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狄仁傑劇照)

1.狄仁傑並不是神探,但行政能力非常高

狄仁傑並不是神探,也根本不會驗屍,對於刑事類的案件沒有太大的亮點,之所以說他是神斷,是因為在其上任地方官時,曾經在三個個月內審理判決1萬多宗。

就這樣被歐洲人寫成神探狄仁傑的故事,其實當時只是當堂判決案件,並非查證,歐洲當時流行偵探懸疑小說,所以歐洲人才會這麼寫。但是這也證明了,狄仁傑的行政能力確實是非常高的。

(狄仁傑畫像)

2.王朝的保衛者

狄仁傑還是李唐王朝的保衛者,他力薦李顯為太子,並推薦了唐朝中期著名的大臣張諫之,後來的張諫之集成了狄仁傑的復唐意願,在玄武門發動第三次玄武門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了位。

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傑出的政治觀,和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

狄仁傑在官場生涯上是曲折複雜,變化不定的。

因敢於拂逆君主之意,來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被多次罷官,也被多次復官。被多次復官是因為他有傑出的政治觀。

當時有一次,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

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複,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

(狄仁傑劇照)

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他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信你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就算是說沒看過幾篇狄仁傑的文章,也一定聽說過他,畢竟他可是相當的出名啊。歷史上狄仁傑真的有那麼厲害,斷案如神么?

古書中對於狄仁傑形象的記載只有兩個字『倜儻』。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長得有氣質,反而言之就是長得一般。他善於推理分析,性格不溫不火。狄仁傑是個工作狂,據說他最多的時候一天斷案40多件,但是他並不像電影中的那樣武功蓋世,其實他不會武功。但神探二字卻不是吹出來的。

他的名號主要來自與地方斷案與大理寺任職期間內的種種事件來判斷的。沒有記載斷案細節,只是說他斷案效率特別的高,特別的厲害。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竟然處理了以前多年堆積的案件近萬件,涉案人物多達一萬七千人。

一時間,狄仁傑的名字傳遍了大街小巷,人人都稱讚他是個公正嚴明的法官。  除了斷案公道,狄仁傑還為人正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了法,他也要給皇帝寫檢舉信,就連皇上自己做了錯事,他也要寫信教訓一番。他的正直得到了皇上的認可,唐高宗把他從大理寺調到了身邊,給他一個「侍御史」的官職。

此後,狄仁傑一直從政,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兩朝,最終當上了丞相。狄仁傑在當丞相期間,很受武則天的賞識,她經常尊稱狄仁傑為「國老」,在朝中也很尊重他的意見,更不接受他告老還鄉的請求。武則天經常跟大臣們說,不是軍國大事,一律不要去麻煩狄仁傑。公元700年,狄仁傑病故,武則天追封他為「文昌右丞」,而狄仁傑「梁國公」這個封號,是唐睿宗即位之後,追封給他的。

狄仁傑辦案能力強,在官場也是個盡職盡責的忠臣,這都是他的特點了。


大多數人了解到「狄仁傑」這個名字,都是從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得來的。

我們印象中的狄仁傑,是一個洞察萬物,聰敏睿智的「神探」。

可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他最大的功績,卻並不是斷案,而是延續了大唐王朝的社稷。

可以說,沒有狄仁傑,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時代之一的大唐帝國就不會存在。

一、人物生平

狄仁傑,字懷英,公元630年出生於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順利通過考試,被任命為汴州判佐,從此踏入仕途。

由於被一個小吏誣告,他意外得到了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丹青宰相」閻立本的器重。閻立本對他大加讚賞,稱他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成語「滄海遺珠」正是由此而來。

狄仁傑由此升任濱州都督府法曹。

其後,他先後被任命為大理寺寺丞,度支郎中,寧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職務,最終在天授二年九月,即公元691年成為宰相。

在他擔任大理寺寺丞期間,他曾一年內判決大量擠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這是他後來被人們傳頌為「神探」的根由,後世的許多電影作品也正是取材於這段經歷。

長壽元年正月,即公元692年,狄仁傑被酷吏來俊臣誣告謀反,被武則天貶到了彭澤擔任縣令。

這一年,他已經六十三歲。

直到公元696年,狄仁傑才再度被起用,並很快被再次拜為宰相。

久視元年即公元700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謂宦海沉浮。

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為此得罪了很多權傾一時的人物,如酷吏來俊臣與男寵張宗昌,但他從不退縮,敢於和寵臣針鋒相對。

他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富國安邦。

他是滄海遺珠,斗南一人,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這一切的功績,都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緊密相關。

而他和武則天之間相互成就的君臣之情,也成就了歷史上一段佳話。

二、狄仁傑與武則天

狄仁傑比武則天小五歲,而且兩人算是同鄉。

在狄仁傑的早期仕途中並沒有武則天的身影,因為當時還是唐高宗李治在位。

但唐高宗對他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狄仁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地方做官。

直到武則天上台,他才被委以重任,這時他已經六十餘歲。

狄仁傑被來俊臣誣告謀反的時候,是武則天免去了他的死罪,改為貶至彭澤做縣令,後來又是武則天重新起用他,並再次拜他為相。

久視元年,即公元700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都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在爭奪權位的過程中殺人無數。為了鞏固帝位,她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做了許多殘忍無道的事。但唯獨對狄仁傑,她始終器重讚賞,青睞有加。狄仁傑被貶期間,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准。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每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嘆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可以說,武則天是狄仁傑政治生涯中的伯樂和貴人,沒有武則天,就沒有狄仁傑如今的政治地位。

而對於武則天,狄仁傑是她在位期間最為倚重的大臣,也是武則天時代能夠做到「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重要依仗。

他整肅綱紀,勸諫皇帝,不信妖言,怒斥酷吏,舉薦人才,君臣相知。他忠於李唐,也忠於武周。

而他在武周重回李唐的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正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

三、解夢復唐

武則天在稱帝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艱辛,也嘗盡了無數苦果。李唐王朝在她的心中是一個極度敏感的存在。所以在決定繼承人的時候,她的心裡是很糾結的。

聖曆元年也就是698年,武承嗣、武三思為了謀求為太子,好幾次指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

這讓武則天有了立武三思為太子的念頭,於是她詢問了宰相狄仁傑的意見。

狄仁傑說:「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

武則天聽了這話大怒,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過了段時間,武則天突然做了一個夢,叫來狄仁傑為她解夢。

狄仁傑趁機把夢境和立太子結合起來,說:「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

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

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從此以後,武則天逐漸轉變了自己的想法,更是派人把李顯接到了洛陽。

狄仁傑去世於久視元年,那時武則天還沒有退位,神龍政變還沒有發生,看似和他並沒有什麼關係。

但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人張諫之卻是他兩次舉薦才升為宰相。

可以說,狄仁傑對於李唐政權重新奪取天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挽救了大唐王朝中途夭折的危機,並在武周時期盡忠職守,最大程度繼承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借用杜甫為其寫的一首詩用來評價狄仁傑:

狄公執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

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

禁中決冊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

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

——《狄明府》


早年間一部《神探狄仁傑》風靡大江南北,劇中一句「元芳,你怎麼看?」也被網友當做調侃說了一年又一年。這部電視劇將狄仁傑塑造成了一個英明在外、善於探案的奇才。但通讀歷史之後我們會發現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並非如此,他最大的特點不是探案而是善於推薦賢才。那麼狄仁傑究竟做了哪些事讓善於推薦人才成了他最大的特點?

一、兩次推薦神龍政變功臣張柬之

狄仁傑早年間做過地方小官,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坐上了當朝宰相的高位。然樹大招風,剛正不阿的他遭到了酷吏來俊臣的陷害,而後他被關進大牢且被判處了死刑。好在狄仁傑夠機智,他趁人不備寫了一封訴狀藏在棉衣之中又託人將棉衣送給了家人。家人看到訴狀之後向武則天哭訴他的冤屈,武皇也知道狄仁傑是被陷害的便將他放了出來。

雖然被放可狄仁傑也被貶官至邊遠地區做縣令,一直到來俊臣因罪伏法他才返回京城繼續擔任丞相之職。官復原職之後他深知為官的最大要點就是為君王推薦人才,使其在遭人蠱惑之時身邊有一個能勸諫的人才,就這樣張柬之被狄仁傑推薦給了武則天。事情的起因是武皇感嘆身邊無可用之人,思考過後她找狄仁傑為她推薦幾個。

狄仁傑先是推薦了李嶠、蘇味道這兩個有宰相之風的賢臣,見武皇不滿意後又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個可用之才,最後武則天聽從他的意見將張柬之調回京城並給了他一個司馬的官職。這司馬一職在兩漢時期算是位高權重,但到了大唐只能算是一個閑職罷了,武皇將張柬之安排在此職位上無非是不想駁了狄仁傑的面子。

而後武則天再次感嘆身邊沒有能為宰相之人,狄仁傑反駁說:「我不是給您推薦了張柬之嗎?」武皇也說:「我不是將他調回來並封了一個司馬的官職嗎?」最後狄仁傑說道:「我給您推薦的是可以做宰相的人,並不是讓您只給他一個司馬的官職。」經過狄仁傑的兩次推薦已經碩大年紀的張柬之才得以平步青雲坐上丞相的位置。

二、極力推薦契丹將領

契丹國有兩個知名將領,分別叫做李楷固、駱務整。早年間這二人為契丹盡心儘力,因此在兩國交戰中與不少唐人結怨。二人歸降之後有人建議拿他們的人頭為大唐死去的士兵報仇,但狄仁傑得知此消息後阻止了他們。同時他告訴武則天應當重用這二人,皇帝也聽從了他的建議任用了這兩個人。後來事實也證明狄仁傑的確有先見之明,這二人帶兵收復了契丹土地。

三、舉薦賢人絲毫不避諱

有一次武則天想讓宰相們給她推薦一個能擔任尚書郎的人才,狄仁傑得知之後毫不避諱的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之後狄光嗣也因為父親的舉薦得了一個官職,有人說狄仁傑推薦兒子為官是以權謀私,但事實上狄光嗣確實是一個善於為官之人。後來有一次狄仁傑還推薦了一個曾經與自己有過過節的人,因此說他推薦賢人是毫不忌諱了。

為了讓一個有才之人得到重用,狄仁傑可以不厭其煩的兩次推薦,這一點北宋的宰相趙普和他極為相似,只要是有才之人,他可以不管其出身以及早先經歷。舉薦人才時不避諱親人,即使是曾經有過過節的人也能被他推薦而做高官。歷朝歷代官員那麼多,能做到上述三點的怕是沒幾個,因此說狄仁傑最大的特點不是探案而是舉薦人才。


狄仁傑:

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其正直、睿智,有膽魄、有信念。胸有丘壑,腹有算謀。

自有風骨,堅持勸諫立李氏為太子

神功元年,時下被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的狄仁傑再度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

為使李氏王朝回歸正統,勇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此舉,為狄仁傑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

雷霆萬均,行動力一馬當先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足見,此人行動力之強,而並不是把一切停留在口頭上。

狄仁傑並不是官二代,沒有空降的幸運。他曾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御史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這一路走來,他靠的不是運氣,更不是家世,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行動力。

迂迴行事,不矯揉迂腐逞意氣

看多了太多的電視劇,大多演繹的是寧死不屈,英勇就義的戲碼。可狄仁傑在面對誣告謀反時,並沒有逞一時口頭之快大罵對手,而是當場認罪,以此來爭取更多的時間,想辦法把冤屈情況,塞在棉衣里,送回家中,以期平反。事實證明,當時狄仁傑的決定更睿智機敏。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後孫萬榮聞不戰而退。

看似不研兵法、不造利器,狄仁傑卻以安定之勢以趨人之兵,可謂迂迴行進之翹楚。


以「東方福爾摩斯」聞名於世的狄仁傑,實際上卻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在太宗、高宗時期,狄仁傑並不算是群星中最耀眼的那一顆,他的崛起要到武則天時期,可以說:狄仁傑成就了武則天,武則天也成就了狄仁傑。

狄仁傑最大的特點就是:他能把握得到武周最高統治者的心

事實上,武則天雖然重用酷吏,大開冤獄殺戒,但這是為了渡過由太后到皇帝這一過程而不得不採取的恐怖統治。在武則天稱帝後,就開始著手清洗這班當年的「從龍之臣」了:武則天於公元690年稱帝,酷吏索元禮、周興、丘神勣被殺於691年,侯思止被殺於693年,王弘義被殺於694年,唯一活得比較久的來俊臣,僅僅也是活多了七年,在公元697年被殺。

武則天自己心知肚明:要奪權必須靠小人,而穩定國家則需要靠文臣幹將,王霸之道雜而行之才行。這一點狄仁傑也是十分清楚的,他明白武則天是類似於唐太宗一類的明主,而不是隋煬帝一類的暴君。否則的話,她也不能只靠著心機和殘殺,就掌握中央實權數十年,她所建立的武周政權甚至比隋煬帝統治的時間還要久。

狄仁傑並不以偏見看待武則天,而是以一個正常的臣子對待皇帝那樣,該說話時說話,該閉嘴時閉嘴,經常納諫告訴武則天要如何做好帝國的皇帝,有如魏徵與唐太宗故事。這說來簡單,實際上卻很難,從古到今有多少功臣被殺,恰好就栽在這一點上了。

狄仁傑在政治上的聰明自然也得到了同樣聰明的武則天的響應。在狄仁傑生命最後三年的時間裡,他榮升為丞相,武則天以「國老」相稱,入朝不拜。在狄仁傑死時,武則天甚至悲呼:「至此朝廷空無一人了」。而且狄仁傑也明白:武則天雖是老人,但她的眼還是明亮著,她知道武周之後的路要如何走,也知道反周歸唐之事,也只能由武則天本人來決定。

所以狄仁傑並沒有像李昭德那樣義正言辭地讓武則天退位給李家,而是在和武則天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就提起:姑侄和母子誰親?天下哪有侄子給姑姑立廟的情況?

這些老調重彈的話,其實早在武則天稱帝一年後就有人提了,結果就是身首異處。此時狄仁傑再提起,無非也是因為這是武則天問起的,而他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說的,道理、情理都有了,頗有點觸龍說趙太后的味道。

也正因為狄仁傑捉准武則天的心理,所以最後武則天還是復立了中宗李顯為太子,而把侄子武承嗣排除出了繼位人選。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他是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在電視劇裡面,他是個不怕權勢,而且執法嚴明勤儉持家並且心繫百姓的一個人人都稱讚的好官,而且在唐高宗時候狄仁傑都已經在朝廷上面做事了,而且還是處於管刑事的一個大官,專門整理多年的案件,狄仁傑在位的一年裡面就把很多歷史上沒有解決的的案件,唐高宗知道後都手動非常欣賞他,而且涉案人員達到了一萬多個人,簡直不要太多,而且在這些人裡面沒有一個人說是被冤枉要求重新審理的,而正是因為這件事,導致狄仁傑在百姓的心裏面就是一個正義感爆炸,而且溫柔寬厚的人物形象開始樹立起來。


有幸回答。

咱們就按照電視劇走????元芳啊,這你怎麼看???玩笑而已。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

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

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

18

狄仁傑劇照

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

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立本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地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立本,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立本,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立本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

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

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

狄仁傑刻像

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書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

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輔,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輔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輔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

,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庄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洛陽朝中,官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聖上,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曾勸武則天繼續以四子李旦為嗣,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

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

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複位,為匡複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大獲全勝,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由於精明、斷案如神、辦事公正嚴謹,朝中很多人稱之為「老狐狸」。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後世稱其為:狄梁公)。


1、賢良,能影響及人。

因為賢良,狄仁傑常有溫情之舉,如登太行山,見到一片孤單的白雲飄飛,便惆悵的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啊(吾親舍其下)!」

同府為官的參軍因為母親年老多病,有命令下來叫他出使絕域之外,狄仁傑知道後馬上去拜見上官,願意以自己代替這個人去。上官見而嘉之,且有自愧之意,見賢思齊之下,因而去與一位有齟齬的朋友和好如初。

2、諍臣,敢犯言直諫。

有兩人(權善才、范懷義)誤砍昭陵前的柏樹,唐高宗下詔誅之。狄仁傑上書反對,高宗大怒說:這種(砍伐我父親墳前柏樹的)行為是要使我成不教之子,必須要殺。狄仁傑以漢時一人盜高廟玉環當族誅,而得張釋之一句諍言,卒殺其一人之事諫之。於是兩人免死。

3、有識人之明。

時有李楷固、駱務整二人討契丹,大勝而歸,南俘闕下,武后大悅。此二人,本契丹部將,隨契丹主李盡忠數度入寇,常常打敗唐軍。降唐後,有司請求按國法追究兩人罪責。狄仁傑稱其忠勇可任,如果寬貸其死,應能感恩納節,用心王事。等兩人得勝凱旋,武后特意舉酒屬仁傑,贊其知人善任。

4、錚錚鐵骨。

狄仁傑曾被史上有名的酷吏來俊臣逮捕下獄。王德壽令其誣指某為同黨,可免其死。狄仁傑聞之「以首觸柱,血流沫面」,堅不肯為,德壽懼而謝之。

5、有悲天憫人之概。

越王李貞起兵反武后失敗,餘黨二千餘人論死。狄仁傑密疏道:

臣欲有所陳,似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欽恤意。表成復毀,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惡,詿誤至此。

直抒自己的矛盾心態,但終究希望武后開恩。詔下,改判戍邊。


狄仁傑在歷史中確有其人但不是神探主要是因為他在地方任官時處理的案件非常多後被人改寫成故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