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美本申請材料時,學生通常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修改潤色自己的申請文書,但是很少有學生意識到,他們也需要投入同樣的精力去填寫自己的課外活動列表

課外活動描述能幫助招生官了解學生是什麼樣的人、是否是他們想要招收的學生。

一份出色的課外活動描述能快速讓學生和其他千千萬萬的申請者形成差異化,進而給自己的申請加分。想知道招生官是如何看待審核學生的課外活動的,請戳?美本申請中,課外活動這四個原則要牢記。

絕大部分大學的申請系統都要求學生填寫自己的課外活動,Common Application通用申請系統會要求學生標明活動類別、活動名稱、學生參與的角色、活動簡述、所獲榮譽、參與年份、參與時間和時長,以及學生是否打算在大學裡繼續這項活動。

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自己的活動描述更出彩?

具體步驟:

? 第一步,頭腦風暴:找到自己的申請策略,凸顯獨特性

很多學生會同時參與好幾項課外活動,但是哪些活動需要重點凸顯出來呢?Common Application系統允許學生填寫最多10個活動,而且會提醒學生,按優先順序羅列活動,把最重要的活動放前面。

學生先自我頭腦風暴。學生需要先羅列自己參與的所有課外活動以及興趣愛好,分析自己的獨特性,確定自己的申請策略,圍繞這個策略來思考如何呈現自己的獨特性,讓招生官可以對學生某個特點形成深刻印象。

? 第二步,有策略地呈現自己的課外活動

What if學生活動經歷太豐富?

Common Application中對填寫課外活動數目的要求是10個以內,如果學生有各種活動,數量遠超過10個,那要如何取捨? 對於活動數量太多的學生來說,我的建議通常是:分析活動類別,合併同類項,突出重點。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D同學把她所有的活動列表初稿填寫好發給我看時,我發現她從初三9年級以來的活動數量接近20個,涵蓋計算機、機器人、演講、辯論、競賽、社區服務、音樂、戲劇等等。再認真看她的活動時間,發現她的活動一般是1年,只有3個活動時間接近2年。分析下來,活動雜亂、持續時間短、重點不突出是她的主要問題。

基於這個問題,我和D同學溝通後,建議她合併同類項,比如以下列舉的3個建議(所有建議就不一一列舉出來了):

1.把9年級以來的競賽經歷合併成一個經歷,把她9年級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和12年級物理競賽的經歷合併放在Common Application的Science/Math這個類別。

2.把初三以來的所有義工經歷合併一起,放入Community Service這個類別下面,這樣這類經歷就呈現為9、10、11、12年級連續4年的經歷。

3.把活動主持人、辯論社、公開演講等經歷合併,放在Debate/Speech這個類別下面,既可以凸顯時間的連續性,又會讓自己的活動經歷更清晰有重點。

這樣一來,D同學的活動就可以減少到10個,而且分類會更清晰合理。

What if 學生活動太蒼白?

和D同學相反,還有一部分學生是活動經歷太過於「蒼白」,並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經歷。即使有參與一兩個社團,也只是作為普通成員的角色。針對這部分學生,擇由留學的建議則是在更充分理解美國大學對課外活動定義的基礎上,儘可能的呈現學生「豐富多彩」的一面。

下面還是通過事例來分析。

W同學在國內讀完高二上學期後,去美國從10年級(高一)下學期開始就讀。W在國內上的是公立學校,沒有參與課外活動,去美國之後,也僅僅跟隨學校做了一兩個社區活動,時間都只有一兩個月。

在深入和W同學交流後發現,雖然W同學沒有參與學校正式的社團,但是她有很多興趣愛好,包括:健身、跳舞、爬山、打羽毛球、寫作、象棋、旅遊等。但如果僅僅寫W同學有這些興趣愛好,並不能打動招生官。於是基於現狀,擇由留學的建議是羅列W同學的興趣愛好,但是描述重點放在這些興趣愛好如何影響了W同學。通過這點,凸顯W同學熱情、敢於嘗試、樂觀堅強的性格特點,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並且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心。

當然,在具體描寫課外活動時,還有很多技巧讓自己的描寫更有說服力、更能讓招生官印象深刻,在此我不一一列舉了。

簡而言之,課外活動和申請文書一樣重要。在準備申請材料時,建議每個學生都要好好思考如何通過課外活動呈現自己的個人品牌,增加錄取概率。

本文作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