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括能在長平之戰代替廉頗?對於這個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的典故,四十萬趙兵魂沒長平,使得趙國元氣大傷,國中壯年男子幾乎死光,戰國哭聲陣陣。


1.那麼回正題,趙括沒本事?其實並不然。趙括是趙國將領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喜讀兵書,研習兵法,談論兵事,並且著書立說,廣收徒弟。公元前280年,趙王命令攻打齊國麥丘,當時趙奢帶著趙括一起行軍。但是趙軍攻打多次都無法攻下。於是趙王用趙奢為帥,限時一個月攻下麥丘。於是趙奢就下令硬攻,但是還是攻不下。那時趙括看齊軍防禦完善,硬攻怕難攻下,他想趙軍圍困麥丘那麼久,沒有糧草運進城,那城內肯定糧草快吃完了。他建議父親停止進攻保留實力。但是趙奢沒聽,繼續進攻,但是依然無功而返。後來趙奢抓到一個齊兵俘虜,在俘虜那裡得知,果然麥丘糧草已經吃完,開始吃人了。從那時起趙奢對他兒子趙括就另眼相待了。

2.為什麼趙括可以在長平之戰代替廉頗?

(1).趙括自身原因。雖說趙括熟讀兵書,而且趙奢有時都不夠他說。但是趙奢從來不誇他,他妻子就不明白,趙奢告訴他:「打仗是性命相關的事,但是兒子趙括只會夸夸其談,不合實際,趙王不用他帶兵打仗還好,如果讓它他帶兵,必敗無疑。」趙奢的話果然在後來證實了,真實知子莫若父。後來趙括自推薦,在趙王面前空談兵法而博得趙王信任,封為上將。

(2)秦國的計謀。公元前262年,廉頗率領趙軍和王齕率領的秦軍對峙,廉頗一直避而不戰,秦軍眼看糧草就快吃完了,於是當時有名秦相范睢(這個人的經歷很坎坷的哦)出計謀買通趙王左右,散布謠言,果然趙王中計了,任用趙括為上將代替廉頗。


趙括決非草苞,那場關係秦趙二國命運的大戰,事關以久托不決三年多亦,趙王以被拖垮了,糧草錢糧以嚴重供給不足,趙王令他速戰速決,以趙括年輕??為文韜武略和智勇雙全,如果打持久戰秦國亦無勝算,秦國用反奸計驅走了廉頗,就在於破他的持久戰,從戰役結果看46天的慘褲血戰,趙敗於糧草不濟,和趙王旨令,大秦帝國自那一戰後也大傷元氣,五年未敢大舉興軍。白起也死於非命,紙上談兵??點言過其實,??污名門世家趙括的名節。


就長平之戰後期換帥而言,既是秦國的一個卑劣陰謀,也是戰爭後期的癥結所在。秦趙兩國幾十萬軍隊膠結在戰場上,要吃要喝要消耗,使兩國國王都受不了了。秦國耍詭計讓趙國換帥,趙國也有主觀換帥的內因。換帥究竟換誰好,趙國並沒有合適人選,在秦國蠱惑下,換上了徒有虛名的趙括。連秦國都知道趙括是徒有虛名,趙國難道一無所知嗎?不是的。當時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趙括有年輕氣盛和軍人世家的優勢,所以趙王就定奪了。但秦國內心是清楚的,可也要防備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局面。於是秦國採用偷偷換帥之法,當時傳令,「」有泄密白起為帥者,立斬之。」白起上任後,又採取假裝敗退,送還俘虜,以及散布秦軍要撤軍,等花招迷惑趙括,使趙括更加麻痹大意。白起的一系列陰謀得逞後,才使出最毒辣的招數,一是派5000輕騎斷趙軍糧道,一是引誘趙軍出壁壘全線出擊,最後才將趙軍分割包圍。這時候才宣布秦軍統帥是白起,你們別心存僥倖了,要趕快投降吧。趙軍此時拚命突圍,但為時已晚,只能全軍覆沒了。總體來說,趙括敗在沒有經驗和剛愎自用上,白起贏在老謀深算和心底歹毒上。對趙括不能按《史記》的觀點一概否定,也不是紙上談兵那麼簡單。


不一定,「紙上談兵」雖說由來已久,但真正的史實我們無從可考,但要說趙括沒有本事,至少老鴨認為不是的。如平時考試中非常好的同學,一到大的考試,就會慌神。至於趙括會不會如此,我們首先分析戰役。

首先,趙國國君與平原君昏聵無能,接受上黨,用趙括換掉廉頗。

上黨,是秦國戰略的一部分,謀韓伐魏,得寸王之寸,按照范雎的思想。秦昭王想慢慢蠶食六國,此時韓國聽從馮亭的建議,進獻上黨給趙國,把秦韓之間的矛盾給趙國。

趙王問平陽君和平陽君,平陽君認為接受上黨弊大於利,平原則認為上黨是戰略要地,多少兵力都搶不來啊。再說有人白送,必須收下啊。趙王也認為這大便宜不佔,實在是於理不合。

這一下激怒了秦國,秦國備戰兩年分兵兩路奪取上黨。要說趙國自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僅亞於秦國。可惜賢明君主沒有世襲,趙國國君先是任用老將廉頗。廉頗認為,秦軍長途跋涉,想著速戰速決。而趙軍實力相對較弱,以逸待勞,以守為攻。這樣好耗時三個月,等著秦軍勞累了,再一舉殲滅。可趙王並不認同,屢次催促直面進攻。

秦軍也非常惱怒,長此以往,糧草供應不上,長途而來,軍隊勢必會低迷。於是秦國用反間計來離間趙國君臣,未料想趙國國君果然又上當了。改用趙括來代替廉頗,而彼時秦國換了白起來打仗。人家用長期征戰的戰神,趙王任用「職場小白」(只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

其次,君王指揮失當,趙括貪功冒進。

趙括年紀輕輕,被秦軍鼓吹一番,他平日里和父親討論用兵之策,也無往不利。飄飄然忘乎所以。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不僅是因為秦軍鼓吹趙括實力,還有廉頗以逸待勞,堅守不出。 趙括即使有真才實幹,因為這個原因,他也不敢沿用廉頗的兵法,否則在君王面前如何交代?年輕氣盛,為了實現反擊戰,他打開城門的時刻,已經註定了戰役從有利轉向無力。 秦軍遠道而來,時日以久,好比等待已久虎狼,本來要消弭了,如今獵物一出。秦軍如何不奮猛?再加上百戰百勝的白起鼓舞士氣,一發即中。

再次,戰略結果上,趙括的反擊有一定成效。

我們看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追擊,滅掉趙國。且不論他的想法是否真的會把趙國滅掉。蘇代遊說范雎,離間二人,秦昭王親信范雎,調回了白起。後來,秦昭王又命令白起再去攻打趙國。白起不肯,認為已然失去了戰機。 秦趙長平之戰,范雎說服秦昭王的理由也是秦軍疲憊,白起不肯再戰除了貽誤戰機也是秦軍疲憊。長平之戰後,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的匹敵的趙國衰退了。但是秦國大規模的戰爭也減少了。不得不說,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也有巨大的消耗。 白起對秦昭王說,「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

四、知子莫若父母。

趙括的父親在世,說過自己的兒子只會紙上談兵,而他的母親也曾勸諫趙王,不要任用自己的兒子。除了愛子心切,無疑趙括父母對兒子沒有實踐經驗表示擔憂。

五、趙括忠君愛國思想值得讚揚。

戰場上投敵的人不少,如後來的章邯,但趙括並沒有。趙括被秦軍包圍後,在斷糧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趙軍內部沒有發生內亂,沒有投敵。突圍的時候,也是採取車輪戰術,可是沒有外援,最終失敗。 綜上,趙括他年輕氣盛,沒有實戰經驗。上有趙孝成王的施壓,對手又是無往不利的戰神白起。縱使有能力有發展空間,可惜初出茅廬便有惡戰,生不逢時,一聲喟嘆!


趙括其實很能幹,不過是因為每次都是以軍師的身份,所以戰功也就算不到自己頭上,才被說成是沒有實戰經驗而已。就說和白起長平之戰吧,當時秦軍是虎狼之師兵力也比趙國多。在那樣的情況下,趙括帶領的趙軍與秦軍正面交鋒時能和秦軍戰損打平。說明趙括還是有點能力的。

長平之戰為何會用趙括代替廉頗?

廉頗退守至長平,長達三年不出。那時候趙國國力沒有秦國強,三年不出已經快把趙國掏空了。在加上趙王中計,所以讓趙括代替廉頗。


不能說沒本事吧,就是誰更適合的問題,當時的情形其實也不複雜,就是站與站的問題,趙括的意思其實也是趙王的意思,我大軍在手,敵人都打上門了,你廉頗還不出戰,讓我君王顏面何在,殊不知,當時的情形廉頗拒不出兵絕對是上上策,占絕天時地利人和,秦軍大老遠跑來,就怕拖,最後還是使用反間計,散步謠言說秦國只怕趙括,換趙括來當統領,秦軍早就嚇得逃之夭夭了,這種謠言也只有騙騙久不出王城的趙王了。

而趙括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讓他指點江山,講點兵法也還行,但是論實戰他真的就沒經歷過,但是趙王硬推著上,就是讓主動出擊,這不是誰能決定的。所以這場長平之戰,趙括只是背鍋而已,具體大的作戰方針還是要趙王來制定,趙王的水平,你們懂的。

當然如果換成廉頗來戰,也必須要換個趙王,要不施展不開,當然鋼蛋相信這或許能延緩一時,但是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韓國上黨地區,爆發了戰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秦強趙弱,最初趙名將廉頗采 取了堅壁不出、疲勞秦師的戰略。後來秦國使用離間計,趙王臨陣換帥,用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帥,秦軍則偷換名將白起為帥。趙括由守變攻,被白起分 割圍殲。圍囤四十六天,趙括被殺,四十萬趙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殺。

趙王為什麼用趙括換廉頗為帥呢。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到了後期,兩國都無力支撐為求速戰都換了統帥。秦國方面換上了一代名將白起,而趙國方面卻將一代名將廉頗換成了初出茅廬的趙括。

促成兩國同時換帥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長平之戰拖的時間太久了,久到兩國都已經無兵可征、無糧可調。在這種情況下,兩國都想著快點結束這場戰爭。因為趙軍主帥廉頗採取防守戰術,不斷的築壘、防守,導致趙軍敗多勝少、戰局也變成了攻防拉鋸戰。

廉頗考慮到秦趙兩國的實力才避而不戰,這樣的戰法也許對趙國不利,但是同樣對秦國也不利,

本來整體實力就不如秦國的趙國面對這樣的困境,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換下保守的廉頗,換上激進的統帥。當趙國如秦國所願換上了年輕的將軍趙括後,秦國也偷偷的換上了他們最後的王牌武安君白起。

換帥的結果就是趙括中計,讓白起將趙軍一分為二,分而殲之。戰敗後的40萬趙軍投降了白起,被全部坑殺。

換將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廉頗的戰法不適合趙國,趙國沒辦法耗下去,糧食不足,廉頗當時二十多萬人馬的消耗已經使得趙國勒緊褲腰帶給前線運糧,而且還持續了近三年,趙國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在這樣下去要麼這二十多萬人餓死,要麼趙國陪著一起餓死,面對必死之局,換將決戰已經是不得不為的事情了。

對於換將後的趙括,確實對他有點不公平,因為他接手的局面以及趙王的命令就是讓他儘快決戰,最後他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戰敗身死。

趙括之敗說白了還是缺糧,如果不是缺糧就算被困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因為到最後趙軍基本無糧可吃了。另外趙括一死,趙軍就崩潰了,而在之前即使到了絕境,趙軍的戰鬥力依舊還是很強悍的。

趙國之敗,不僅限於換將,換個人不一定比趙括做得更好,他只是輸了,

如果繼續由廉頗堅守,也不能擊退秦軍。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秦趙之前比拼的是綜合國力,而非一將之力。長平之戰後,趙王重新啟用了廉頗,幾乎全國動員,保衛邯鄲。

換不換將對戰爭進程無影響,影響戰爭進程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


趙括替換廉頗還是跟趙王的激進方略有關,在趙軍和秦軍幾年的對峙中,趙王逐漸失去耐心,希望尋求速戰速決,秦國利用這一點散布謠言才會起作用,換廉頗的根本原因在趙王。

廉頗帶兵有方,戰術沉著冷靜,但是人年紀大了也是不爭的事實。畢竟這麼高的年齡,萬一死在軍中,軍心動搖也是一個問題。

另外要突破史記對我們思維造成的定式,就是趙括到底真的是紙上談兵嗎。趙括的父親是趙奢,這就是一種政治和軍事資本,能讓趙王看得上眼。其次,雖然趙括指揮軍隊進入白起的包圍圈,但是帶領士兵向秦軍衝擊,使秦軍傷亡過半,在被包圍時能殺傷敵軍過半,並且這個敵將還是在整個歷史上都排的上號的將軍,這個領兵才能恐怕不是紙上談兵而已吧。


趙括並非沒有本事,只不過他更多的是局限於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經驗。

這麼說吧,放在現代,他適合當一名大局的規劃者,而非親自作業的技術工人。兩者並沒有強弱之說,只是所得到的知識經驗有所差異而已。一個適合統管全局,一個適合真槍真刀的跟別人干。

長平之戰,之所以會用趙括,一方面是因為對廉頗的不信任(這裡的不信任除了他國的離間,也有年齡等因素的考量),一方面也是因為趙括的能力確實出眾。否則趙王不會愚蠢到讓趙括替代廉頗。只是他並沒有考慮到趙括作為一名優秀的理論家,太過缺乏實踐能力。畢竟古代軍事主要是依靠人,只有懂得下屬士兵的心思才能依靠軍隊戰勝對方。僅僅懂得排兵布陣是不夠的。


我們看看趙括是誰?就是一個典故名叫紙上談兵,肚子中的兵書千萬,可以說單從理論來說,不輸任何的將相,這是趙括的才氣,可以記得下這麼多兵書,證明趙括也是一個有志氣和天賦的人。

但是他的對手不是那麼簡單的,可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對於趙括的心理把握的一清二楚,年輕人喜歡立功,證明自己,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是這一點急躁的心理被對方抓住,導致了失敗。

所以所,將門之後的趙括有才,但是缺少經驗,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