蹤特效的遊戲,但要滿足3個條件:NVIDIA 20系顯卡+最新的顯卡驅動+最新的win10操作系統(1809,Build 17763.134),10系顯卡無法開啟光線追蹤。

我們將畫面質量調整為最高,開啟DX12,其它選項按照默認值設定,記錄10分鐘遊戲過程中的幀數,場景選擇單人戰役中的北極光。

遊戲過程中最低幀數31,最高幀數92,平均59幀。從平均幀數來看,GTX1060應對戰地5單人戰役沒有多大壓力,但是如果玩多人模式,幀數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波動也會變大。多人模式鹿特丹地圖中,平均幀數會下降8幀左右,如果玩多人模式,GTX1060並不能做到最高特效下流暢對戰,建議降低特效。

遊戲測試部分到此結束,下面是散熱測試環節。

【6】散熱

測試使用軟體:AIDA64 Extreme Edition,FurMark_1.10.0。

監控軟體:AIDA64 Extreme Edition,HWiNFO64,GPU-Z。

測試項目:AIDA64:系統穩定性測試,單選Stress FPU,進行CPU壓力測試;FurMark_1.10.0:解析度1080P,關閉抗鋸齒,選擇Burn-in Test進行GPU壓力測試;同時開啟兩個測試進行雙烤測試。

測試時間:10分鐘。

再次提醒,機器在測試前被我們換過硅脂。

0.待機

室溫為25℃。

待機下,CPU 47℃,顯卡42℃,待機溫度表現正常。

1.CPU壓力測試

單烤FPU,CPU最高溫度100℃,頻率維持3.1GHz,功耗60W,溫度已經撞到了英特爾設置的溫度牆。

2.GPU壓力測試

GPU壓力測試中,CPU溫度61℃,顯卡為71℃。GPU核心頻率1341.5MHz,功耗85W左右,顯卡在壓力測試中表現正常。

3.雙烤測試

雙烤測試中,CPU溫度100℃,頻率維持在2.9GHz,功耗50W;GPU溫度77℃,核心頻率、功耗均與單烤時相近。

雙烤15分鐘後,CPU維持100℃高溫,頻率降低0.1GHz,功耗46W,注意此時PL1也降低到46W,說明DPTF起了作用;GPU溫度上升到87℃,核心頻率仍維持在1300MHz以上。

使用XTU將CPU的功耗降低到45W,雙烤10分鐘後,CPU溫度上升到93℃,總算不再是100℃了,但這個結果也不算好。幾經測試表明,如果雙烤要使CPU保持在100℃以下,CPU的功耗只能設定在45W;如果是單烤,CPU的功耗只能設定在55W,此時單烤FPU 10分鐘後的溫度是94℃。對於接受不了CPU溫度達到100℃的用戶,可以通過XTU將PL1限制在45W降低發熱。

如果說壓力測試過於極限,偏離日常,那麼遊戲中的溫度會不會好些呢?

4.遊戲溫度

遊戲溫度使用HWiNFO64進行記錄,功耗使用功率插座獲得數據,功耗為整機功耗。

彩虹6號:圍攻
孤島驚魂5
古墓麗影:暗影
戰地5

從記錄的數據來看,Alienware M15在遊戲過程中的溫度同樣比較高,CPU和顯卡的溫度表現和雙烤15分鐘後的表現相近,比雙烤稍好一點的是CPU平均溫度在100℃以下,彩虹6號和古墓麗影暗影兩款遊戲運行時CPU溫度在85℃左右,因此平均溫度比較低一些。

而且,不僅是溫度,CPU功耗也和雙烤時一樣,在對CPU負載較高的兩款遊戲中,PL1被DPTF限制在45W,說明在運行部分遊戲的過程中,CPU的功耗難以保持在60W,更多時候運行在45W。

顯卡則是在遊戲過程中,溫度達到91℃閾值,除了CPU發熱的影響外,也與自身頻率被提高有關。

5.表面溫度

待機時表面溫度如圖,鍵盤區域平均26.5℃,各區域溫度正常。

雙烤時表面溫度如圖,鍵盤鍵帽最高溫度約43℃,WASD區域約32℃,方向鍵區域約36℃。

遊戲(孤島驚魂5)測試過程中的表面溫度如圖,鍵盤鍵帽最高溫度約45℃,WASD區域約35℃,方向鍵區域約37℃。

總的來說,Alienware M15的散熱表現一般。CPU功耗雖然設定得很激進,在單烤FPU 10分鐘後也能維持60W,但溫度一直保持在100℃,證明機器的散熱模塊在應對單烤FPU時CPU的發熱就已經很勉強了。在我們開始烤機時,看到這樣的溫度都覺得難以置信,第一反應是這臺機器的硅脂可能有問題,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我們更換了硅脂進行測試,結果溫度依舊是100℃,證明散熱的瓶頸不在硅脂上。

在雙烤時,Alienware M15不出所料啟動了DPTF來調節CPU的功耗,最終CPU功耗降低到50W,15分鐘後進一步降低到45W左右,此時CPU僅僅工作在標準功耗下,但溫度依舊居高不下,顯卡溫度更是達到了87℃,這對10系顯卡來說相當少見。降低CPU功耗後再雙烤雖然溫度下去了,但也說明在未降低功耗的情況下長時間雙烤,散熱模塊無法及時將堆積的熱量排出,導致即使CPU的功耗降低到45W,溫度還是下不來,顯卡也因此升溫。

從遊戲測試的數據來看,遊戲中M15的散熱表現也不理想,僅比壓力測試時稍好一點。注意遊戲測試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此情況與雙烤15分鐘後相近。這也側面說明:在遊戲快速發展,特效日新月異的今天,遊戲對硬體的性能需求也越來越高,遊戲過程中硬體的發熱也越來越大。單烤FPU使用的AVX指令集已被部分遊戲用上,新的Boost機制使得顯卡更容易保持高頻、高功耗進而導致高溫……一系列的改變使得壓力測試已不再是偏離日常、不切實際的極限測試,至少它的結果越來越能反映用戶可能面臨的真實情況。

6.散熱模塊

Alienware M15採用雙風扇4熱管的散熱模塊,鰭片為純銅,熱管、鰭片、風扇表面均進行了黑化處理。CPU和顯卡公用兩根熱管,熱管直徑分別為8.4mm和11.4mm;兩個核心各自單獨使用一根熱管,顯卡一側的熱管直徑為7.7mm,CPU一側的熱管直徑為8.4mm。第一眼看上去,這樣的散熱規模對付i7-8750H+GTX1060這種主流配置應該毫無壓力,哪怕是60W的i7-8750H,單烤也應該不成問題才對,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以致於我們誤以為硅脂有問題……

風扇是FCN的產品,銘牌的信息非常少,電壓、風量等信息都沒有標示。

上表為鰭片和風扇的規格實測數據,鰭片的總體積為41.8立方厘米,略小於官方宣傳的48.6立方厘米,受限於測量儀器精度,數據僅供參考。

散熱測試部分到此結束,下面介紹整機拆解。

【7】拆解

Alienware M15可以說是至今為止最好拆解的Alienware筆記本電腦,卸下D面和尾部的螺絲後就可以將D殼取下,可以看到完整的內部結構,不再有「礙事」的防滾架,不過對於一些用戶來說,也許這不算是好的改動。

取下D殼後,提起電池排線一拔即可斷開電池,擰下固定的螺絲後將電池取下。

散熱模塊有點特別,風扇和鰭片用黑色的膠紙固定在一起,因此拆卸時除了熱管上的螺絲外,風扇螺絲也要一併處理。螺絲擰完後斷開兩根風扇的電源線就可以將整個散熱模塊取下。

接下來的拆解步驟沒什麼特別的,取下配件、斷開各種排線、擰下螺絲後即可取下主板。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組裝過程中,網卡帶有一個小塑料模具用於固定和保護天線,組裝回去時要先將天線安裝號,然後將網卡從側面嵌入塑料模具中,再將其安裝到插槽中,這個過程中天線容易鬆開,比較麻煩。

下面是配件展示,來看看主板正面,左邊是GTX1060核心,核心代號N17E-G1-A1,配備6顆三星顯存顆粒,單顆1GB,兩個顯存空焊位意味著該機器有配備更高端的顯卡的版本。

右邊是CPU,供電部分的PWM型號為NCP81215,安森美的晶元,有趣的是這晶元的信息連官網上都查不到,網上基本沒有資料。元器件的佈局也有意思:4個MOS橋(E6932)搭配4個電感,電容卻只有3個貼片鉭電容(330UF,6.3V),空焊了一個電容位置,最右邊的元器件佈局方式明顯不同於左邊。

內存為鎂光MTA8ATF1G64HZ-2G6D1,DDR4內存,頻率2666MHz,容量8GB,時序CL19。

固態為三星PM981。

無線網卡:Killer 1550,下面一行小字還寫著:Intel Model:9260NGW,證明該卡其實就是9260AC。

90Wh電池,電池型號:XRGXX,額定容量7500mAh。

拆機部分到此結束,下面介紹其它測試。

【8】其它測試

1.功耗

該環節使用功率插座測量整機的輸入功耗,功耗數據如下表。

PS:開啟軟體指的是將所有檢測軟體開啟後的待機功耗。

遊戲中整機功耗在160~170W,180W的適配器足夠使用。

2.噪音

註:前方噪音為觸摸板前端位置測試的噪音大小。

在覈心溫度較低時,Alienware M15的風扇會停轉,此時機器基本沒有噪音;在單烤CPU、雙烤和遊戲過程中,風扇轉速會達到最大,此時前方噪音在49dB左右,比較明顯。

使用儀器測試可知,Alienware M15的CPU風扇最大轉速約4700 RPM、顯卡風扇最大轉速約4280 RPM,而以前的產品中風扇最大轉速能達到5100RPM。

3.續航

測試條件:電源模式:平衡——更好的電池

亮度:120nit(36%亮度,通過i1 DisplayPro校準)

其它:斷開一切外接設備,關閉鍵盤背光,關閉WIFI

PCMark 8續航測試結果5小時16分鐘,對於一個搭載i7-8750H+GTX1060的遊戲本來說,這樣的續航成績相當優秀,比一些搭載低壓CPU和入門級獨顯、配備小容量電池的輕薄本還要出色。

為了更加貼近真實情況,我們還通過循環播放電影測試機器的實際續航情況。測試條件與PCMark 8測試時保持一致,播放器選擇potplayer 1.7.13622,保持默認設置;片源選擇[Xrip][Fate_stay_night_Heavens_Feel_I_presage_flower][BDrip][1080P][x265_10bit_flac];音量30%(個人認為正好能聽清楚的音量)。循環播放影片至機器徹底沒電關機,實測下來續航時間為6小時11分。

有如此優秀的成績,90Wh的大電池功不可沒,在它的幫助下,Alienware M15不僅是一臺遊戲本,更可以犧牲部分性能成為一臺長續航、適用於旅途中辦公和影音娛樂的全能本。

【9】總結

優點:

1.CPU功耗解鎖,顯卡小幅度超頻

2.相比上一代更加輕薄,且採用全尺寸鍵盤

3.電池容量大,續航表現好

不足:

1.高負載下核心溫度較高

2.價格昂貴

3.燈光效果變少,側邊、觸控板沒有標誌性燈效

參考價格:18999(戴爾官網)

Alienware M15可以看作是Alienware家族中里程碑式的產品,它成功改變了Alienware系列筆記本電腦厚重臃腫的形象,讓大家知道Alienware的設計並不落伍,它隨時能適應市場的潮流,做出改變。儘管作為該系列第一款輕薄遊戲本,它在散熱方面稍顯不足,但在性能測試甚至壓力測試中,它極力保持著高於標準的性能發揮,哪怕溫度再高也不會將性能降低到標準以下,足見它確確實實繼承了「前輩」們的「優良傳統」——追求極致的性能。以Alienware M15為開端,在今後,想必Alienware筆記本會繼續走輕薄路線,繼續改進,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多新穎獨特的產品吧。

本次評測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觀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