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化名)最近不願意來場館上體能課,這讓小禾媽媽很苦惱。

小禾還沒上幼兒園,第一次來玩勝體能時就對新環境表現出敏感和焦慮,媽媽陪著玩了大半節課之後,他才願意獨自和小朋友們一起上課。

後來慢慢適應了環境,和大家玩兒得很熟悉了,結果國慶假期後遇上生病,停課兩周之後,小禾又開始抗拒所有興趣班。

媽媽說小禾天生內向敏感,難以適應新環境,現在孩子不願意上課,媽媽只能無奈地再等一段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

小禾只有一個,像小禾媽媽一樣感到「無奈」的父母卻有很多。

孩子喜歡搗亂,無奈。

孩子多動、自控力差,無奈。孩子動手能力差,無奈。

父母認為孩子的問題源於基因,實際上,孩子呈現的性格、行為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在父母認定他「就是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不斷強化。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01

羅森塔爾效應也就是很多人都聽說過的「期望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在新學期伊始,進入一所小學給18個班級的孩子進行智力測試。

測試結束之後,他們在每個班隨機挑選了20%的學生組成名單,告訴學校老師這些孩子未來潛力無窮,他們讓老師對這一結果保密。

一個學期之後,羅森塔爾和雅各布去學校進行回訪,發現那些被選為「潛力股」的孩子果然在學業上表現更好。

不僅如此,他們在智力測試上的得分也提高了。

孩子們不知道自己天資過人,卻在一個學期里進步顯著,他們對這些孩子的預言奇妙地實現了。

這20%的孩子本來只是隨機挑選,名字出現在名單上是偶然,但是他們「變聰明」卻成了必然。

因為羅森塔爾在學期初的「篩查」,讓學校老師相信這些孩子與眾不同、未來可期。

02

心理學家在學校教育中發現的羅森塔爾效應,在家庭教育中用一句話講就是:父母相信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期望效應」不僅在你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中起作用,它還在每一天、每時每刻,在你都還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期望的時候就起了作用,比如咱們在開篇提到的小禾媽媽。

小禾小朋友害怕陌生環境,這或許與孩子天生敏感、謹慎的性格有關。

不過,當孩子第一次表現出對陌生環境的迴避和抗拒時,父母可能就開始對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定義,形成了「孩子確實害羞、膽小」的信念,生活中可能會刻意地讓孩子接觸新環境或在孩子有情緒時做出過度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已經下意識地「被過度期望」了。

03

專註力、自控力不強的孩子,生活中聽到最多的話無外乎是:「你怎麼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呢?」、「不要做......」、「不要去......」、「你太不用心了。」

這些語言我們耳熟能詳,幾乎能入選為親子教育十大習慣用語。

父母這麼說,是希望孩子能改掉壞毛病,事實上,每說一次,孩子的壞毛病都可能會加固一次,它們都是對孩子壞毛病的「預言」。

最後,孩子真的就變成了那個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壞蛋。

在你們還沒意識到的情況下,「期望效應」就已經在生活中起作用了。

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不是孩子自願的選擇,僅僅是你和孩子的日常互動模式,就可能就把他推入了某一條錯誤的軌道,促使他成為你不喜歡的那類人。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期望效應」似乎給我們帶來了麻煩。那麼,我應該如何把「期望效應」運用到生活中,讓我們對孩子的美好預言成為現實呢?

相信孩子的可塑性

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會讓我們產生改變,從行為舉止到生活愛好,甚至人格氣質都有可能發生改變。一個無惡不作、蠻不講理的孩子也有可能變得善解人意。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不管孩子現在有哪些壞毛病,在未來都可以被優秀的習慣替代。

在惱羞成怒,想給孩子貼「壞孩子」標籤之前,請先克制住那股衝動,想想他可愛的地方。

孩子們就像那多彩的橡皮泥,可塑性極強,不管他們當下多調皮,都可以極具彈性地往善的方向發展。

一旦你認定了他們的缺點,認為那些毛病都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就是風乾的泥塑,難以改變了。

不帶「期望」

都說有了希望才會失望。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因為對孩子有期望,才會產生不滿的情緒。

如果家長期望孩子乖巧,孩子但凡任性一點就會被責怪;如果父母期望孩子成績領先,就算孩子名列第二,也很難得到父母的肯定。有時候,親子之間的問題正是因為過多的期望而產生的。

無論你理想中的孩子是怎樣的,你都無法把孩子強行拖入你為他設計的藍圖裡,他自然也無法活在你的期望中。

把某種框架搬來套在孩子身上,結果可能導致孩子為了衝破框架的束縛而刻意成為與之相反的人。

Ps

羅傑斯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小禾小朋友恐懼陌生環境,本能地想要迴避。但是,這並不代表小禾就不能變得勇敢起來,他不需要父母的縱容和過度保護,他需要的是更多鼓勵以及嘗試的機會。

在理解他的恐懼情緒的基礎上,爸爸媽媽多鼓勵他,相信他能積極融入新環境。

在應該上學、去輔導班、運動的時候帶他按時參加,形成良好的適應習慣。

慢慢地,恐懼情緒就過去了,陌生環境也就不令人抗拒了。

當接觸新事物變成一種習慣時,陌生感將不再是攔路虎,他們會變成孩子們成就感的源泉。

人的原動力是積極的,不出意外我們都能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掘潛能,實現自我價值。孩子原本就具備無窮潛力,作為父母,你只需要相信他、支持他,他就能成為最好的模樣。

往期內容:

《19歲韓國女孩竟有5種人格!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我們重新正視》

《杜江、霍思燕是怎樣將嗯哼培養成高情商的「情話小王子」?》

《孩子自控力太差?從這4種方法入手,提高孩子自控力》

註:本篇文章內容為玩勝體能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自玩勝體能俱樂部(ID:wantseaclub),謝謝合作。

內容:情商教練 小仙女老師

編輯:小玩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