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小秘書邀請。在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中,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兩人關係並不好,鬧了一輩子彆扭。

曾國藩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而左宗棠半路出家,在曾國藩大營做個幕僚。通過曾國藩舉薦,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後來收復新疆,建立不朽功業。但他自視清高,對曾有點不服氣,說曾「才具稍欠開展」,「鄉曲氣太重」 ,「才亦太缺」 ,「於兵事終鮮悟處」 。

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前,時任江浙巡撫的左宗棠就派人送來一封密信給曾國藩。信中寫了一副對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後兩句就是問曾國藩有沒有問鼎天下的意思,顯然就是勸說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卻將「似可問焉」中的「似」,改成了「未」字,轉交左宗棠,意思是我不願意當老大,造反的事我不幹。

湘軍攻克南京,曾國藩向清廷作了彙報,指出城破之後,小幼主(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積薪於宮中,舉火自焚。而左宗棠沒有和曾國藩通氣,也上了一道密折,有越級之嫌,稱洪天貴沒死,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想借小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餘眾,企圖東山再起。

這兩封不一樣的奏章,讓清廷對曾國藩非常不滿,要他給個解釋。曾國藩上書反駁左宗棠,堅持洪天貴已死,左宗棠痛斥曾國藩有欺君之嫌。儘管左宗棠的消息準確,曾國藩謊報軍情,一場筆墨官司打下來,兩人多年感情毀於一旦,從此老死不相往來。但也有人認為,兩人如此交惡,只不過是演戲給慈禧看的。如果湘軍鐵板一塊,清政府能安心嗎?曾、左關係惡劣,互相制衡,朝廷也就放心了,也達到了滿清「以漢制漢」的國策。

讓人遺憾的是曾國藩為了表示忠心,主動裁軍,交出兵權,不可一世的湘軍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

1872年曾國藩病逝,享年62歲。在清朝,官員逝世,同僚都會贈送輓聯哀悼。當時左宗棠正在陝甘前線,但他的輓聯送到了,聯曰:「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上聯說自愧在謀國之忠和知人之明兩方面都不如曾國藩,下聯說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已達到同心若金的地步,批評對方的錯誤就像扔石頭那麼回事。

曾國藩一生以清廉自居,不受賄,不貪污,乃至身後只剩下2萬兩存銀,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在鄉下耕種,這在晚清算得相當清廉了。曾國藩死後,曾家陷入困境,經常向親戚求助。曾國藩次子曾紀鴻向父親的老部下劉錦棠借錢,左宗棠聞訊送去300兩銀子。左宗棠雖然貴為一品大員,但俸祿並不高,一大家子一年開支才200兩銀子,可見左宗棠是真心實意的。

左宗棠還寫信告訴曾紀鴻:「吾與文正交誼,非同泛常。所爭者國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與,固無絲毫芥蒂,豈以死生而異乎?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飢困,可以見文正之清節足為後世法矣。」左宗棠強調自己與曾國藩的友誼非比尋常,所爭都是國家公事,不是什麼個人恩怨。

左宗棠就把曾國藩的後人當作自己的孩子,百般照顧。在曾紀芬(曾國藩小女)眼中,左宗棠是一個心慈情重之人。她的丈夫聶緝椝前去南京拜訪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左宗棠很欣賞聶緝椝的才華,拔他做兩江營務處會辦,又推薦他轉任上海製造總局會辦,後官至浙江巡撫。曾紀芬說,左家就是我的娘家。

曾國藩生前志得意滿,左宗棠沒有一味遷就。曾國藩晚年因處理「天津教案」不當,飽受人們詬病。而左宗棠卻在他死後照顧好他的後人,這種不同於常人的做法更讓人敬仰。

(圖片、資料源於網路,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以左季高送給曾滌生的輓聯足以解釋兩人雖失和卻殊途同歸,聯曰: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雖說兩人失和,但相互了解對方而形成一種默契,左季高雖脾氣高傲,卻始終把曾滌生作為師長看待,這樣高尚的情操是非常人之作為也。


曾國藩與左宗棠同為湖南人,一個湘鄉縣人,一個湘陰縣人,相隔也不遠。他倆都屬有大才的國之棟樑,但要論他二人心性則大有不同,曾國藩內斂而凝重,處事舉輕若重,而左宗棠則霸氣外露不示弱於人,處事舉重若輕。若要說他們相似之處,那就是都是極度勤奮務實之人,這也是湖南人的特質。正因為這種相似與不相似,彷彿他們一生都在較勁。

一、考科舉拉開了兩人的距離

要說才幹左宗棠應不輸曾國藩,如論官運,那左宗棠就要差一大截了。曾國藩憑科考進入仕途,在京為官。

而左宗棠科考則極為不順,這也與他性格有關。他文筆極好但又常違背八股文之格式,自主發揮。鄉試考舉人時,就引起兩主考官意見分歧,後來增加了名額才補錄上去。進京會試運氣更差,三次落第,終於灰心科舉。後來專心研究於地理地貌、軍事國防等知識充實自己。曾國藩官至兵部侍郎從二品時,左宗棠還在忙於生計。一摜傲氣衝天,自命才氣不輸曾國藩,那時的左宗棠內心有多窩火可想而知。這種怨氣多年後說起都憤憤不平。

二、太平天國的興起給曾左兩人命運大轉折

太平天國打進湖南了,清政府軍無力與太平軍對抗,只好靠地方組織團練防衛。正好曾國藩因母親亡故丁憂在家,朝廷命奪情復出,於是在家鄉組織一支團練著手抗衡太平軍,這隻團練也就是湘軍的初形,後來這隻隊伍在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統領下,與太平軍十多年的征戰中壯大成長,所向披靡,挽清朝免於危亡中,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湘軍。

左宗棠的才幹終於有了發揮的舞台,他受省巡撫駱秉章之請來長沙,成為巡撫幕僚,並全面調度組織了長沙保衛戰,太平軍攻不下長沙城,南王蕭朝貴戰死,太平軍不得不繞道而走。從此左宗棠進入了他的人生輝煌發展階段,他先成了曾國藩的幕僚,後自建軍隊,累建功勛,與曾國藩比肩。左宗棠多次表示自己政治軍事才幹高過曾國藩,甚至當著曾國藩的面也從不知謙虛。但是不管怎樣湘軍的最高統帥始終是曾國藩。

三、破天京兩人失和

湘軍在曾國藩率領下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走向滅亡。天王府焚燒成一片火海,當時曾國藩認為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也在其中燒死,寫給朝廷的報喜奏摺中專門提幼天王積薪自焚而亡,結果左宗棠給朝廷密折卻說曾國藩說了謊,洪天貴逃出了天京,被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接走。結果慈禧太后很不滿,給曾國藩回複信件中口氣非常嚴厲責備。一場勝利換來一瓢冷水,任曾國藩忍性再好也忍不住了,與左宗棠互相指責,筆墨官司不斷,已不僅是失和,而是深深結怨了。

四、失和的猜測

有一種傳言,說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大智者,太平天國鎮壓後,湘軍一支獨大,掌兵的都是漢人,肯定會引起滿清朝廷猜忌,勝利之日也許就是災禍之時,所以他倆人故意製造不和,讓朝廷覺得他們互相牽制就不會帶來威脅。這種說法其實站不住腳,但確實也帶來了這種效果。

五、真實的原因

曾左二人其實都只是各自性格使然,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失和過,從心底里是相互欣賞互相欽佩的,想恨都恨不起來的那種。左宗棠出山曾國藩拉了一把,左宗棠收復漸江有功,曾國藩保奏他任漸江巡撫,難道左宗棠不記恩嗎?

曾國藩僅活了62歲。他逝世左宗棠非常悲痛,身在陝甘的他託人送來了輓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上聯尊稱曾國藩為元輔,謀國之忠和知人之明自己都自愧不如。下聯說兩人同心如金,但指出對方的錯就象石頭攻擊過去一樣決不含糊,但決無相欺。

這付輓聯真實的反映了他們之間埋藏很深友情,其實左宗棠也是謙謙君子啊!

圖片來自網路


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當年不是曾國藩的提攜,左宗棠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更不會有後來的收復新疆而名垂青史。按照現在的話來說,曾國藩是左宗棠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點被大家廣為認可。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左宗棠對曾國藩非常禮貌,完全是一副弟子和師父之間的感情。要知道左宗棠素有湖南第一才子之稱,「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能力有、名氣大,造成了左宗棠眼界非常高,除了林則徐和曾國藩外,很少有人能讓他佩服。

曾國藩早年曾向咸豐皇帝力薦左宗棠,他在奏摺中高度稱讚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當此需才孔亟之時,無論何項差使,惟求明降諭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圖報,有裨時局。」

然而,這種看似牢不可破的師生關係,結果鬧僵了,兩人「老死不相往來」。左宗棠為何與師父曾國藩交惡?資料顯示,兩人鬧僵的時間是在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自太平天國之後,即與曾氏交惡。」

此後,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人一直沒有交往,甚至左宗棠還在湘軍攻陷安慶後,別有用心地送來一封勸曾國藩稱帝的密信。而兩人關係之所以勢同水火,源自洪秀全兒子洪天貴福。湘軍攻陷天京後,絕大多數將領為邀功,爭相向曾國藩報告稱洪天貴福已死,曾國藩信以為真。

攻陷天京在當時是曾國藩輝煌的頂點,他在給朝廷報捷的奏摺中,稱洪天貴福已經舉火自焚。但是,左宗棠卻得到確切消息,洪天貴福非常沒有死,反而逃到廣德,而且還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

正常情況下下,左宗棠獲此消息後應該告知曾國藩,可左宗棠直接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摺。這就尷尬了,一個說死了,一個有確切證據說沒死,左宗棠還在奏摺里說曾國藩有邀功請賞之嫌疑。

事情一下子就鬧大了,曾國藩和左宗棠大打口水戰,兩人關係徹底走向了對立面,「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與曾文正公絕交以後,彼此不通書問。」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洪天貴福確實沒有在湘軍攻陷天京時自殺。

曾國藩去世後,左宗棠終於再次表達了對恩師的尊敬,著人送來一幅輓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左宗棠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