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最後殺死魏延對於蜀漢來說利弊如何?

更正一下,應該是說對於季漢整體,而不是單單對政權,包括了以後的國策和一系列方針。一直感覺季漢後期將才極其乏力,出名者唯維也。而魏延又是劉備時期可以和五虎相提並論的大將。而且按照現有的大部分根據他並不是想造反,很可能是被污衊而死的。那麼他不死會不會讓季漢延長國祚,尋找曹魏滋隙增進國力,乃至拖過劉禪時期,趁曹家和司馬家之爭撥亂反正,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重複大漢天威。


如果魏延死在諸葛亮時代,那是蜀漢的重大損失。

如果魏延以史實方式死在後諸葛亮時代,簡直可喜可賀。

什麼是政治?用某位偉人的話說,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魏延在政治上的表現如何?【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一言以蔽之,老子天下第一,藐視一切,順我者爽,逆我者懟,一通神操作之餘,鬧得天怒人怨,滿朝皆敵。

先看政界: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再看軍界:

【平日諸將素不同。】

真是孤家寡人,天下為仇。原本死對頭楊儀的風評也不咋樣,被魏延一襯託就成了人見人愛的白蓮花。

這種性格是否適合政壇,恐怕無需贅言。話說回來,如果只在軍界懟天懟地,倒也無傷大雅。問題是,魏延對政治卻有著勃勃野心。

【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這兒反應了三點:

第一、魏延意欲染指蜀漢最高政治權力。

第二,魏延毫無自知之明。

第三,魏延亦無知人之智。

從史料記載可知,魏延在朝野的人望極低,末了居然認為【冀時論】便可以穩操勝券,簡直是袁總統讀報繼大統一類的黑色幽默。結合【當時皆避下】的記載看,同僚想必都是當面笑嘻嘻,心裡mmp,於是乎魏大將軍便在一片頌揚聲中飄飄然,以為眾望所歸,代諸葛亮者非他魏文長莫屬了。

董卓殷鑒不遠,這麼個政治雙商為零的軍頭,居然想掌控政權,於蜀漢而言,還有更糟糕的事麼?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在政治利益面前,軍事必然讓步。何況,魏延並不是不可或缺的軍事人物。

同時代的吳懿與魏延齊名,新生代的王平也不在魏延之下,何況還有諸葛亮著力培養的備胎姜維。

既然政治上是公敵,軍事上可以替代,他魏大將軍欲不捲鋪蓋,可乎?

此公始終沒鬧明白,自己之所以未被清洗,捎帶還官運亨通,不是因為蜀漢缺了他老人家就不轉,而是諸葛亮惜才且有容人之量罷了。否則以他老人家日常嘲諷最高統帥的做派,換了曹孟德當家,估計活不過一集。

替魏延遮風擋雨的有且僅有諸葛亮,諸葛亮既亡,狂風驟雨將至,此公居然還在做著搶班奪權的夢。

殊不知,老老實實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回去在新政府班子中當個吉祥物,已經是他魏文長最好的出路。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顯然已預料到魏延會作死,但還是冀望萬一,留了條不作死的出路。

然而,魏延偏偏就要在作死的崎嶇小道上一路狂奔,奈何奈何。

事實證明,離開了諸葛亮,魏延莫說掌控同僚,連部下都掌控不住: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這真是個典型的狐假虎威的悲劇。

回到本答最初的論斷,

為什麼魏延死在諸葛亮時代,是蜀漢的重大損失?

因為諸葛亮時代是積極進取的時代,且諸葛亮可以完全掌握魏延,此公對國家政治的危害僅限於嘴炮,能量可以集中對外。

為什麼魏延如史實般死在後諸葛亮時代,簡直可喜可賀?

因為後諸葛亮時代的首要問題是保持國家穩定,且無人可以控制野心膨脹的魏延,此公的恣意妄為將對國家政治生態產生毀滅性影響。

回頭瞅瞅,魏文長一統瞎折騰,沒作死北伐大軍,沒作死蜀漢政權,甚至沒作死自己的部下,只拉了魏氏三族陪葬,於國家利益而言,夫復何求?


反對@風大可稍息否 的高贊回答,看上去堆砌了很多史料,但在幾個關鍵問題上全靠腦補。

先把這位答主的觀點概括一下:

1、魏延是蜀漢能夠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之一,和關羽、張飛並列。

2、諸葛亮奪取了魏延、李嚴等人的兵權,掌握了蜀漢全軍。

3、諸葛亮沒有任何必要的死在外面而不回成都再死,以及對自己死後撤軍方案的安排,導致了蜀軍內訌而元氣大傷。

4、魏延死後,諸葛亮提拔的蔣琬、費禕、姜維等人掌握了蜀漢政權,最終蜀漢滅亡不應該歸罪於毫無權力的黃皓譙周。

第一和第二點的錯誤暫且不提(可參見 @大內義興 的回答),我們將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點。這裡就存在好幾個邏輯漏洞:

首先,諸葛亮真的如他所說,是「在沒有任何必要的情況下」死在了五丈原嗎?

諸葛亮曾經多次北伐,每次都可以順利撤軍。但是最後一次北伐,在沒有任何必要的情況下,他堅決死在了外面,而不是回朝以後,在後主劉禪的主持下平穩交接。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奇葩的結論。

病死在工作崗位上的人,諸葛亮不是第一個,更不是最後一個,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每天都還有人猝死,更不要說1000多年前。

打開上帝視角來看,你當然可以說:丞相,你還有28天就要掛了,反正打不贏,還是趕緊撤軍吧!

但是當時諸葛亮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嗎?說不定撐一撐身體就好轉了呢?說不定還能熬三五年呢?或者這期間司馬懿忽然露出破綻了呢?

所謂「回朝以後在劉禪主持下平穩交接」,從五丈原到成都山路千里迢迢,死在路上的可能性,恐怕倒比死在陣前還要大一些。

其次,蜀軍內訌的責任,是在於諸葛亮嗎?

這位答主認為,是諸葛亮臨終前的安排,導致了楊儀等人和魏延的分裂。

這又是一個很奇葩的結論。諸葛亮在的時候魏延啥事兒沒有,諸葛亮一死,魏延和楊儀、姜維、蔣琬、費禕通通鬧翻——然後這個鍋不給魏延,也不給楊儀,偏偏讓諸葛亮背鍋,這是什麼邏輯?

來看《三國志魏延傳》中的幾段材料就可以明白,這個鍋到底該誰來背: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以上事實非常清楚:諸葛亮命令魏延斷後,魏延不服從命令,並且提出兩點理由,第一我可以繼續指揮前線作戰,第二我不可能給楊儀這樣的人斷後。

這兩點理由,沒有一個站得住腳。主將身死,軍心動搖,不撤軍而選擇繼續和兵力佔優的魏軍作戰,是風險極高的做法;至於不肯給楊儀斷後,更是純粹為了一己私心。

張飛可以斷後,趙雲可以斷後,憑什麼你魏延就不能斷後?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更重要的是,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更何況是諸葛亮的命令。魏延公然違抗軍令,而且完全沒有合理的理由——不管放在哪個朝代,不殺你殺誰?

所以不管是費禕、董允還是魏延的部下,全都一致認為,錯在魏延。

最後,蜀漢的滅亡,責任是在於諸葛亮一手提拔的蔣琬費禕等人嗎?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誰掌握了朝政,誰就要為國家的最終滅亡負責,那麼可以推論:

東晉的滅亡,謝安應該背鍋。

大明的滅亡,張居正應該背鍋。

大清的滅亡,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應該背鍋。

簡直是邏輯感人。

至於說魏延之死對蜀漢的影響, @琅邪楊文理 的回答已經很清楚了,我就不用再畫蛇添足了。


我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的利弊,也不存在太大的損失。

首先,諸葛亮的死等於魏延軍事生涯的結束。

諸葛亮生前對官員之間的矛盾抓的是很緊的。來敏來老爺子年輕的時侯(60多歲),因為與同僚上官顯等人的發生口角,被諸葛亮一擼到底。那麼同樣的事,來敏換成魏延,上官顯換成劉琰,結果卻是劉琰被請回成都。諸葛亮偏袒魏延,重用魏延,但不表示諸葛亮無限的放縱魏延。魏延的毛病,諸葛亮再清楚不過,也留了後招。諸葛亮曾拜魏延為丞相司馬,前部都督,但後期都收回了。所以諸葛亮死後,職位上魏延並無實權。魏延不死,很大的幾率是跟楊儀一樣,陞官養老。

第二,魏延並非不可替代。

蔣琬執政初期,北方邊境是由國舅吳壹代管的。吳壹的資歷並不比魏延低。兩人同是先主時代的宿將,又共同領軍取得了陽谿之戰的勝利。兩人能力上的差距應該不大。除了吳國舅外,漢中還有作為副官的王平在協管。而在性格方面,魏延未必能與王平友好的相處。所以即使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作死,並仍然鎮守漢中,也不一定能比吳壹做的更好。

總結: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諸葛亮的死,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魏延作為這一時代的代表,本就是一位即將退場的人物,他的死雖然是一份打擊,但並不影響蜀漢之後的發展,自然沒有利弊一說。諸葛亮留給蜀國的政治遺產,有蔣琬、費禕一般的良相,有姜維、王平一般的猛將,有鄧芝、馬忠一般的能臣,魏延、楊儀就好比秋天的落葉,前者們,就如同新生的嫩芽(僅比喻,與年齡無關),代表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


@風大 可稍息否 ,朋友,你這回答慘不忍睹,以前看你思路還是正常的,所以我決定挽救你,不要向淚痕的方向發展。多學學我,先到海洋情書吧,再到魏延吧,多取經學習!黑諸葛亮的水平總不能停留在2008年的程度吧!

我不反對適當的腦補諸葛亮奪取兵權之類的行為,但至少要建立在瞭解蜀漢軍制的基礎上,尤其是要了解蜀漢都督制。但你的這篇回答,關於蜀漢軍制的解讀,居然全部是反方向的錯誤,所以結論的錯誤程度,與原意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蜀漢開國時期,魏延何德何能與關羽、張飛並列為劉備手下僅有的三個獨當一面的心腹重將?

拜託,蜀漢開國是221年4月,關羽都死了快2年了。

  • (注)三國志楊戲傳:蜀既定,為犍為屬國都尉,因易郡名,為朱提太守,選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住南昌縣。章武二年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觀建安十八年參李嚴軍......先主既定益州,拜為裨將軍,後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加振威將軍。

哪怕這開國算作是219年7月劉備自稱漢中王,到關羽敗亡前,劉備治下也有4個都督區。關羽敗亡後,變成3個都督區,趙雲「留雲督江州」(雲別傳),代替費觀成為江州都督。222年,鄧方病死,李恢成為南中都督(李恢傳記載鄧方死在221年)。

223年5月,劉阿斗繼位後,3都督再變成4都督,李嚴都督永安,費觀再次擔任江州都督。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李恢繼續擔任南中都督,李恢死後,張翼繼任,之後馬忠繼任。在諸葛亮時期,魏延始終是漢中都督,234年內訌中掛了,才由吳懿繼任。

  1. 219年:荊州都督關羽,漢中都督魏延,江州都督費觀,庲降都督鄧方(以下稱南中)
  2. 221年:漢中都督魏延,江州都督趙雲,南中都督鄧方
  3. 223年:漢中都督魏延,江州都督費觀,永安都督李嚴,南中都督李恢
  4. 234年:漢中都督魏延,江州都督李福,永安都督陳到?南中都督馬忠

什麼叫魏延實權超越張飛?魏延是鎮遠將軍督漢中,鄧方是安遠將軍督南中,費觀是偏將軍督江州,趙雲也是翊軍將軍督江州,這4人几几開?

  • (注)三國志張飛傳: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 (注)三國志魏延傳: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張飛可是假節,魏延拿頭以實權超越張飛?鄧方鎮守南中,費觀、趙雲鎮守江州,是否也實權超越張飛?劉備在世,魏延充其量和費觀、鄧方、趙雲等一個級別,不存在什麼魏延是蜀漢三大將,先搞清楚什麼蜀漢都督制,好吧!

--------------------------------------------------------------------------------------------

諸葛亮缺乏軍事資歷?你看的哪本祕史?莫非黃粱祕史裏的諸葛亮缺乏軍事資歷?

  • (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 (注)三國志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沒看到諸葛亮督三郡,接到劉備召喚,率領趙雲、張飛入蜀,一路分軍平定?

  • (注)三國志李嚴傳: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統內外軍事,就是監督中央軍?又是發明蜀漢軍制?這搞笑問題在2008年就解決了。

李嚴「統內外軍事」辨 - 三國文史 - 三國在線

  • (注)三國志先主傳: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 (注)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百度百科裡,不知道哪裡來的,中都護=大都督,要不要抄襲一下這個觀點?不說趙雲的中護軍,其它中領軍、中監軍是幹嘛的?尤其是中監軍,和中都護几几開?

內外就是宮內宮外的意思,「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指統劉備的永安宮內外的軍隊。讓李嚴監督中央軍,就是劉備特地給李嚴下絆子,在永安監督600公里外的成都。要監督到成都去監督,在永安監督誰去啊!

  • (注)華陽國志卷七: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尊皇后吳氏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於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也......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勛,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

223年,劉阿斗繼位,由於宮在成都,李嚴職位,就由「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變成「督永安事」。

  • (注)三國志曹爽傳:帝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
  • (注)晉書宣帝紀:及齊王即帝位,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與爽各統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更直殿中,乘輿入殿。

要進行類似監督中央軍之類的腦補,至少要看到「都督中外諸軍」幾個字,不是什麼「中都護」或什麼「統內外軍事」。

-----------------------------------------------------------------------------------------

這裡就刺激了,諸葛亮親自出徵=剝奪其他將領的軍權。哪本祕史記載諸葛亮親自出徵就是剝奪其他人的軍權的行為?

  • (注)華陽國志卷四: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為太守廣漢王士為益州太守。

諸葛亮是兵分3路,諸葛亮本人討越巂郡,南中都督李恢討益州郡,牂牁太守馬忠討牂柯郡。

  • (注)華陽國志卷四: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
  • (注)三國志李恢傳: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寧。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

李恢攻益州郡(建寧),打了敗仗被包圍,諸葛亮親自去解圍的,不是什麼李恢就能夠搞定,不需要諸葛亮親徵了。就不能多看幾眼《華陽國志》?

諸葛亮沒有剝奪任何人的軍權,平定南中後,諸葛亮還是以建寧人李恢都督南中,這就是南人治理南人,231年李恢去世,然後諸葛亮讓張翼擔任南中都督。

在蜀漢都督制下,不存在什麼剝奪軍權。

-------------------------------------------------------------------------------------------------

諸葛亮北伐,入駐漢中,讓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就叫被剝奪軍權,誰教你的?你到底算看過《三國志魏延傳》沒有?

  • (注)三國志魏延傳: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 (注)後漢書百官志: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

魏延作為丞相司馬,就是進入諸葛亮的丞相府,換句話說就是諸葛亮的親信,魏延在北伐就是「延為前鋒」,不是親信是不會這樣安排的。

  • (注)三國志魏延傳: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 (注)三國志後主傳: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

再強調一遍,魏延在諸葛亮時期,始終是漢中都督,230年諸葛亮命令魏延、吳懿以偏師西入羌中,大破費瑤和郭淮,就此諸葛亮給予魏延-假節,取得了與張飛一樣的權利。

這些都是因為諸葛亮寵幸魏延,魏延死後,吳懿才代替魏延,成為漢中都督。

-------------------------------------------------------------------------------------------

趙雲是禁衛軍的統帥,莫非趙雲的中護軍=禁衛軍的統帥?

  • 三國志李嚴傳: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

蜀漢的中護軍是幹嘛的,可惜沒有明確答案,就給條史料勉強參考一下,但中護軍絕對不是什麼禁衛軍統帥。劉璋的護軍可以統兵,蜀漢的中護軍勉強參考一下,至於禁衛軍統帥:

  • (注)三國志董允傳:亮尋請禕為參軍,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
  • (注)九州春秋曰:袁術為虎賁中郎將。張讓殺何進,術斫閣起火。

你自己貼的史料,都有「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貼的時候難道不看一遍的嗎?

---------------------------------------------------------------------------------------

蜀漢朝政始終被諸葛亮丞相府掌握!

不錯,白蓮花的魏延,就是丞相司馬,諸葛亮丞相府的人,按照《魏略》的吹逼,諸葛亮就是給魏延留遺囑的,魏延就是諸葛亮的鐵杆心腹,親兒子。

假定諸葛亮要做壞事,魏延作為故吏親兒子,鐵定「赴湯蹈火,死無辭也」,就是幫兇。

搞了半天,居然不知道魏延是諸葛亮丞相府的人,而且是諸葛亮的親信。

  • (注)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 (注)傅子曰: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其餘什麼後主與魏延進行的一次危險互動等等,劉阿斗和諸葛亮丞相府的魏延互動,我都不忍心噴了,什麼亞當斯科技三定律就完全不知所云了,總結一下:

  1. 魏延只是和費觀鄧方等人平級的都督,硬是把魏延吹成是蜀漢三大將。
  2. 諸葛亮把魏延拉進丞相府,領丞相司馬,明明是視為親信,硬是解讀成諸葛亮剝奪魏延兵權。
  3. 把劉備以李嚴待在永安,統率永安宮內外兵馬,硬是解讀成李嚴監督中央軍。
  4. 把趙雲的中護軍理解成禁衛軍統帥,連自己都貼了史料-虎賁中郎纔是統帥都不知道。

官制、軍制、蜀漢都督制居然全部搞錯,那這回答就全部錯誤了。

最後歡迎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魏延人如其名,發炎,他倆都是雙刃劍。

普通病毒性感冒低熱也是個炎症過程,對抑制病原體繁殖有意義,一般不主張對低燒這些進行處理,最多懟個症;但炎症過度了失控了引發肺炎了或者高燒引發了驚厥就必須幹預了。

炎症好的一面,可以增加感染部位血流量,相當於給白細胞們開放高速公路,讓它們更快的抵達戰場,同時機體體溫升高,可以抑制細菌的繁殖,有利於機體的恢復。所以感冒了低燒醫生一般建議多喝熱水多休息,不會去處理。

魏延也是,以勇略任,在劉備諸葛亮制下,屢次立功,也獲得了回報。這是正麵價值所在,此時砍了他,是蜀漢一大損失。

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然而過度的炎症並不是啥好事兒,大家比我瞭解得多。如一些肺部的炎症會引發肺水腫,造成急性呼吸衰竭,引發生命危機。

魏延這性格,「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以為天下人都不如他,所以沒人願意親近他。因為楊儀也是眼睛長頭上的主,「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所以兩人關係很不好。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這個屬於炎症可控階段。

但諸葛去世後,季漢立即免疫失調了,魏炎開始爆發了,不服從上級安排,自以為是蜀中第一人。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隨後,斷後部隊變成前軍,燒棧道先溜了。這是為了個人私利,置大部隊於死地呀。幸虧楊儀帶了部隊抄了小道,才得以保全。

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何平宣佈魏延的罪狀後,他的下屬知道魏延理虧,所以一鬨而散,沒人鳥他。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要不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被諸葛懟怕了,蜀漢主力都要被魏延賣完了。

這種禍及季漢的炎症,當然得治。


失去諸葛亮節制的魏延對於蜀國來說就是個禍害


其實蜀漢可以類比一下我們現在的企業

有諸葛亮時期蜀漢和沒有諸葛亮時期蜀漢可以等同於不同企業老總的時候,而有諸葛亮的時期由於決策人英明,無論什麼樣的人才都能善用,這裡要說明一下,魏延無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這個人才也充滿缺點,比如目中無人,只服老大不服別人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在現實中,假如這間企業老總諸葛亮一旦離開,那麼魏延這個人才會怎麼做呢?想的是什麼呢?而新任的企業總經理又是怎麼看待這個誰都不服的刺頭呢?

答案是會辭退他,其實作為新任總經理,他知道魏延是個人才,但是作為一間企業總體去想,沒可能為了個人而犧牲集體,更有就是,就算你每個月業績再高,難道還能比其他全部人還要高,同樣道理,諸葛亮死後,魏延對於蜀漢就是尾掉不大的問題,因為無人可用魏延。


魏延的死,對於蜀漢整體,死的正好!對於以後的國策和方針,死的可惜可嘆!

諸葛亮對於身後之事,是有自己的規劃的,對於接班人是有選擇的!

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

參考諸葛亮死後蜀漢集團的動向,北伐依然還是主要國策!

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勞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囊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又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所以基本可以判斷,諸葛亮是選定蔣琬作為接班人,繼續聯吳北伐!

那麼魏延的死,就為蔣琬的上位消除了最不安定的一個危險因素!

因為諸葛亮死後,蜀國的官員是心慌慌的: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

蔣琬通過自身優秀的素質,拉回來蜀漢心慌的狀態:琬出類拔萃,處羣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如果魏大將軍沒死。。。。蜀漢內部畫風。。。。應該是武將回朝!蔣琬靠邊!率諸軍擊賊!幾十年前,董卓就是這麼乾的!

那魏延就不能在蜀漢新一代領導集團的率領下,好好乾?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魏延是不大可能接受配角角色的!

首先,魏延是一個連諸葛亮都不怎麼「服氣」的人!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劃重點:延常謂亮為怯!在劃重點: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常說諸葛亮膽怯,又怨恨在諸葛亮手下不能進展所長!

要不是諸葛亮是丞相且功勛卓著!魏延很可能提前就和諸葛亮開始宮鬥啦!

其次,魏延是一個自視甚高,自負之人!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不服氣比自己能力強,資歷老,職權高的蜀漢第一代創業核心諸葛亮,不服氣同朝為官的所有同僚,自以為勇猛過人,可自己率軍擊賊!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回朝爭奪蜀漢執政權!

什麼後果還用說嘛??所以魏延的死,對於蜀漢整體來說,死的正好!讓諸葛亮定下的平穩接班得以順利實現!

而對於蜀漢以後的國策和方針,魏延又死有點可惜,然後又可嘆!

可惜的是魏延作為有能力,又有入魏境作戰經驗的兩朝宿將,在蔣琬執政時期,是有著發揮價值的餘地的!

蜀漢抵制或者說不滿北伐,並不是在諸葛亮死後就開始出現這種情緒!

蔣琬執政期間,蜀漢可一點也沒耽誤北伐!蔣琬的策略是:積極謀劃!等待時機!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競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輒與費禕等議,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人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徵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

在蔣琬時期,蜀漢的北伐基本可以說是口號撤下,現實當道,還於舊都基本不見,而是明確的提出「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這一點,如果魏延不死,參考他和吳懿在建興八年的那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蔣琬應該會把「以為事首」這個任務交給魏延!

因為魏延有獨領一軍的經驗,更有和吳懿一起西入羌中,大破郭淮的戰績!這裡蔣琬說的的「又昔偏軍人羌,郭淮破走」應該就是指的「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

可嘆的是,魏延有「平日諸將素不同」這個「前科」!蔣琬對他的信任能到什麼程度!而蜀漢第二代領導集團是否考慮清洗魏延!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畢竟,在蔣琬執政時期,漢中有吳懿,西羌有姜維!這兩人都可以替代魏延在軍中的作用!

可嘆如果魏延能夠明白,跟著丞相打仗和做丞相接班人是兩件事,那麼也許魏延可以安心做一個軍政二把手!可惜魏延不是這樣的人!他更像精於業務,疏於管理的偏科人才!

然而,姜維日後做的事,其實就是魏延假設得權後乾的事!結果呢???

「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

「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讓軍事寡頭掌握蜀漢,不管是誰,蜀漢整體都是損失!讓真正善於治國的政治家掌控蜀漢!纔是維護國家穩定的根本!這一點上,諸葛丞相想的明白!不明白的是魏延,是姜維!

諸葛亮的北伐是一個政治家為了天下太平的理想!魏延,始終把北伐當做炫耀武功,掌握權力的工具!這一點上!魏延之死,死的正好!但作為有獨立領軍作戰經驗,又有入魏境作戰能力的宿將!魏延的死,又有一點遺憾!


第一,首先要明白魏延是誰

背誦一下魏延的籍貫字型大小是沒有意義的。要在政治上認識他。

在蜀漢開國時期,劉備手下只有三個獨當一面的心腹重將。一是關羽,鎮守荊州。二是張飛,鎮守閬中。三是魏延,鎮守漢中。其中,魏延鎮守漢中,在實權上已經超越了張飛(史書記載,劉備選擇魏延鎮守漢中時震驚全軍)。

注1:從漢中重要性看漢中守將地位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頃之,轉為益州治中從事。(《三國志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注意,此時的蜀郡太守是法正。而法正在前線幫助劉備與敵人作戰的關鍵時刻,收穫的是諸葛亮建議剝奪他的官職。那麼,如果劉備和法正不同意呢?我不知道,反正,歷史記載說,在劉備和法正同意「之後」,才「眾事皆辦」。那麼這個要辦的事很從容嗎?一點也不從容,劉備當時是「急書發兵」,可以說是要命的時候。然而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很猶豫,不知道劉備這麼急到底有多急。那還用說嗎?肯定很急啊!這麼急,諸葛亮居然又寫了封公文,問是不是讓楊洪代理法正的職權。你說劉備和法正能不同意嗎?緊接著,就正式剝奪了法正的蜀郡太守一職。那麼楊洪呢?楊洪救了劉備和法正的急以後,就被調離了。我們知道,諸葛亮是提出隆中對的戰略高手,所以,以他的戰略眼光,一定看得出來漢中很急。除非他看不出來。可是,如果他連漢中是否重要的眼光都沒有,那麼他又憑什麼眼光來提出的隆中對呢?注2: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這就是魏延,蜀漢三大將之一。

至於馬超,黃忠,趙雲,三人均不具備蜀漢方面軍統帥的地位。馬超本身就是軍頭,不能得到劉備信任。黃忠雖然立下大功,但是沒有大將之任。趙雲雖然忠誠,但主要職責是禁衛。

注1:馬超有榮名而無實力: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密書請降。……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二年卒,時年四十七。(《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注2:黃忠有戰績而無方面之任: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遷徵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諸葛亮進言阻撓,而且是假借關羽的名義阻撓,但是關羽根本不知道)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明年卒,追謚剛侯。(《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注3:趙雲有忠誠但主司禁衛: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軍退,貶為鎮軍將軍。七年卒,追謚順平侯。(《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注4:五虎將均為追謚(都不是當時就給與的)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謚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四年春三月,追謚故將軍趙雲。(《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所以,魏延是蜀漢三大將之一,只是資歷較為淺薄(他是南陽人,大約在劉備投靠劉表前後成為劉備部曲)。

在關羽張飛相繼隕落之後,魏延就是唯一一員大將。劉備到死都沒有調整魏延的職責,體現了充分而且精心設計的信任(下文會談到其中精心之處)。

第二,魏延後來遭遇了什麼

劉備臨終前,就蜀漢軍政做了重要安排。他同時設立兩個輔政大臣,一是諸葛亮,一是李嚴。其中,諸葛亮缺乏軍事資歷,李嚴負責當時十分重要的永安防區(後來李嚴又移到了江州,也就是重慶),負責應對東吳。劉備明確規定,李嚴作為中都護帶兵。這就意味著,根據劉備的指令,李嚴負有監督中央軍的職責,並且有軍隊保證他能夠履職。可是誰在中央呢?諸葛亮。所以劉備一代梟雄,對諸葛亮還是防著一手的。

注1: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劉備沒有調整魏延。

但是,諸葛亮打破了劉備的設計。

諸葛亮以平定南中為名,力排眾議,拒絕派遣將領出兵,而是親自出徵。眾議既然認為只要派將領出征即可,丞相出征就缺乏必要,畢竟就是打打蠻夷。但是既然是丞相出征,諸葛亮就是當然的統帥。由此,諸葛亮剝奪了其他將領的軍權,獲得了軍權。

注1:阻止諸葛亮出征的人死了:建興元年,拜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時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徵之,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纔不及己,意欲必往,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會連卒。子山嗣,官至江陽太守。(《三國志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注2:平定南中不需要諸葛亮親徵: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託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先主薨,……丞相亮南征,……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三國志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隨後,諸葛亮北伐。他派遣魏延出擊,自己以丞相身份掌握了軍隊,此後再也沒有歸還,也就不動聲色地剝奪了魏延的軍事指揮權。歷史上對此記載得很委婉,只說魏延希望能夠分兵。其實潛臺詞就是說魏延連萬人都不能掌控。但是魏延不能說,他只能說諸葛亮膽怯。因為已經有人因為說諸葛亮戰略不對直接被廢掉了。

注1:奪取魏延兵權: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注2:貶斥批評諸葛亮戰略者:廖立……曰:"……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故前後數喪師眾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無綱紀;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聖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為不然也。王連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邵、琬具白其言於諸葛亮。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吒作色曰:何足言!……"於是廢立為民,徙汶山郡。(《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上庸覆敗的原因是蜀漢內訌。孟達指出蜀漢將殺劉封,要劉封逃走。劉封拒絕叛逃,被殺。那麼是誰要求殺劉封的呢?諸葛亮。此事見《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換言之,魏延早在諸葛亮時代就已經不是大將了。

第三點,魏延面臨的形勢。

魏延是孤臣。

有人說魏延出自荊州集團,這樣說是不對的。魏延出自劉備部曲,嚴格來說是元從集團。荊州集團一般以荊州士人為主,原本以龐統為首。魏延不是那個圈子裡的人。

劉備臨終不可能讓魏延輔政。因為魏延手握重兵,駐防要隘。如果再有輔政大權,那麼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的話就要對魏延說了。

注1: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劉備說這句話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兵權;劉備將兵權給了李嚴,但又沒有讓李嚴入朝。可謂精心設計。

所以魏延在劉備死後地位很尷尬。他是唯一一個大將,但是朝中無人,也沒有入朝幹預朝政的權力。

劉備死後,軍權逐漸被諸葛亮收攏。

南中是開端。漢中是關鍵。江州是收尾。

諸葛亮剝奪魏延兵權,手段非常高明。很多人似乎覺得諸葛亮不擅長權謀,這樣看待諸葛亮未免把人看扁了。不動聲色拿下一員大將,諸葛亮非常擅長權術。

事情很明白。由於諸葛亮的職位最高,只要諸葛亮出征,他就是最高軍事長官。藉此條件,諸葛亮拿到了蜀漢除李嚴外的全部軍權。

包括禁衛軍。

作為禁衛軍的統帥,趙雲被諸葛亮派給了疑兵的任務,作為諸葛亮的下屬出征。

最後李嚴自己也被諸葛亮調離軍隊。諸葛亮給予了李嚴很好的條件,讓李嚴掌管丞相府事。有人也指責李嚴有軍閥心態,讓自己的兒子接管江州軍,然而這是諸葛亮主動安排的。看起來,這兩件事都表現了諸葛亮對李嚴的充分信任。從政治上說,這兩個事情都不是表面上那個樣子。因為,李嚴一旦離開江州,離開軍隊,離開原職,那麼,成都以外,就沒有人擁有「清君側」的權力。李嚴的兒子也不行。假設蜀漢朝中出了異變,李嚴起兵就是行使劉備賦予的輔政大臣職責,是國事;李嚴的兒子起兵就是兒子救父親,是家事,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名不正則言不順,李嚴離開永安/江州,離開軍隊,劉備的佈局就被破壞了。諸葛亮主動讓李嚴的兒子接管江州軍,是安李嚴之心。他付出的僅僅是名義上的相府主事一職,得到的卻是蜀漢國中無人可制。因為相府中人還是緊緊圍繞著諸葛亮。而李嚴卻失去了名分。雙方交換的東西明顯不對等。而且諸葛亮隨後迅速收回了自己付出的東西。

注1:

李嚴地位: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李嚴與諸葛亮矛盾: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李嚴被調離軍隊: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李嚴上鉤: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改名為平。(《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改名原因沒有記載。不過先秦以來有稱宰相為「嚴君」的風俗,而人們相互稱呼也常稱「某君」。李嚴到了相府就有了諸葛亮和李嚴兩個「嚴君」,而且他們兩個都是輔政大臣。為了維護和尊重諸葛亮的地位,李嚴做出了改名的重大舉動。李嚴掉進陷阱: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因為李嚴的身份已經從輔政大臣轉為署丞相府事,所以丞相出征,他最有資格拿到後勤這個差事。諸葛亮如何洗脫自己:1.找藉口: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諸葛亮此次出兵歷時很久,從「九年春,亮軍祁山」開始,一直打到「秋夏之際,值天霖雨」。曠日持久,卻一直堅持到了李嚴說後撤才後撤。2.借人頭: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明年,……天子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谷,宜及冬豫運。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於是表徙冀州農夫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監冶。(《晉書 卷一 帝紀第一》)司馬懿每次都能料中諸葛亮的走位,但是就是不聽張郃的建議,而就是唯獨這次不聽,張郃就死了。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不聽呢?原因不明。相關歷史記載,張郃被迫送死之前唯一的建議就是要司馬懿分兵,也就是不讓司馬懿一人獨掌全軍。李嚴到底提了哪些建議:1.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2.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3.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這三件事裡面,關於人物心態的描述都比較不可靠,因為內心世界是難以查證的。而最為確實的其實是三點:一,李嚴要求諸葛亮後退就糧時,派了兩個人去見諸葛亮。這是一件很異常的事情,因為只有需要傳達很複雜而且需要保密的口訊時才會這樣;二,糧草不繼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原本李嚴是無責的,但是李嚴卻拋棄了客觀因素。他不提客觀因素,反而說軍糧充足,這顯得很奇怪。因為,既然糧盡退兵沒有客觀原因,那就一定有人為原因。可是主管後勤的是他自己,這樣他就自己把自己繞進去了,這很異常;三,李嚴向後主上表時指出,軍隊後退只是偽退,目的是誘敵。客觀發生的事情是,蜀軍後撤時果然誘敵成功,殺死了張郃。蜀軍在取得了射殺曹魏大將張郃的戰果之後就從偽退轉變成了真退。綜合這三點,整件事的關鍵就在於狐忠、成藩究竟傳達了什麼口訊。在不知道二人究竟傳遞了什麼口訊的時候,我們只能從側面去論證李嚴行為的合理性。李嚴行為的不合理性主要集中在「運糧不繼」和「軍糧饒足」的前後矛盾上。但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運糧不繼的主因是補給線過長(大雨相當於延長了補給線),那麼只要大軍適當後撤就可以縮短後勤補給線,軍糧也就可以支撐作戰了(當然這種程度的「饒足」並不足以支撐遠徵)。大軍後撤有兩種操作,一是徹底撤軍、放棄本次戰役;一是後退一段距離以便就糧,然後繼續尋機打擊敵人,繼續本次戰役。而史書明文記載了李嚴對後主所做的解釋,李嚴說自己的要求是讓蜀軍後撤就糧並誘敵交戰。這個的說法是符合事態發展規律的。

諸葛亮與李嚴之間一度其樂融融,但是諸葛亮抓住機會就窮追猛打,毫不手軟地將李嚴廢黜。於是之前的其樂融融就變得很假。那麼之前其樂融融的兩個人一定有一個是裝的。由於李嚴放棄了名分和軍隊,付出了巨大代價,而諸葛亮沒有對等交換,還翻臉到底,這樣看起來是諸葛亮在設計李嚴。

至此,諸葛亮掌握了蜀漢全軍,而且打破了劉備臨終前留下的政治制衡格局。臥龍再無桎梏了。

這就是魏延面臨的蜀漢國內局勢:天下歸一,自身閑置。

第四、後主與魏延進行的一次危險互動

在諸葛亮掌握全軍、打破枷鎖之後,立即發生了一件大事。魏延在軍前與追隨諸葛亮的劉備前心腹劉琰鬧翻,迫使劉琰離開軍隊,返回朝中。

劉琰不是武將,只是清客,手裡卻有一千兵。劉琰專門負責陪同劉備接見各色人物,似乎是個特務頭子。但是劉備死後,他就追隨諸葛亮去了。

劉琰回朝之後,到了正月,妻子按例進宮朝見太后,被留住一月。傳言後主給劉琰帶了綠帽。於是劉琰帶人公開打臉妻子。蜀漢經過審判,殺了劉琰。與劉琰被殺同時,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

注1:劉琰……先主在豫州,闢為從事,……遂隨從周旋,常為賓客。……後主立,封都鄉侯,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遷車騎將軍。然不豫國政,但領兵千餘,隨丞相亮諷議而已。……侍婢數十,皆能為聲樂……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琰與亮箋謝曰:"琰……自先帝以來,紛紜之論,殆將傾覆頗蒙明公……扶持全濟,致其祿位,以至今日。……"於是亮遣琰還成都,官位如故。……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後棄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獄。……琰竟棄市。(《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注意這個過程,劉琰是被諸葛亮庇護的。

注2: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一般認為這是建興十二年二月,也就是胡氏出宮當月。「悉大眾」就是主力盡出的意思。

很多人覺得後主可能真的與劉琰的妻子有染。政治上來說,這是最好的可能。因為情殺其實是小事,如果是政治謀殺……矛頭指向誰呢?

劉琰先與魏延矛盾,隨後捲入一件與後主有關的怪事,輕易被殺。

注1:魏延表現詭異還有一處: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佔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魏延大約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出頭了。

隨後魏延與楊儀的矛盾迅速上升激化。問題在於,楊儀是相府長史。這就相當於一個被剝奪了實權的下屬單位負責人和領導心腹祕書整天吵架,而且之前他還剛剛把領導另外一個心腹攆走並且被集團老總以十分奇葩的理由幹掉了。所以,魏延實際上是在和誰爭吵呢?

隨後,諸葛亮的應對也很詭異。諸葛亮在劉琰被殺時出征。在這樣詭異的氣氛下,他一反常態,沒有在軍情不利的狀態下撤軍,而是堅持留在前線,直到病死。諸葛亮曾經多次北伐,每次都可以順利撤軍。但是最後一次北伐,在沒有任何必要的情況下,他堅決死在了外面,而不是回朝以後,在後主劉禪的主持下平穩交接。

注1:魏延楊儀矛盾: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注2:諸葛亮不正常安排撤軍。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諸葛亮死在軍前,直接導致了這樣一個特殊形勢:

蜀軍如何移交,只取決於隨軍的諸葛亮丞相府,與遠在成都的蜀漢朝廷完全無關。

懂的人自然懂。

這就為最後的內訌埋下了伏筆。

第五、與費禕的談話

作為相府之人,費禕曾經有過兩次著名的談話。第一次是和魏延,談完就賣了魏延,殺了他九族。第二次是和楊儀,談完就賣了楊儀,廢了他並最終殺了他。

第一次談話發生在諸葛亮死後。諸葛亮臨終,安排楊儀負責撤軍,明確屏蔽魏延,並且指出,如果魏延不肯走,就先撤。但是諸葛亮一死,參與計劃的相府眾人第一反應卻是先隱瞞諸葛亮死訊,然後派費禕與魏延談話。魏延於是講了自己關於撤軍的想法,具體內容不詳,楊儀提到過,但是也不詳。總之,費禕沒有聽到自己想聽的內容。丞相府在通過費禕轉述知道了魏延的態度之後,經過斟酌,才決定執行諸葛亮的計劃。

注1:魏延關於撤軍的考慮只有很短的幾句話: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然後,按照諸葛亮的設計,蜀軍分裂為兩軍爭相後撤,並指責對方懷有異心。其中,魏延連獨立帶領萬人的權力都沒有,楊儀手握蜀漢重兵。最終,蜀漢朝廷公開宣佈魏延背叛,魏延全軍崩潰,只帶兒子和極少數人逃走。在魏延失去抵抗能力的情況下,蜀軍沒有選擇逮捕魏延,而是直接殺了他和他全家。

沒有活口。

史書對此只說了一句:魏延不便背叛。可是,如果魏延沒叛,那就是蜀軍主力叛了。

注1: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注2: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注意,這些人全都是諸葛亮的人,其中蔣琬從建興八年以後一直都是相府長史、撫軍將軍,並且主管諸葛亮的後勤,以及蜀漢留守軍隊(「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注意,在魏延和楊儀打官司的時候,蔣琬可以控制宿衛軍。注3: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遂夷延三族。(《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注4: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至此,劉備元從集團全滅(文臣裏的龐統法正均已死去,武將裏的關羽張飛也早已死去)。蜀軍因為諸葛亮撤軍計劃導致的內訌而元氣大傷,蜀軍同時失去最後一員獨當一面的大將。

這就是魏延之死的後果。

事後,相府集團稱,諸葛亮生前「密指」——也就是外人都不知道的事兒——希望蔣琬繼承自己,所以推舉蔣琬接管權力。楊儀十分不滿,反覆談論撤軍時事。費禕於是進行了第二次談話。費禕這一次也沒有聽到自己想聽的內容,而是聽到了很多不該聽的話,比如當初我楊儀要是選擇了魏延——話說魏延當初究竟說了什麼?聯想到劉琰之死他與後主的互動,這讓人很想知道——費禕立即進行了舉報,然後楊儀被廢黜發配,監管起來。楊儀不服,上書詳談過程,立即下獄並死於獄中。上書內容不詳。

注1:蔣琬所得到的信任: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注意,這句話出自所謂「密表」。

注2:蔣琬何時接替諸葛亮的: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十二年,……亮卒於敵場。……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就是說,手握大軍的楊儀還沒回來,掌握宿衛大軍的蔣琬就繼承位置了。注3:費禕的參與和楊儀的結局:儀……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從記載中看,楊儀是一個滿心都是權力的人,可是諸葛亮居然鐵了心了要重用他!諸葛亮和楊儀是怎麼看對眼的呢?此外,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楊儀所說與魏延所說並不一致。魏延當時說的是「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是讓相府之人回朝;而楊儀卻說「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說明他可以選擇與魏延合作。但是,歷史記載魏延的想法是讓他們回去,並沒有可以合作的地方。這說明歷史記載中魏延的話不是很可靠。或者就是楊儀和魏延之間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至少楊儀覺得自己可以用什麼東西換取魏延的支持。楊儀怎麼想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最為重要的地方是:不光是楊儀,相府其他人的共識居然是,在諸葛亮死後不用第一時間選擇服從諸葛亮的安排,而是先要觀察一下魏延是否可以合作!那麼他們想要魏延合作什麼?

第六、後續結果

此後,蜀漢朝政完全被諸葛亮丞相府掌握。掌握全部權力的相府集團要求蜀漢皇室為諸葛亮立廟,如同君王。劉禪不願意,但是被迫答應。有人上書非議諸葛亮,被蜀漢朝廷嚴懲。

蜀漢歷任政治首腦均出自諸葛亮丞相府(諸葛亮,蔣琬,費禕,陳袛,董厥。其中,只有陳袛沒有相府任職經歷,而他是費禕選拔的,是許靖養子。許靖這個人也是諸葛亮保下來的),軍事則由諸葛亮提拔的姜維掌握。文武大權全部被相府掌握。但是在討論蜀漢滅亡原因時,都說是因為不掌握文武權力的黃皓譙周。請問倆不管事兒的人是怎麼導致亡國的?

注1:蜀漢朝政始終被諸葛亮丞相府掌握。

蔣琬: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書郎……俱為丞相參軍長史。(《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闢琬為東曹掾。……遷為參軍。五年,亮住漢中,琬與長史張裔統留府事。八年,代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費禕:先主立太子,禕與允俱為舍人,遷庶子。後主踐位,為黃門侍郎。丞相亮南征還,羣寮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南征是諸葛亮首次掌兵,為此死了一個反對諸葛亮的相府長史。而諸葛亮凱旋之後立即將身為劉禪侍從官的費禕抬高到自己特別信重的特殊位置上去。這是很異常的事情。亮以初從南歸,以禕為昭信校尉使吳。(《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這是諸葛亮首次將費禕當做自己人派出去辦事。還,遷為侍中。亮北住漢中,請禕為參軍。(《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費禕獲得了諸葛亮屬官身份。建興八年,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楊儀作為槍頭子出面與魏延爭鬥,費禕做裁判員。熟悉社會的人應該理解這是個什麼場子。亮卒,禕為後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蔣琬費禕構成雙頭政治。陳袛: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為左將軍長史。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祗字奉宗,汝南人,許靖兄之外孫也。少孤,長於靖家。弱冠知名,稍遷至選曹郎,矜厲有威容。多技藝,挾數術,費禕甚異之,故超繼允內侍。(《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這裡附帶說一下其實也很重要的董允,他也號稱是四相。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亮尋請禕為參軍,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讀三國志時要注意,陳壽所列的《蜀書九》和《蜀書十》分別是諸葛亮及其屬官所愛憎的兩類人。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最看中的蔣琬費禕被安排在《蜀書十四》,這是倒數第二的位置。董厥: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徙為主簿。亮卒後,稍遷至尚書僕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後為侍中,守尚書令。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這個人很特別,傳記列在諸葛亮傳裡面,放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後邊。而在諸葛瞻的傳記裏則說:「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姜維:建興六年,……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亮……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費禕此舉與諸葛亮控制魏延很相似。注意,陳壽在編寫三國志時有著鮮明的分類觀念。他將不同類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其他還有一批諸葛亮信重但沒有成績的官員放在一起,諸葛亮消滅的官員放在一起,有成績而且什麼派系都有的官員放在一起。陳壽的思維具有強烈的條理性。我在這裡建議大家,無論是讀書也好,看問題也好,一定要有條理性。

劉禪在鄧艾率領的極少數魏軍進抵成都之後,第一時間就選擇了投降,沒有給姜維任何翻盤的時間。

注1:六年夏,……大赦。改元為炎興。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三國志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280年,司馬炎滅東吳。至此,篡位者結束了三國歷史。

----以下為2018年12月10日補充的一些歷史背景---

有人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權臣不篡位。

其實,權臣不篡位是三國之前東漢時期的政治常態。

自從王莽篡位失敗以後,到三國建立以前是沒有人篡位的。因為王莽的教訓十分深刻,他的首級被做成標本一直保存到西晉,在武庫大火中被燒毀。我們現在人看王莽往往覺得是個笑話,比如很多人說王莽的很多政策好像穿越者,王莽輸給劉秀是輸給了位面之子,諸如此類,王莽幾乎變成了一個逗人發笑的小丑。但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和三國時代,人們是不會這樣看王莽的。因為王莽的篡位理由不同於那些武將或者權臣,他篡位是因為他當時被天下視為聖人,而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漢朝氣數已盡,包括漢朝皇帝自己都舉行了再次承接天命的儀式,宣佈漢朝皇帝不在姓氏劉而改姓。漢哀帝認為自己是堯帝後裔,下面應該是舜帝後裔接替漢朝了,於是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舉行了「再受命」儀式。直到兩個月後發現形勢沒有變化,糊弄不了老天,才取消了這個稱號。王莽就是舜帝後裔(其實這沒什麼神的,我們很多人都是舜帝後裔)。這就跟蘇聯宣佈改國名差不多。蘇聯解體前計劃將國名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雖然沒改成,但是大家都知道了,接著蘇聯就解散了,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漢朝自己宣佈說堯帝後裔的天下要完了,舜帝後裔要上臺了,而王莽就是舜帝後裔,所以王莽上臺簡直就是順應天命的行為。所以人家王莽那不叫篡位,只不過是從漢朝皇帝開始整個漢朝都腦子進水了,人家王莽就是被漢朝皇帝腦袋裡的水給滋迷糊了才會傻乎乎去當皇帝。王莽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推行了各種託古改制政策,完全依靠儒家理論治國。經過王莽的科學實驗,儒家被證明是一個失敗的理論。但是掌握話語權的儒家不這樣說,他們說主要原因是王莽是的假聖人。不過不管儒家怎麼說,後來反正儒家是不篡位了,而且他們很實在,讓法家去管司法。最後演變成了「幹事兒的都是壞蛋,好人只管一面抨擊壞蛋一面升壞人的官」的奇葩景象,也就是傳說中的「儒表法裏」。王莽的改革,按照儒家思想,一是禁止土地兼併,宣佈所有土地都屬於皇帝,不許買賣,實際上等於說「均田地」;二是禁止買賣蓄養奴婢,宣佈所有人都屬於皇帝,實際上等於解放了全國所有奴隸。此舉沉重打擊了豪強地主的勢力,遭到猛烈反撲。最後王莽扛不住壓力,被迫取消政策,宣佈允許土地買賣、允許蓄養奴婢。這一反覆,被解放的民眾就不幹了,然後豪強地主就鼓動他們起來造反,滅了王莽。

自從王莽之後,東漢時代主要的政治生態就是:一個年幼的小皇帝坐在皇位上任人擺布,一個出身不高的外戚代表皇室跋扈無比地操縱朝政(代表皇室可不就得跋扈麼?難道還能低眉順眼一副奴才相?),一羣正直的儒家依靠世襲血統以及世襲壟斷的解讀儒家某部經典的權力身居高位、「世世代代在朝堂上與外戚/宦官集團進行殊死鬥爭」。

這個局面被打破,要等到被罵做「昏君」的漢靈帝強行將儒家經典全部刻在石碑上讓天下人免費拓印。到那個時候那些四世三公的豪門就沒有辦法壟斷儒家學說解釋權了。所以,那些四世三公的豪門利用自己還保持著巨大優勢的機會,有意無意地放任黃巾大起義爆發,並且欺騙漢靈帝在各地設立州牧形成割據局面,從而迅速進入到了三國時代。可憐的漢靈帝三十二三歲就死了。

所以蜀漢的政治沒有什麼特殊的。不過就是一羣出身於諸葛亮丞相府的忠臣義士,「世世代代在朝堂上與外戚/宦官集團進行殊死鬥爭」,和東漢沒什麼區別。

誰說權臣就一定要篡位了?「眾正盈朝」,共同打擊那些打不死的外戚/宦官,不好麼?軍隊也是你的,文政也是你的,但是天下治理得不好,責任全都是太監的。啪啪啪,這波操作不好嗎?像司馬懿家族似的,傻乎乎的非要當皇帝,腦子純粹是進了水。你看明朝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放棄交趾布政使司,讓守衛交趾的地方官員死在越南(易中天的祖先就是守衛交趾時因為三楊的出賣而被殺的,隨後三楊以此為由稱交趾無法守衛耗資太大丟棄了)。由於放棄交趾,南洋朝貢國紛紛停止朝貢,中國開拓南洋的進程極大倒退。中國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地理通道,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內地出發,出哈密,入新疆,走天山南北兩路,入中亞,然後通往歐洲西亞。這條路有兩個關口,靠近內地的關口就是甘肅,靠近境外的關口就是新疆西部(新疆最北面的阿爾泰山據說是當年突厥的核心區,距離俄羅斯腹地極近)。近代歷史上,只要過了河西就十分荒僻,經濟極度落後,主因其實就是明朝只控制到了這裡,再往外的地方經濟極度落後。還有一個通道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內地出發,過南海,出馬六甲,進印度洋,然後通往印度西亞和非洲。鄭和下西洋時期,對南洋地區進行了全面梳理。其中,馬六甲海峽是南洋門戶(新加坡就是馬六甲海峽的東南出口)。鄭和在馬六甲地區駐紮了一些軍隊,設立了一些後勤基地。比如設立了舊港宣慰使(舊港現在被稱為巨港,是印度尼西亞城市,南蘇門答臘省首府,蘇門答臘島南部最大港口與貿易中心。蘇門答臘島就是馬六甲海峽的南岸),在馬六甲修築後勤基地。三楊徹底停止了鄭和下西洋(鄭和經過爭取,在明宣宗時代最後一次出海並死在海上)。開拓南洋是自唐代以來中國主要的經營方向。因為當時航海技術越來越發達,陸上絲路已經落後於海上絲路了。鄭和下西洋是中國經營海上絲路的頂峯,緊接著就跌落到了谷底。據說,主因是官方貿易妨礙了東南海商們的利益,因為明朝用貿易利潤去打擊北元、維持長城防線、摧毀陸地上的潛在敵人去了。這種行為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你們竟然拿著我的錢保護我,我一分錢也不給你們!」我聽說,古代看家護院的武師有個傳統,遇到賊人來偷來搶,不能上去就攆走他們,一定要等到他們驚動了主人,才能趕走賊人,這樣主人知道你立功了,才會多給你賞錢。所以說啊,有時候國防建設得太好,那些溫室裏的花朵壓根不領情,還會大言不慚地說你們就會疊個被子。這種花朵就該拔了種麥子,大米也行,留他們純粹是浪費資源。

——

2018年12月10日(話說這已經是11日了):鑒於很多人問出處,我將內容出處(主要是《三國志》,還有一條出自《晉書》)注了上去。有興趣就買本三國志吧,寫得很清楚。陳壽在安排人物傳記時其實已經用很委婉的方式把想說的話說完了。但是多餘的話他其實也不能講,畢竟,他自己也是在篡位的西晉王朝裏編寫的《三國志》,西晉是篡位出身,「諱言忠」,萬一哪句話寫不對就死了。所以看的時候千萬注意,只看事實!避免被那些褒貶性的話影響。

——

2018年12月11日

亞當斯科技三定律

第一條,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第二條,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第三條,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有人編了一個故事,說是在在「眾正盈朝」皇帝十分短命的兩晉時代,名將桓溫收復四川時,遇到了一個諸葛亮時代的小吏。故事假託小吏之口,說:「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盛讚諸葛亮。問題是,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桓溫攻蜀,是公元346年。相隔112年。這個小吏能夠在諸葛亮時為官,並且親自感受到諸葛亮的「溫暖」,至少要有在諸葛亮死前工作過一段時間,那麼諸葛亮死時他的年齡就不能低於18歲,正常來說應該不低於28歲。所以桓溫伐蜀時他的年齡應該在130歲到140歲之間。這人在歷史上居然沒留下名字,怕不是隻大烏龜?所以這是攀附名人桓溫的溫度製造的一個謊言。

在「眾正盈朝」皇帝十分短命的兩晉時代,西晉宗室親王府中一批高官分析諸葛亮的政略,認為諸葛亮水平一般,在場的一人十分憤怒,寫了幾件事,說是諸葛亮做的,打臉否定了這些富有實際行政經驗的官員。後來人們仔細分析了一下,發現這幾件事都是假的。換言之,如果不是這幾個謊言,那麼在具有實際行政經驗、而且瞭解諸葛亮具體方略的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人看來,諸葛亮實際水平不怎麼樣。這就是著名的「郭沖五事」。有人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郭沖這幾件事雖然都是假的,但是也許諸葛亮做過類似的事情。秦檜曾經污衊嶽飛,韓世忠問他有何憑據,秦檜說:「莫須有。」現在郭沖也在吹捧諸葛亮,人們查看他的憑據,發現也是「莫須有」……

郭沖未必是個壞人,他也許只是中了亞當斯科技三定律第一條的毒。他出生時別人告訴他什麼,他就覺得永遠都是對的。這種純潔的人很多,直到他們開始上班。

正面的都是謠言,負面的都是史實,那麼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呢?

古人說,如果桀紂並世,那麼他們是無法相互消滅的。那麼,如果三國裡面有一個是乾淨的,面對桀紂,他們以湯武革命的態勢出擊,還不能贏嗎?有人說,蜀漢國力太弱,所以蜀國必敗,蜀國必亡。這個觀點十分可笑!關羽北伐,威震中原,堂堂東吳竟然要靠偷襲纔敢進攻他,關羽手裡區區三分之一個荊州就不弱嗎?曹操官渡之戰打袁紹,周瑜赤壁之戰打曹操,他們不都是以弱敵強嗎?

孟子談論戰爭說,弱固不可敵強,小固不可以敵大。可孟子是軍事家嗎?

——

2018年12月11日

有人說,你沒有憑據,全是臆想。

這句話倒是純粹的臆想,因為憑據就是歷史記載,於是我花費了很多個人時間,註明瞭出處。

有人說,歷史記載也是有假的。

這句話又是污衊。當時公認為陳壽《三國志》是良史,也就是當時的人是讀懂了的。這種人發出這種毫無憑據的臆想,有什麼價值作為評論審核通過呢?

又有人說,不要看細節,要看基調,基調不對就全是假的。

這句話又是反派大跳忠字舞,因為評價一個人的依據應該是實事求是、去偽存真,而不是輿論炒作、道德綁架。你要玩這個,我還問你竭盡全力維護地主統治階級的歷史形象是何居心呢!咋滴?咱們還穿越到五十年前去?

——

2018年12月18日

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緊隨其後的一句話是「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我之前說,看歷史記錄不要只看褒貶和別人的主觀判斷,而要注重看實際幹了些什麼,要看真實存在的事情,特別是這些真實細節在整體中的地位。這句話藉助後面一句話進行了主觀定義,於是形成了包含了對細節的主觀判斷。那麼我們在閱讀這樣的記載時,就必須拋開別人的主觀判斷,自己進行主觀分析,建立自己的主觀判斷

這句話記載的事情,拋開褒貶內容之外,本質上是一件事:

李嚴在公文往來中說的話,很多都是前後矛盾,十分突出。

那麼,在歷史上,李嚴自己對此無言以對,於是蜀漢朝廷據此認定李嚴有罪。

因此,在廢黜李嚴這件事上,蜀漢認定李嚴有罪的關鍵憑據,就是李嚴的軍事公文前後矛盾。

這恰恰是最令人費解的地方。因為公文都是有記錄的,李嚴留下這麼多證據,不是一個履歷豐富的官員所應該犯下的錯誤。有學者對此表示十分疑惑,但侷限於資料匱乏,無法查證。

解決這個疑惑,並不困難。所需要的只是經驗、閱歷或者見識。

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軍事指揮經驗,那麼他多半對此不會存在疑惑。如果一個人的閱歷中有從事類似戰略戰術的高強度對抗工作的經歷,那麼他多半對此也不會存在疑惑。如果一個人瞭解和閱讀過此類事件,有了相關見識,那麼他多半對此也不會存在疑惑。

為什麼這樣說呢?舉幾個例子吧。

本來有一個很恰當的例子,但是因為涉及近現代戰爭史,我擔心有人惡意舉報,不細說了。回來發到評論區。

南宋初期,嶽飛北伐打到朱仙鎮。宋高宗十二道金牌下令班師,嶽飛被迫退兵。這件事知道得人很多。不久前我看有人寫了一篇文章,指出,由於當時通訊條件的限制(公文往來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以及秦檜掌握著公文傳遞通道,所以,宋高宗下達撤軍命令時,根據的是之前的戰局態勢,等到收到嶽飛最新戰報之後,宋高宗立即下令繼續進軍。但是,此時嶽飛軍已經撤軍了。嶽飛為了表示忠誠,也已經離開大軍,自己帶領少數人馬分路返回。宋高宗知道嶽飛已經撤軍之後,又再次重申撤軍命令。這樣,如果我們拿出宋高宗的指揮命令,就會發現:「飛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構違錯章灼。

在軍事上,由於前後矛盾的情報而發出先後矛盾的命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複雜的軍事決策過程中,在戰略特別是戰術層面上,類似於《三國志》所說的這種「前後手筆書疏本末違錯章灼」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只有具體分析其所在環境,纔能夠真正辨明責任。

我們很多人看到的戰爭資料,往往以正確的情報為主,即便是假情報,也常常已經指出是假的。這樣,我們很容易依據正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結論。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往往要面對大量不知真假的情報,甚至要面對非常可信的人傳遞的假情報,這個時候就需要具備出色的鑒別能力,選擇正確的情報。這裡提醒一下,所謂「非常可信的人傳遞的假情報」,不需要為此而有「毀三觀」的錯覺,誤以為沒有人可以信任。原因很簡單,你非常信任的這個人未必就有特別好的情報鑒別能力,也許他也被騙了。所以古人說了兩句話,一是「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一是「水至清則無魚」。不要走極端,以為好人和壞人是非此即彼的。騙你的未必是想害你的,想害你的未必親自來騙你。

同樣的,軍事指揮時,後方對前方進行戰術指導時,沒有前方信息及時,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錯誤指導。如果前方將責任全部推給後方,一副嚴格按照後方指導開展工作的模樣,那就意味著兩件事:

第一,後方是前方的直接上級,前方毫無自主性,完全被後方遙控。這種情況常見於宋朝,宋朝皇帝經常這樣指揮前線將領。

第二,前方想甩鍋給後方。

我們可以看到,李嚴的權位從來沒有位居諸葛亮之上,因此不具有宋朝皇帝指揮前線將領、「將從中御」的地位。

同時,在劉備「急書發兵」的關鍵時刻、諸葛亮要求劉備免除法正蜀郡太守一職才肯支援,在這一「足食足兵」事件中(《三國志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諸葛亮作為後方最高官員,在前方「真的很急」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從容不迫」地進行公文往來,認真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工作」。說明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毫無主見、完全被人擺布的人。

在辨明責任時,書證並不是唯一的證據,還要結合其他表現來分析。還是說宋高宗。「前後手筆書疏本末違錯章灼」,說明宋高宗本身缺乏指揮能力,但是,根源還在於宋高宗在戰略上傾向於按照秦檜的安排走投降議和的路子,所以他最終還是支持了撤軍。不然,他完全可以繼續下令停止後撤,嘗試轉入進攻。即使這樣麻煩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做。宋高宗做出了賣國求榮的政治選擇,所以他有罪。而李嚴不同。如果說李嚴的戰術建議錯誤,但是諸葛亮撤軍時擊殺魏國大將的過程,完全符合李嚴「偽退誘賊」的戰術設計。他提出的戰術建議完全正確,並非在故意讓諸葛亮失敗。事實上,根據李嚴的建議,諸葛亮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損失,反而還立了功。諸葛亮雖然撤軍,不能繼續作戰,但是,事後諸葛亮自己後來也花了三年時間去積累軍糧,說明軍糧確實不充分

這樣,所有細節放在整體上以後,我們可以看到李嚴被廢時蜀漢的局勢:

第一,蜀漢軍糧十分緊張,導致蜀軍戰略戰術空間極小;

第二,在戰術空間極小的情況下,處於後方的李嚴依然有辦法,提出偽退誘敵戰術。此舉在軍事上有兩個意義。一是在霖雨季節天氣不利於運輸的情況下,縮短補給線,降低補給難度,從而,依靠足夠的糧食來增加前線戰鬥力和迴旋空間(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在明知道軍糧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寫「縮短補給線就可以獲得足夠的糧食」。和李嚴如此相似,估計也要被諸葛亮廢黜了);二是幫助蜀軍取得了自諸葛亮掌兵以來從未有過的勝利(蜀軍在撤軍過程中設伏殺死了張郃。諸葛亮從未取得過擊斃魏國如此高級別將領的戰績)。

第三,李嚴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是繼續作戰而不是完全撤軍。而這一態度與李嚴偽退誘敵的戰術設計完全吻合。

這樣看來,李嚴的手書前後矛盾,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他前面所說的軍糧不足與後面所說的軍糧饒足,分別是在不同的戰術形勢下說的。我們可以看一看過程。諸葛亮此戰持續了數月,軍糧供給情況也存在不同的變化。首先,在雨季之前,軍糧充足;其次,在雨季,大雨嚴重阻礙運輸,原有補給線顯得過長,導致糧草不足;最後,縮短補給線之後,李嚴稱軍糧重新變得充足。這樣事情就很明確了,在已有記載中,李嚴手書的所謂矛盾,完全是不同時間點的不同情況造成的。

在軍事上,前後命令衝突,這並不等於一定有問題。我們玩個即時戰略遊戲,還把兵調來調去呢,難道說是玩家企圖謀反自己?


巨大!

如果諸葛亡是天塌了,那麼魏延死是地陷了,沒根基了。

先看看魏延什麼人?

對於劉備而言,關羽,張飛,魏延,同樣重要。二爺在皇叔顛沛之時,常獨領一軍,赤壁之戰後更是荊州實際的把控者,加上水兵技能加成,幾乎是當時中國的重心所在,南守劉備入川的根據地南郡,北可擊曹,東可防孫。

入川之戰劉備親自出馬,拿下更大的根據地,然後北上漢中擊曹,漢中極其重要,可聯通襄荊,北取長安,西擊涼州,取得稱雄華夏的資本,要回成都,張飛隨身走,留下誰?魏延!也就是說,劉備是把魏延做為北進的尖刀。資歷上看,一個基層幹上來的兵,有膽略,會打仗,是劉備一手提拔,忠誠有保障,而且戰功是第二梯隊,不會引起馬超和關羽比較的這種矛盾,幾乎可以說是主席的粟裕大將般的人物,戰役勝負手。劉備的用人個老江湖,特別是對打仗的人看得很準,很善用的,不服看看馬謖。

這時候如果操作穩一點,張飛取上庸壓宛城,關羽領兵出荊州騷擾許都,劉備帶魏延殺向長安,拿下關中,穩定西涼,天下幾定。這就是隆中對的核心戰略。這時魏延做為漢中太守重要的棋子,重要性怎麼吹都不過分。

可惜歷史是現實的。關,張,劉先後離世,荊州失,蜀國困守西南。這時候魏延的地位就尷尬了,唯一可以用兵的地方是向北,諸葛取隴,魏延建議殺到長安,從軍事上看起來可以,從政治上是玩笑了,人家劉邦為啥可以暗度成倉?前期有基礎有聲望啊。孤軍取之,在關中人看來,子弟被項羽屠盡,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歡迎至極啊。如果是劉備殺到長安,是漢室復興,加上劉備自己愛民如子的聲望,民心歸附,關中平定也是可能的。可是魏延去了算咋回事兒?諸葛帳下一名偏將?會說陝西話嗎?喫的慣肉夾饃嗎?人家聽他的嗎?取了定的住嗎?所以這時候魏延就失去定位了,涼州太守?鎮住西涼,提供戰力和資源攻擊長安。這個活兒馬岱和姜維這些本地人明顯更合適,魏延就是大將一名了。

那麼他是否完全沒有價值呢? 不是的,這是一名當打之年的悍將,先帝提拔的大員,看不上楊儀是正常的,戰爭時期,武官極其重要,高級別的將領的位置代表這將士們的地位和價值,他要是低三下氣,人心散了,這仗打不打了!諸葛在世的時候,北伐是首要任務,蜀漢政權的邏輯是自洽的,魏延還是那把北伐的尖刀的代表。

問題是諸葛走後,魏延的處理就是風向標,還要不要復興漢室?楊儀殺魏延,就是砍倒了這桿軍旗,告訴世人,不北伐了,好好過日子吧,這個政權就變成了劉氏的割據政權了,和劉表劉樟一個鳥樣子,最後自然就是一樣的結局,交城投降。反正過日子嘛,賣給最大的上市公司,大家上班下班,打卡度日,開開心心折騰啥。

你說影響大不大


簡單的說,我能用你,你死了是我的損失。我用不了你,你給我造成的破壞會讓我得不償失。諸葛亮死後,沒人能鎮住魏延,一個執行崗非要強行參與決策,被安個謀反的罪名,雖然委屈但也活該!


有利有弊吧。

從蜀漢的方向來說,自打有了姜維這個人際關係某種程度說比魏延還差的主戰派之後,魏延說到底,少了他不缺這一個,多了他似乎也無所謂。

如果有他,蔣琬費禕劉禪幾個想鉗制姜維甚至還更頭疼。

所以按蜀漢這一利益集團為中心的話,魏延死了是好事。用三國殺的話講,這武將不好控場,何況還是劣勢局。

魏延對於蜀漢來說的唯一優點,就是魏延好歹不會像姜維一樣把漢中拱手送給曹魏。但那個時候王平都死了。

簡單來說,進攻有姜維,防守有王平,蜀漢人才雖然少,但是功能性強,不重複。魏延能力或許強於這兩個人,然而做人方面這三個交際鬼才當中可能魏延是最差勁的。


要問大不大首先要看魏延死前在蜀漢發揮什麼作用,魏延死前的職務是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先說前軍師,軍師是個高階的監軍職務,但是參考建興年間的蜀漢中軍師劉琰楊儀,就可以大致對前軍師的職權有了初步判斷了。再由魏延作亂時,蜀漢全軍的態度可知其尷尬的處境,職權能大得了嗎?一定大不了。在此之前的魏延是什麼身份呢?前部督 丞相司馬,漢中太守,是諸葛亮身邊實權一等一的親信。然而到了建興九年以後,前部督 丞相司馬 漢中太守先後被人頂替。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位親信遠離了諸葛亮的核心班底,由於資料不足,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已知的是,魏延之死,與這種實權的喪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了上述的認知,我們就可以知道。實際上無論如何,諸葛亮死後魏延躋身蜀漢權力核心都是癡心妄想。即便不作亂,他的結局亦不會超過吳家兄弟。死不死的都談不上損失。


我認為損失大。

魏延性格差,高傲自大瞧不起旁人。這是他的缺點,也是優點。手握重權之人,最受皇帝忌諱的不是他高傲自大,不是他人品不好,不是他揮霍無度,不是他貪污腐敗。而是他人緣好,結黨營私。這方面魏延不會有。

關二爺高傲,愛得罪貴族,結果失了荊州,沒了名。張三爺性格也傲,但是對下人不好,結果被下人咔了脖子。魏延對誰都不好,嘴巴還大…這三人都是傲,劉備都喜歡。

目前沒有任何資料能證明姜和吳能做的比魏延好。魏延從牙門升到四鎮才用了幾年,帶著部曲,戰功累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後期擊破郭淮,拿下徵西大將軍,這個戰績似乎劉禪稱帝後就少有了。

主觀認為姜維才氣能力相對較弱,浪費了孔明打下的好底子。王平延續魏延駐守漢中的策略,效果不錯,姜維似乎有點自己的小想法,結果失了。

魏延是性格差,但是楊是真小人,楊雖有才氣,但死不足惜。最後也自己作死了。

野戰能力,守城能力都是季漢第一的人就這麼死了,可惜可惜


我覺得死了反而纔是對蜀漢來說最好的。

諸葛亮死後,北伐派聲音不夠,也缺乏領軍人物,政治上已經不可行。

魏延死了,最起碼大家能抱個團苟延殘喘,要不早早就得完蛋。

事實上,諸葛亮死了,北伐就結束了。

姜維雖然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思路,但是能力不夠,無法把整個蜀漢擰成一股繩,那麼他的北伐就沒有可以勝利的道理。

當然,丞相如果能多活個10年8年的,那魏延如果死了可絕逼是損失了。

後諸葛亮時代,魏延無疑已經是蜀漢的第一戰將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