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並不是指青色的史書。青史這裡的「青」指的是竹簡,「史」是指歷史或史書。起源於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而稱史書為「 青史 」。因為在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古代,一般的書籍大都使用竹簡所製成。青史留名、名垂青史等指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出處: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標名,留芳萬古。」

古代的士大夫或者文人很多都在乎青史留名。在古代,重農輕商,士大夫自然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與其他階級不一樣,有著先天的自豪感。

在古代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很少,科學不發達,商業被壓制,所以士大夫更熱衷讀書留名。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及文人光宗耀祖的意識。都希望能名留青史,名垂千古。

早在《左傳》上就有所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說法,而信仰這句話的古代讀書人是很多的。「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左傳》」

一般能夠名留青史的要麼是古代的王侯將相(如歷代君王)、成功人士、有才華的文人墨客(如李白、蘇軾、李清照等)、愛國將領(如岳飛等),要麼是大奸大惡之人(如秦儈等)。

我國著名的史書有:春秋時期左丘明著的《左傳》。在文學上,左傳是先秦時期歷史散文獲得重大發展的標誌。

在史學上,司馬遷繼承被發展了其優良傳統,寫成了《史記》。魯迅先生曾評價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宋朝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取材豐富,考證詳細,史料的真實性勝過於許多正史。

歡迎大家補充和討論,如有更多關於教育、大學、歷史、文化方面的問題,也歡迎向我提問。


青史留名,指在歷史上留下好的名聲。

青,這裡並不是指顏色,而是代指竹子。史,即史書。

古代,為了方便文字的保存和傳世,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大都在竹簡上書寫。因為竹子大都是青色的,所以叫青史,指代歷史。

歷史上關於青史留名的最早記載則是元朝的《昊天塔》:

俺不能勾青史標名,留芳萬古。

歷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很多,如抗元名臣文天祥,精忠報國岳飛等。


「青史」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在古代,沒有發明紙張之前,書寫的載體主要是竹簡。一般所謂的書簡就是把竹子做成竹片,然後用繩子一片一片編聯起來。要寫什麼字就在竹片上進行刻錄。因為竹子原本是青色的,所以就用「青史」來描述我們通常所謂的史書。

青史留名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和傳統儒家有很大關係。孔子就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去世之後總得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吧,總得在史書上留個名吧!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念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會有追求青史留名的想法。因為,人固有一死,早晚得煙消雲散,能給不朽和永存的只有我們的精神和歷史貢獻。

要想不朽或者永存,古人也總結了,有三條途徑:立德、立功、立言。《左傳》里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所以,我們看古往今來的史書,在其間留名的都至少在這三個方面中的一個方面佔有一席之地。除非是遺臭萬年,作為反面典型存在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當然了,要實現三不朽也不是那麼容易,立德、立功、立言有一個方面的成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更別說「三不朽」。歷史上三不朽的人物也就諸葛亮、王陽明和曾國藩(還只能算半個)等幾個人而已。拿傳統二十四史來說,涉及到的人物可以說非常之多,我們能記得的也就幾百個或幾千個,大多數人也是淹沒在浩瀚的歷史中而不為我們所知。但哪怕是這樣,他們能夠寫進這些史書,在當時已經算是出類拔萃之人了,不計其數的平民百姓連寫進浩瀚史書的機會都沒有。


青史留名,是無數大人物小人物的夢想。青史,是史書的另一種說法,並不是代表史書是青色的。如果以顏色論,那些記錄在甲骨上的史料是不是得稱為「黑史」「黃史」等等了。

之所以叫青史,乃是因為史書所用原材料是竹子。古代殷商以前,文字都是記錄在甲骨、青銅器上,很難大規模普及,在紙發明以前,還有過寫在獸皮、絹帛上,都不太容易保存,木頭又太容易受潮變形。

竹子就是很好的選擇了。經過加工以後,竹子不容易變形,刀刻的話也比較容易,還能夠長期保存。一來二去,竹子做成的竹簡就成了史書的最佳載體了。由於竹子是青色的,就有了這個以色命名的「青史」。

根據記載,竹簡的製作工藝分為裁、切、烘、書寫、鑽孔、編六個步驟,烘指的是給竹片子烤火除去水分,再把外面的青皮刮掉,這樣既能防蟲蛀還能便於書寫。這個過程有個類似於讓竹子出汗。所以,史書又被稱為汗青,南宋的愛國主義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所說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說的便是這個。

竹簡雖然好用,他是牛皮編,雖然比起以前的東西好用多了,但是多了以後也是不太方便。汗牛充棟、學富五車便是指的是竹簡書多到可以讓牛出汗、裝滿屋子,人讀的書多到五輛車都裝不下,其實呢,由於容量有限,五車竹簡書的信息量還不一定有一個kindle多。

歷史越來越輕盈,竹簡在遇到紙以後,終於退出了歷史。現在電子閱讀發展這麼快,不知道紙會不會像竹簡一樣退場。


青史留名的青並不是史書是青色的,而是記載史料的材料是竹片,而竹片是青色的。故能被史書記上,就說成是青史留名了。

東漢的蔡倫發明紙之前,及北宋畢升發明印刷術之前,史書都是寫在專門的竹簡上的。部分書信,詔書一般是寫在絲布、羊皮之上的。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傳統竹簡工藝流程:原作--人工加工竹片--書寫--雕刻--編織--檢驗--包裝。

衛鞅的祖上就是靠竹簡養家的,當時很出名的就是衛氏竹簡!


「青史留名」,青史的青字,指竹簡是青色的。

我們知道,紙張,做為書寫的載體,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在漢代才發明出來的。

那麼,紙張出現之前,書寫的載體用什麼呢?有絲綢,但成本太高,且不易保存;有木片,材質不一,且易變形;有皮革,易霉變,而且也不易保存。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實踐,竹片,不變形、耐腐蝕、堅固,可長久保存等諸多優點,於是選用竹片做為書寫的載體,但不是現在的書寫方法,而是用刀刻寫,類似今天印章的陰文。

竹片,學名竹簡,鑽上孔,用牛皮繩索串連起來,編成書冊。

因竹簡是青色的,多用來記載歷史,所以稱青史,人物傑出,載入史冊,譽為「青史留名」。

僅供參考。


紙發明之前,竹簡是重要的文字承載物,竹子特性決定其非常適合用來記錄,特別是記錄歷史。竹簡經過簡單加工處理,仍呈現竹青色。這就是就是青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