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幹什麼都愛爭個名頭,排個十大面條五大面條之類,關於中華麪條哪家強,至今是各地千人千面的喋喋不休。北方面的精髓,在於北方大漢用一膀子力氣,把手工勁道揉入原麥麪糰,再抻再拉再削皆有筋骨,吃在口中有植物纖維變肉質感的彈力,吻合了人最原始的食肉天性。雖喜清湯卻下重油,一碗麪就似一碗"肉",無論多餓,吃完總能原地滿血復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蘭州拉麪雖遍地可尋,但外地多如牛毛的蘭州拉麪假得想讓你報警,吃起來總不是當地那個味兒。在甘肅本地,吾穆勒的牛肉、佔國的辣油、馬子祿的蘿蔔,每家都有自己的強項,即便街頭隨入一家,來碗二細,加個肉蛋雙飛,保管你"哧溜哧溜"放不下筷子。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蘭州拉麪

老陝的麪條多如牛毛,一市一縣都有自己的吃法,臊子面、餄餄面、丁丁面、窩窩面,每一樣都有吃貨們編出的口訣。像地道岐山臊子面的"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裏蓮花轉",聽起來就口水橫流。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陝西臊子面

山西刀削麪,形成了美食與演義的一套體系,講的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手眼一條線,一棱趕一棱",眼中所見快刀下去,心中就期盼着面端上來。高超的工藝技術拿下了大多數人的胃。其他如漿水面、攪團、芋兒面、扁豆麪、打滷麪、炸醬麪一類,都在北方不顯山不露水,是地道的地域特色,偶爾吃起可以,接受度卻遠不及前面這些了。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山西刀切面

對於嗦粉南派,麪條以四川擔擔麪、武漢熱乾麪出名,南方的面更注重於料,對於配料的研究和製作高於面本身。中原的河南燴麪一直低調務實,外省雖不常見,但每一家都是自生自長,羊肉羊骨熬白湯,實材實料給麪條,吃起來很讓人驚豔。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四川擔擔麪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河南燴麪

所謂面無第一就如同文無第一,畢竟衆口難調,所以各有擁躉。真正餓急了,恐怕想的還是家鄉的麪條。

中國人最講究湯養生,原湯化原食。南方人吃米飯,無論飯前飯後,必須來碗湯,把這飽腹感進一步轉化成飯菜的餘味繞腸。所謂湯無第二,即是說好麪湯只有一種,要則非在加了多少山珍海味,只在湯入面味一條。正如李漁所說:"湯以調和諸物,盡歸於面,面具五味而湯獨清。"

南方的面勁道不夠,便用高湯來湊。就像周總理當時宴請外賓的國宴"開水白菜",妙訣亦在高湯。先用大筒子骨和雞肉熬湯,在用雞胸肉切沫接續過濾肉脂,反覆幾道後湯清如開水,再燙娃娃菜心,用這樣的高湯下麪,已經不需要再加肉、醬、菜了,其工序製作已超出面的本性。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國宴“開水白菜”

高湯之下,即便下的切面掛麪,自然也美味無匹。更何況南方人自知面本身的缺憾,便多用龍鬚麪,索性打碎這勁道,清湯之下,面柔弱無骨,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順滑鮮美了。

陽春麪是蘇式湯麪的一種,蘇式湯麪最考究的也是麪湯,不加上任何菜餚配料而只有湯的麪條,湯要清而不油,味要鮮而食後口不幹。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與煮熟的麪條一起拌食。麪條韌糯滑爽,湯清味鮮,蔥油香郁四溢。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陽春麪

崑山奧竈面以龍鬚麪爲主,卻最注重"五熱一體,小料衝湯"。所謂"五熱"是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小料衝湯"指不用大鍋拼湯,而是根據來客現用現合,保持原汁原味。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崑山奧竈面

安徽的淮南牛肉湯,有清湯派和紅湯派。紅湯派要用滷得紅紅稠稠的牛肉湯,湯里加入各種調料。鮮辣的醬汁與面融合,再加上同樣入味的切片好牛肉,雖然是手切面,但湯已足夠讓人心醉,於是一碗麪吃的眼淚鼻涕齊飛,卻捨不得丟下筷子。

面無第一,湯無第二

淮南牛肉湯麪

李漁曾說:"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凜冬飢夜,沒有什麼比一碗麪來的更滿意; 忙中飽腹,也沒有什麼比一碗麪來的更爽利。冬天裏,我有一碗麪,足以慰平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