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滅亡,主要責任人不是廉頗和趙括。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孝成王接受韓國上黨之地引起的。

本來秦國的兵鋒是針對韓國。

柿子找軟的捏,韓國就是是個軟柿子。很明顯秦國當時戰略是持續打擊三晉中實力最弱韓國,不是實力較強趙國。

之前秦將白起就在在伊闕之戰(公元前293年)中,率秦軍取得斬首24萬的輝煌戰績。

公元前291年取韓要地——宛。

公元前264年,秦拔韓陘,城汾旁。

公元前263年,秦擊太行,韓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這是韓國上黨太守違背韓王命令這樣乾的,目的是轉移秦國兵鋒。

趙孝成王貪利,接受上黨。果然秦國心有不甘,與趙相爭,才引爆長平之戰。

起因是趙孝成王貪利而起,戰爭中有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關鍵還不是換將,而是趙孝成王·不顧當時形勢,採取冒險主動進攻策略(原因是長時間大規模秦趙持久戰,趙國國力有點杠不住了),所以對廉頗防禦為主戰略心懷不滿,心裡早有換將打算。秦國的離間之計,不過是催化劑而已。

趙括的上任後,採取戰略,正是趙王希望看到的,主動進攻,儘快結束戰事,如果有一場勝利,對以後談判媾和增加籌碼。

趙括冒險出擊,中計,趙軍被秦軍分割包圍。亂了方寸的趙王又聽了樓緩昏招,主動派鄭朱到秦國媾和,結果不但沒有達成目的,楚國魏國見此情況,放棄出兵幫助趙國,趙軍45萬精銳被消滅。

可以看出秦趙兩國將領在長平前線拼殺博弈,而更重要博弈在戰場之後,兩國國君的鬥智斗勇,更是決定戰爭走向和結局,所以害死趙國主要責任不在廉頗和趙括,而是背後老闆兼導演——趙孝成王。


趙國之所以會被滅,這是必然的,趙括不過是這堆愈燒愈烈的乾柴烈火中不小心刮來的微風。而廉頗更是比竇娥還冤。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韓國以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為代價求秦國息兵,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以十七座城池誘餌求援趙國。

. 趙國抵不住誘惑,插足了秦韓兩國戰爭, 這一做法惹怒了秦國,遂即將矛頭對準趙國。趙孝成王自己作死,惹火上身,這也是長平之戰的導火線。

廉頗對趙國只有貢獻,不存在滅國叛徒之說!

廉頗在長平之戰時選擇防守,趙王看不慣覺得軟弱,再加上秦國使用了反間計臨場換將趙括頂替廉頗,廉頗也被罷職,直接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

廉頗受命指揮了抵禦燕國的進攻,並大獲全勝,史稱鄗代之戰。使苟延殘喘的趙國情況有所好轉,趙孝成王死後,趙悼襄王又罷免了廉頗,廉頗心灰意冷先後投奔魏楚兩國,可他在此期間並未做出什麼作為,只是安心養老,是趙國拋棄了他,他對趙國還是有感情的。所以理性來說,他對趙國不存在背叛二字。

趙括有錯,但並不是主要原因,趙括也可以說是「受害者」。

首先,紙上談兵的趙括是被動的,他是被秦國使用反間計才被趙王所看中的,並不是自薦!這是性質問題。

「初生牛犢不怕虎」,趙括自然也就有些狂妄自大,沒有實戰經驗卻想大展宏圖。這無疑是在做夢。

再加上與其對戰的是秦國「戰神」文武兼全的白起, 趙括肯定不敵,趙兵被斷糧四十六天,飢餓難耐,趙括並沒有等死,而是選擇率著精兵和秦軍放手一搏,足以見得趙括是條漢子。

趙國之所以被滅國,一是趙國的王一代比一代爛,繼承人的能力不行,這也是一個國家最致命的弱點;二是秦國實在是太強了,雖說秦國武力爆棚,但人家喜歡動腦子智取,光是這一點都遠超趙國的二愣子趙王。

所以說,趙國被滅是畢然,和趙括、廉頗無關。


都不是,在長平之戰,趙括接任廉頗,廉頗回家養老。白起打敗趙括,建議秦王繼續進攻,滅掉趙國。但是趙國用反間計,反間秦相國范雎,說:要是白起要是滅了趙國,白起有那麼多功勞,就可以封三公,但你就不行了,你就要屈居白起之下,你感覺爽嗎。還不如讓趙國求和賠地。不讓白起得滅趙之功。

范雎想想有道理,就跟秦王說:軍隊常年打仗太累了,不如將軍隊調回來休養好了再說。秦軍聽從建議,讓白起把軍隊撤回來。白起恨死了范雎。

趙括的死,就像秦國和趙國兩個高手過招,中了一招,內傷嚴重而已。

秦國答應趙國賠地後,趙國反悔了,把地賠給他,不就是等於養虎,還不如把賠的地給齊國,拉齊國和魏國來一起抗擊秦國。

秦王看趙國沒有履行承諾,馬上讓王陵帶二十萬大軍進攻趙國,趙國讓廉頗帶十萬軍隊迎戰,平原君動員趙國百姓參戰,王陵打不過廉頗。秦國再增加十萬兵力。廉頗反而滅掉了秦國五萬左右的軍隊。

秦王就叫白起去指揮,但是白起很不爽,開始能直接滅掉趙國的時候,你叫撤兵。這次進攻趙國,開始不叫我帶兵,現在打敗仗才來叫我。所以白起裝病,不聽安排。秦王只好叫王齕代替王陵,再增兵十萬攻擊趙國。還是攻不下,並且死傷過半。

范睢於是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加強對趙的進攻。

廉頗守的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楚國出兵十萬,魏國出兵十萬。秦王威脅說:誰敢幫趙國,滅掉趙國後,就去滅他。魏國怕了,只在邊上觀望。信陵君偷了兵符,帶八萬魏兵進攻秦軍,楚國同時出擊,秦國大敗。

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領兵攻趙。白起始終稱病不出。秦王大怒,撤掉白起官職。白起在家被逼無耐自殺了。

所以廉頗是趙國的頂樑柱,趙括是讓趙國的大部隊死亡的大坑。


害死趙國的並不是個人,因素很多!首先廉頗抵擋不住王齕,害死六個趙國大將,並且丟失有利地形!你要是趙王會不會生氣?直接殺了廉頗的心都有了吧!別站著說話不腰疼,說什麼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只要有腦子的人這點把戲能看不出來?趙王把廉頗換下來一大部分都是這原因,這才來了個小小的王齕就把廉頗按地上摩擦了,要是白起來了呢?趙國不直接就完蛋了?所以換下來廉頗是必然的!撤下廉頗容易但是換誰上去呢?環視一圈仔細權衡趙括是最佳人選,當時情況廉頗、藺相如老矣,李牧還沒出名正在守關防止匈奴偷襲,當時李牧的官也不大(他正是趙括推薦一手提拔上來的)所以趙括並不是無能的廢物,無能的廢物能發現李牧這樣的天才?在說了王齕把廉頗按在地上摩擦,趙括一來打的王齕抱頭鼠竄,白起來了才止住趙括的鋒芒!說的有點遠了,言歸正傳,剛才所說的是人和,天時也不好,大戰在即,趙國卻發生了地震,本來就卻糧加上天災人禍你讓趙國怎麼贏?地利也被廉頗弄丟了!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了!這個時候誰敢站出來接手長平之戰?去了不是找死嗎?趙括為了國家挺身而出只憑這一點請你們以後閉嘴不要在用紙上談兵侮辱他了!趙國一手的爛牌差點把秦國拉下馬翻了車也算夠可以的了!


害死趙國的,是廉頗還是趙括?

害死趙國的是主防禦派廉頗還是主戰派趙括,我認為都不是,造成這一結果是歷史進程以及社會進步的必然,廉頗會讓這個進程放緩,而趙括是加速這一進程,我們來分析下: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秦國想要一統天下,必須要翻越趙國這座大山。

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戰爭名為長平之戰,這一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之爭」。

秦王派白起攻打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進而是的韓國的上黨郡孤立無援,與韓國失去聯繫。韓國國君準備獻上上黨,以求秦韓兩國和解。但是上黨的郡守心念家國,設計將上黨獻給趙國。以圖趙韓結盟對抗秦國。結果可想而知,趙韓沒有結盟,卻成功的將趙國拖下了水。就在趙國接受了上黨之後,秦王就派王齕率軍攻打韓國,以奪取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在長平駐兵接應上黨百姓。而王齕也因此而攻打趙國。

此戰在長平開戰,迎戰的便是廉頗,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具有極其豐富的作戰經驗,經過分析兩國之間的實力,廉頗認為,秦軍實力強大,且秦軍給養戰線過長,自己佔據險要,可以堅守不出,時間長點,秦國必然會撤軍。就像前文所說,廉頗的策略減緩了趙國的衰敗,當時的秦軍主將王齕確實一點辦法沒有。

但是廉頗低估了一點,低估了秦王對這一戰的決心,誓死擊破!秦國的增援源源不斷,而且戰神白起這個時候也來了,成為了戰前主將。

算算時間候趙國已經被圍了三年了,作為戰國強國,手裡還是有家底的,要是沒有點家底,也不會因為敵人的離間計就把廉頗換了下來了,換上了還在研讀老爸軍事筆記的趙括,趙括率領趙國大軍進攻秦軍部隊,中計被包了餃子,切換給養之路,最神的是趙括居然自己親自帶兵突圍,被射殺,接下來我們就知道了,殺神白起,屠殺四十萬趙國士兵,震驚整個戰國。

自此趙國元氣大傷,逐步消亡了,表面上是戰爭導致的滅亡,其實是歷史進程而已,描述一個國家的強大,要從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兩方面考慮,經歷的商鞅變法的秦國,從

政治、經濟、軍事、人文領域全部進行了升華,而趙國僅僅靠著強兵富國之路,是遠遠不夠的,在全面發展的秦國面前,趙國的滅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歷史的進程不是廉頗或者趙括可以左右的,趙括只不過是加速了進程而已!


害死趙國的,其實既不是廉頗,也不是趙括。而是一個小人郭開!

提起郭開這個人,大家可能都沒怎麼聽說!他是趙國的最後一位相國!是一個奸臣!

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戰敗後實力大損,靠別的國家出兵對抗秦國才緩了過來!又與北方的燕國打過幾次!但是在最後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趙國還是給予了秦國一些打擊!

當時趙國名將李牧率領趙軍殲滅了十萬秦軍!秦國不得不派老將王翦出馬!王翦一時半會也不能戰勝李牧!畢竟他們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實力相差無幾!想徹底戰勝對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時候秦國就使出了反間計!重金收買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說李牧的壞話!趙王果然聽信了郭開的話,下令要李牧交出兵權!李牧為了抗秦保趙拒不交出兵權!趙王知道後竟然派人去暗殺李牧!李牧死後,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滅亡了趙國!趙王和郭開自然沒能逃得過秦國的毒手!他們雙雙慘死!他們死之前肯定後悔死了殺了李牧!李牧不死他們又怎麼會有事!

趙國還有另一個名將廉頗也是被郭開害的不能為趙國效命!

有一次趙王拍郭開去看望廉頗。回來後趙王問郭開廉頗怎麼樣了現在?郭開說:廉頗老將軍胃口很好,每頓飯能吃很多肉。但就是愛上廁所!尿頻就是一個人老了的特徵。本來趙王想啟用廉頗的!但聽郭開這麼一說就覺得廉頗老了難以但大用了就再沒有用廉頗!郭開自然也明白趙王讓他去看廉頗的心思,所以回來就故意這麼說!郭開不願趙王身邊還有別的寵臣!想盡一切辦法排除異己!

這樣!廉頗李牧都栽在了郭開手裡最終導致了趙國滅亡!而趙王和那個小人郭開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趙國在戰國時期還是比較能打的!後有名將李牧廉頗趙奢,前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趙國軍事實力大增,甚至有能力滅掉秦國!奈何後來時運不濟,實力走了下坡路!最後被滅!


感謝邀請,我對歷史不太擅長。但是萬事萬物的發展演變,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的,小到螞蟻塵蟲,大到國家,宇宙,都是有客觀規律的。就趙國滅亡這具體的事來說,鐵定離不開的規律,那就是:君不賢明,君缺大才。它所有的後面發生的事,都離不開以上兩個核心規律,後面的只是事物發現的結果而已。看問題需要看事物的本質規律,那才是正確的。那怕你不熟悉的行業里,也能有正確的指導性的。大道至簡,一通百通,也就是這個意思。謝謝!


趙國的衰亡不是一兩人的事情,是很多因素共同導致的,王齕在攻佔上黨後,按照秦王的指令繼續向長平進軍。關於如何應對秦軍,趙國分為兩派:以廉頗為首的防守派和以趙勝、趙括為首的主戰派。最後,趙王先是採用了廉頗的策略,在長平與秦軍對峙,三年之後,趙國國力不支,又啟用趙括,主動向秦軍發動進攻,最後趙軍大敗,損兵四十餘萬,趙國徹底崩潰,歷史無法重新綵排,我們無法肯定的判斷另一個方向結果。


趙國的滅亡怪不了趙括,更怪不了廉頗,秦的統一是歷史大勢,也是歷史的必然。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繼位。秦王政繼位後,採納謀臣尉繚、李斯的建議,用重金收買六國權臣,破壞諸侯合縱,在軍事上實行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方略,以實現統一天下。公元前236年秦國乘趙國與燕國大戰,國內空虛之機,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佔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楊端和率一軍攻佔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九座城邑。

其實秦國第一個想滅的就是趙國,可是秦軍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到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與趙軍交戰就沒討到便宜,還吃了敗仗,秦軍傷亡慘重。而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之所以,再次派王翦領兵全面進攻趙國,是因為趙國發生大地震和鬧饑荒。秦國認為戰機已到,於是決定立即出兵攻打趙國。

秦與趙為爭奪上黨多次兵戎相見,相持了將近三年,後趙孝成王中了秦之離間計,重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智勇雙全的老將廉頗為帥,從而導致長平慘敗,趙國降卒40多萬人被秦將白起坑殺,上黨17縣盡歸秦國。趙國損失非常慘重,軍事主力幾乎毀滅殆盡,從此一蹶不振。不久,秦軍又趁趙國攻燕,無暇西顧之際,迅速向河東進軍,很快奪取了榆次、新城(今朔城區南梵王寺)等37城,雁門郡的大部分也被其佔領,從而對趙國形成包抄之勢。

秦王贏稷如此兇殘,對趙國毫不留情,受到各國的詛咒,以致秦國在史書上留下了「虎狼之國」的罵名。其實,秦趙兩國本是一家,同一個先祖,同一條血脈,都是一個老祖母生殖繁衍下來的子孫後代。同宗血拚,手足相殘,莫過於秦趙,如把秦趙的先祖們濃縮在同一個時代,秦趙之戰也算是最典型且最無情的「窩裡斗」。


都不是,趙國的總體實力不低秦國!長平之戰,實際是場持久戰!拼的是補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