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於本質」——「背叛師門」的海德格爾

來自專欄西方哲學話題2 人贊了文章

海德格爾哲學思想是現代哲學實踐轉向的一個典型案例。 如果說胡塞爾通過懸擱外部世界的存在來確立先驗自我的獨立性,那麼海德格爾就是重新將自我放回生活世界進行關照。

海德格爾思想的根源在於對胡塞爾思想的繼承與批判,胡塞爾繼承了笛卡爾確立主體自明性的方法,確立了一個先驗自明的意識。但在探討外部世界存在方面卻比笛卡爾要謹慎得多,他始終沒有給外部世界的存在以本體論上的名分。即他從沒有認真承認外部世界的存在。既然世界被暫定為不存在,那還要不要展開認識呢?胡塞爾認為這不是個問題:他的本質直觀學說認為事物的本質與存在是兩回事,即使事物不存在,也不影響我們對它本質的認識。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連我們的意識活動本身的存在都成了問題,那麼由此產生的意識成果還具備合法性嗎?海德格爾提出事物的本質和其存在是不能分開的。這一基本思想成為他和胡塞爾分道揚鑣的邏輯起點。

此在概念及其相關內容是海德格爾思想的核心。要理解此在,需從「存在」概念說起,海德格爾首先通過詞源學上的追溯區分了存在與存在者。「存在者」指的是已經形成的即已被規定了的事物;而「存在」指的是事物「是這」、「是那」的那個「是」本身即規定本身,而非被規定的這樣或那樣的狀態或屬性。(從這點上來講,海德格爾認為存在是先於本質的)由此出發,海德格爾批判了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形而上學應該是探討所有存在者共同分享的性質,即其理論要將所有存在者都包含進去。很顯然,所有存在者共同的特性只能是「存在」本身,即「是」或規定性本身。而西方形而上學長久以來卻犯了一個重要錯誤:將存在者作為本體加以探討,哲學家們或定一個,或定若干個,或定自然物,或定想像物為本體,這些被定物頂多隻能算世界的起源或原始材料,他們的錯誤之處就在於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

好了,現在我們確立了正確的主題——存在。但由誰才能、並如何認識到存在本身呢?因為存在先於本質,而一般存在這都是被規定了本質的事物,它們怎麼能夠認識那個規定本身呢?海德格爾發現有種特殊的存在者可以有資格認識存在,這就是此在。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本質就是存在。之前說過,本質就是被規定了的屬性,而此在可以不被外物規定,他可以自己規定自己,自己決定自己的本質(命運),即他是自由的,在作出決定並施行決定之前,此在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時候他的本質也是不確定的。此在通過「生存」即不斷地抉擇來書寫自己的本質,直到「蓋棺定論」的時候,本質才確立,我們經常說「人是活出來的」這句話就有這方面的含義。

解決了上述問題中「誰」的問題,那麼「如何」的問題呢?海德格爾強調「生存」(或譯作「在世」)概念,生存即自由抉擇並對自由抉擇負責的生活狀態。生存既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也是此在理解自己(這個特殊的存在者)和世界的唯一途徑,此在的生存相比於一般的存在者的存在起碼有三層優勢:「此在與其它存在者相比具有多層優先地位。第一層優先地位是本體上的:這種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是通過生存得到規定的。第二層優先地位是本體論上的:此在由於以生存為其規定性,本身就是『本體論的』。但此在——作為生存理解的構建者——也同樣原初地理解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因而此在的第三層優先地位就在於:它是一切本體論的本體-本體論上的可能性條件。」(《存在與時間》)。

圍繞著「生存」,海德格爾就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展開了詳細描述。此在的生存狀態中最典型的就是「操勞」,此在為了實現自由,為了實現自己抉擇的可能性,就需要為自己的處境擔憂、操心、煩勞,而在操勞中最常見的兩種情緒就是懼怕和焦慮,這就是我們面對無常的人生時最基本和綿長的情緒。前者是有對象的「怕」,後者是沒有對象的「畏」即焦慮。沒有對象,沒有可以怕的東西,那我們怕什麼呢?怕的是可能性的喪失,怕的是無法再作抉擇,怕的是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怕的是此在作為以不斷面對可能性為其本質的存在者的規定性的喪失,一句話:怕死。這種沒有對象的畏纔是最深刻、最難以擺脫的情緒。

說到操勞就不得不提海德格爾的一句話「操勞結構的原初統一性在與時間性」(《存在與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不能像以往哲學家那樣,將其與存在者聯繫考察,而應將其放在存在論視野下考察,拋開生存活動思考時間就犯了路線錯誤。

上文已提到,對於外部世界的存在與否胡塞爾不甚關注,也沒有從本體論層面明確表態。那麼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如何呢?從此在的眼光來看,事物分為「應手存在」(即實踐相關物)和「手邊存在」(理論觀察物)。他認為只有那些應手存在之物纔能有意義,也才能被我們認識。

那麼我們是不是隨時都能從存在論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自己和世界呢?這就牽扯到了海德格爾獨特的真理觀及其關於本真狀態與非本真狀態的區別問題。當我意識到自己此在的特殊身份並有意識地做出自由的抉擇來創造自己的可能性並為此後果自負時,我處於本真的存在狀態;而反之,如果我過著渾渾噩噩、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生活時,就是處在非本真狀態。只有在本真狀態中,此在才具備生存論的眼光與立場,才能正確認識自己與世界、認識我們的根本話題——存在。這裡就是海德格爾德與符合論真理觀不同的真理觀:他認為真理是通過此在的生存活動揭示出來的,而不是枯坐在課桌前冥思苦想算出來的,也就是我們講的「人是活明白的」。總之,海德格爾的從存在論到真理觀都帶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我們說海德格爾哲學思想是現代哲學實踐轉向的一個典型案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