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歲3月,從出生到今年國慶前一直阿姨帶,孩子膽小、不怎麼說話,除了家庭稱呼,其他都不怎麼會講。

意識到問題之後,在孩子25個月辭退阿姨自己帶,現在孩子開始數數、辭彙量從8個左右增加到30個。

但是對於快2歲半的孩子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

去醫院檢查了舌系帶、排除了自閉症、身體發育都是正常的。

另外還有個問題,同齡的孩子已經明確有意識問答,我家的很多時候有點茫然,比起辭彙量少,我更擔心的是這個,不知道有沒有差不多情況的家長?不想百度,百度出來的不是廣告就是說娃有自閉症,只想聽過來人家長的真實意見。

另外,雖然不說話,但是孩子認字超過300個,記性很好,所以娃茫然的時候我就更加不明白是為什麼了。

——— 感謝所有回復的專家和家長們———

以下是我一個多月以來的成果 因為我一直在和一個兒科醫生互動 也有比較詳細的和醫生彙報情況 因此直接貼上聊天記錄可能可以更直觀的反映我家的現狀

總的來說,目前孩子是30個月左右,識字量在500個上下,可以讀出識字卡片上95%的漢字,可以準確的從1數到100,當時問題沒有告知大家我們從阿姨手裡接過來的時候還有很嚴重的感統失調,但是現在也好很多了。飯菜幾乎接近大人但是還是比較軟。不會添酸奶蓋,不會添盤子,不會吹泡泡,不會說超過三個字以上的句子。但是會使用吸管,會告訴家裡人要喫糖、餅乾、要看電視、要出去玩、要喝奶、喝水等需求。目前還沒有去託班。

——— 我是來彙報情況和進度的分割線——

孩子年後開始說話了!!!

有一天實在沒忍住 她哇哇大叫不肯喫飯。也不表達自己的意思 氣的我揍了她幾下 一邊打一邊問 「你說不說 不說話我就打你了「!她居然說了句「媽媽不打」 。然後就慢慢爆發會說話了 現在最長的句子可以說10幾個字 也就不過個把月的事 一週前開始送拖班 表現也出乎意料的好

感恩感恩


2歲多一點的話早期語言可以分成兩部分 認知和發音。既然孩子可以認識很多字,基本指令也能理解。那問題很可能就在發音上,簡單的說就是很多音他就是發不出來。

而孩子又不願意去說,那很可能就是發音這個動作使用的就很少,動作少或者不熟練的話,問題可能在更基礎的動作上就是---咀嚼。如果這個孩子之前長期喫流質食物的話,那就不需要咀嚼。這就會導致兩個問題,經常流口水和發音模糊或者困難。

1.所以要改變這個問題盡量從最基礎開始,該喫什麼喫什麼,稍微硬一點。需要啃咬舔撕等動作可以讓孩子熟悉口腔發音器官的使用也就是熟練度。

2.在這個基礎之後 差不多一個月吧。可以進行一些最基礎的仿說練習單音節。可以就弄個拼音本一起讀一讀,把不會發的音都掃一遍。一般來說問題就不大了。


收到邀請虎軀一震,以為自己暴露了

我家孩子目前3歲8個月,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呢?3歲半。

從孩子出生到她1歲,一切都非常正常,抬頭翻身爬行睡整覺行走,我家寶寶可以稱為一個教科書寶寶,嚴格按照發育量表成長。可是從她10個月左右疑似有媽媽的發音,她的語言發育就一直停滯不前。到後面,發展成拒絕聽我講故事,只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裏。

從1歲做兒保開始,兒保醫生就開始一再地強調孩子語言發育滯後,讓我找原因、多和孩子交流,但是由於我本人開始說話就比較晚(2歲多將近3歲的時候),語言發育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在,所以家裡人也都想再等等看,都沒有太當大事看待。

2歲做完兒保, 因為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和大人交流很少,直接影響其他發育指標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落後,醫院甚至打電話跟蹤我對孩子語言發育的處理進展,我才下定決心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我的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Round 1 和睦家某醫生:預約了和睦家原某三甲醫院兒科主任的某醫生,在電腦上做了兩個測試,醫生看了孩子的一些表現(不喜歡陌生的封閉的醫生辦公室、不喜歡和陌生的醫生接觸交流),一口咬定孩子是非典型性的自閉症。說實話,當時真是天塌下來的感覺。回家立時買了一大堆關於自閉症的書(後來被我都留在老房子裏了),想知道怎麼能幫到我的孩子。家裡人都對這個結果有些懷疑,勸我再進一步檢查。

Round 2 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和睦家的醫生推薦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徐秀醫生和深圳一位專家,我選擇了離家比較近的上海,熬到半夜想掛號,才知道,原來比雙十一搶購商品更誘人的是真正專家的一個號,可以掛的號轉瞬即逝。但是後來想,大專家掛不上,大醫院的其他專家想必也是不差的,於是掛了另外一位大夫,帶著孩子去了上海。

去上海之前我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大醫院普遍檢查很難排上,我在本地的三甲醫院,給孩子做了腦部CT、做了腦電圖,帶著這些檢查結果去了上海(事實證明非常有用,腦部CT在復旦兒童醫院預約到1周後,腦電圖在本地也要等到醫生有空、過程很煎熬,這裡就不贅述了)。

去了上海先掛了一個神經內科號,讓大夫看一下以上兩個結果,結果讓大夫直接鄙視了,檢查結果看不出任何問題,孩子哭著要求爸爸陪她進辦公室直接證明瞭孩子是有感情需要的,根本不是自閉症。至於孩子為什麼不說話,大夫也只能說,可能原因很多,但可以排除自閉症,只能等等再看。期間還陸陸續續看過幾個專家,也都是差不多的意見,這一等就等到孩子3歲。

Round 3 幼兒園本地醫院:孩子3歲了,我在孩子不到2歲的時候就在新房小區的幼兒園交了半年的學費,幼兒園催著入學,我心想,說不定孩子多了能夠讓她受到一些正面影響呢,於是,一個不會說話、不太能表達自己需求的孩子就進了幼兒園託班。

在這裡我要匿名感謝一下女兒班裡的四位老師:其實像我女兒這樣的「問題兒童」,一般門檻高(比如公立的)幼兒園大概是根本不會收的,但是進了這個班級,老師對女兒非常照顧。她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相處,老師就耐心引導;她不會表達自己需求,老師就跟她對峙,直到她服軟喊出了「奶奶」(一位生活老師的暱稱)。可以說,四位溫柔耐心的老師給了我的孩子第一縷希望。

在上幼兒園的同時,我去了本地的三甲醫院(XX人民醫院、XX第一醫院這種醫院),在那裡的康復科做了Gesell測試,雖然說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結果非常不好:感統失調、認知落後、語言發育遲緩,需要做三種訓練,但是至少看到了問題解決的可能性。於是孩子就開始了上午上幼兒園、下午訓練的生活。

訓練第一個月,結束了感統訓練,因為我家孩子根本就不是感統失調,只是比如雙腳離地蹦她以前不敢做所以不會罷了,訓練了一個月,所有項目全部掌握,畢業。

訓練第二三個月,認知訓練也沒什麼好教的了,老師只好跟她擺弄各種玩具。

訓練第四個月,語言訓練老師能教的也結束了,只好拿繪本過去老師給她念。

這個過程,聽起來好像簡單,但是對於作為家長的我而言,可以說是天天可以看見孩子的進步。孩子不願意聽父母家人的話,但是卻把老師的話奉為圭臬,和老師、醫生熟悉以後,學習和訓練的配合度很高,效果明顯。現在孩子已經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比如:我要蛋蛋,(喫冰激凌)肚肚痛,噓噓等等;在醫院可以和語言訓練老師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當然在家我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語言訓練醫生通過四個月的接觸,認為我家孩子智力上沒有任何問題,之所以不說話,一是性格原因,我家孩子是個「如果認為自己做不好就堅決不會嘗試」的孩子,說話這事對她有點難,所以她就不願意嘗試,到後面能開口了,熟能生巧了,也就水到渠成了;二是成長過程中,我母親照顧孩子過於精細,孩子到2歲的時候還在喫炒得嫩嫩的雞蛋、空心麵條,幾乎不喫肉,口腔發育不足,所以發音對她而言有些困難。所以現在,家裡人都沒事逗她說話,喫飯也逐步向成人飲食靠攏,努力幫她鍛煉口腔。

寫到這些,不會說話的警報已經解除了,如果題主問切實的建議,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雖然由於疾病導致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一定要去正規大醫院排除,不要靠網上一些量表、測試表自己去檢查。

2、多讓孩子和孩子(最好是略大一些的孩子)接觸玩耍:我母親不喜歡帶孩子出去,我家孩子基本不和同齡人玩,在幼兒園,其他大一些的孩子給她做了很好的榜樣示範。

3、必要時藉助第三方的力量:現在認知和語言訓練都沒什麼課程可教了,認知老師逼著她掰手指頭數數,語言老師給她講故事,這些在家我也能做,但是前者我家閨女不理我,後者我家閨女表示很困不想聽(我覺得自己還挺聲情並茂的)。和親人在一起VS和不那麼親近的人在一起,差別還是很大的,想想我們小的時候老師說句什麼話我們都堅信不疑,適當地利用這股神祕力量也是可以的。(後面我準備請一位老師專門來糾正她的發音)

4、喫飯不要太精細:孩子的同學很多都可以和家長一起喫飯了,我家孩子還處於接近成人飲食的邊緣,想到精細的飲食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心有餘悸。

5、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請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和需要,孩子和孩子差別很大,可以對比,但不要強行追求一致。曾幾何我也幻想自己生出一個超級學霸,但經過這幾年的經歷,在被老師委婉拒絕孩子參與某些高配合度的活動後,我深刻覺得,孩子健康開心比什麼都重要,至於更好物質的追求、更高層次精神的嚮往,還是等孩子更大一點時,緩緩教給她吧。


為人父母,當聽到孩子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時,心裡一定是難以言表的喜悅和激動。

但是,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我們對他的期望也就不僅僅是一聲簡單的「爸爸,媽媽」了。當看到周圍的媽媽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早而洋洋自得,自家的寶寶卻「金口難開」時,當媽的心裡肯定焦慮萬分。

寶寶從什麼時候開始會說話?

0-3個月:會發出簡單的嘰嘰咕咕聲;

4個月以後:發出更多的聲音,開始咿咿呀呀學說話,而且還會拖長尾音;

12個月:能清楚地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能聽懂簡單的話,比如「坐好」「再見」;

14個月:說話的語調有變化,會說更多的詞,會模仿最後一個音,會用手勢來補充自己;

18-20個月:會說一些別人聽不太懂的字詞和短句子;

22-24個月:會說簡單的句子,比如「我想和小狗玩」「媽媽買棒棒糖」,別人能聽懂他的話;

2歲以後:咬字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已經基本可以對話。

有的家長認為「貴人語遲」,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這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由於個體的差異,有的孩子說話會推遲3-6個月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寶寶超過兩歲仍完全不會說話,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就應該帶寶寶去正規的兒童醫院檢查一下。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1、發音器官問題

先天性脣裂齶裂或舌系帶問題都會導致孩子開口說話困難,或不能說話。

2、聽力障礙

有句話叫「十聾九啞」如果孩子聽不到聲音,那自然也就能難說話了。

不過現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會進行檢查,如果有聽力障礙或者先天性的脣齶裂,在出生時就發現了,不會等到該說話的時候才發現。

3、智力發育落後

這種情況的孩子,一般不僅僅說話落後,語言理解能力和智力發育都會落後,常常伴隨眼睛不追物等。

4、自閉症

這種孩子不喜歡和人交往,在別人跟他說話的時候,也沒有目光交流,對其他刺激也沒有什麼反應,對外界比較冷漠。

5、語言環境問題

還有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是,沒有給孩子創造很好的學說話的環境:沒有人和孩子交流,沒有人跟他講話,那自然孩子就不會說話了;或者是家裡語言環境複雜,如雙語家庭,或者多語言環境的家庭,孩子聽到2種或2種以上的語言或方言。

家長日常怎麼訓練孩子說話?

1、和孩子說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重點突出,不要複雜,每一個字都要說清楚。

2、表情、動作誇張有趣,與孩子互動,盡量以遊戲的方式進行。

3、家長多做示範,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說話多模仿,比如,讓孩子坐在腿上,媽媽指著蘋果發音,讓孩子摸媽媽的嘴脣和鼻子說「蘋果」。孩子說對了,就給些小獎勵。

4、不要對孩子做消極暗示,尤其當著陌生人不要說我的寶寶不愛說話等,那樣寶寶更加不會開口。應該多鼓勵孩子,不要取笑孩子說錯了或說的不好。

5.隨時隨地抓住一切機會訓練孩子,如當孩子注視一個物品或在遊戲中、在公園裡……都是訓練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告訴寶寶「爺爺在過馬路、奶奶在澆花、這輛汽車開得好快」等。

6、每天和孩子一起讀書看繪本。家長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一邊和他一起看圖畫書一邊念給他聽,以此來練習寶寶傾聽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時間不用太長,每天十幾分鐘即可,但是一定要堅持。

7、讓寶寶多接觸小夥伴,培養與小夥伴說話的願望。

8、在寶寶說話時,家長不要打岔,讓他自己把話說完。如果有一個總替寶寶說話的快嘴媽媽,寶寶就可能永遠都不善於表達了。

1-3歲是孩子語言發育最迅速的黃金時期,如果語言發育遲緩,那麼以後恢復到正常人語言功能的概率和水平,都非常低。而且,37%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還會伴隨自閉症或智力低下。

國外有研究表明:在3歲以後檢查出有語言發育遲緩但認知能力正常的兒童,到7歲左右時,不僅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而且智力水平也低於正常兒童!

記得點贊哦,因為....

小童這裡特別送給大家一個小福利

語言訓練課,原價值120元的訓練課,通過下方鏈接申請,免費訓練。

不僅可以瞭解和評估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可以學習一些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居家訓練方法。

語言訓練課?

www.chengzijianzhan.com

我是醫教寶兒童健康管理專家,每天分享超贊的育兒健康知識

更多育兒方法及視頻教學可點擊我的主頁!


也許我的路子比較野,和各位專家不一樣吧,算是一劑「偏方」。

首先,你這邊已經帶孩子去檢查過身體了,排除了器官病,孤獨症,舌系帶。那可以99%推論,孩子不講話是心理「問題」。

在此我不認為孩子「有病」,所以「心理問題」不是心理疾病,可以理解為「心理障礙」。

其次,既然是心理障礙,就要按照心理障礙的解決辦法。

①,不要再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不要強迫鍛煉說話,不要把說話當任務。家長要多陪伴,不要抱著「我陪孩子就是為了鍛煉他說話的目的」。多陪孩子,哪怕就在孩子旁邊坐著給他遞個玩具或者一起扔個球,家長再著急也不要表現出心急(加重心理負擔),家長講話不要太多太聒噪,正常一點。你孩子是不想講不是聾,不要話太多!!!

②,看動畫片。沒錯,這時候需要看動畫片。小豬佩奇之類天線寶寶等的低幼動畫。這時候就別想著什麼動畫片的危害了好吧,當一副藥用可以吧,咱們以前學英語也是天天磨耳朵不是嗎?

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看動畫片會讓孩子放鬆下來,動畫片裏語言場景比家裡多很多很多。

看動畫片的時候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哈哈哈」笑出聲來,或者在家蹦蹦跳跳。這條很關鍵好麼,「鼓勵情緒流動,緩解發聲的緊張感」

孩子能笑出來蹦起來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重複劇情臺詞。

「喬治喜歡恐龍」「天線寶寶抱抱」之類的臺詞,趁孩子看的開心鼓勵孩子一起跟著動畫片說出來,哪怕就發個聲。

敢在動畫片裏發聲了,再慢慢把語言切入到生活中,比如一起模仿動畫片裏跳泥坑之類的遊戲,孩子喊「跳」你就跳之類的自己想自己發明,讓孩子把「用語言」和「指揮你」聯繫起來。讓孩子在「表達」中得到反饋感和成就感。

相信孩子在快樂中進步會很大。

③,反省養育孩子的過程,一定是養育過程中哪一環出了問題,家長一定要反省自己養育的問題,別一有問題先想著孩子是不是有毛病。謙卑一點大膽一點,改正自己的養育問題,讓孩子少遭罪。

纔看到最後你居然打孩子逼孩子說話,還覺得打出了效果,我都無語了,頓時覺得寫這麼多很沒有必要,各自安好吧。

以上


感謝邀請

每個孩子發育節奏不同,所以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這不用太多贅述了。

但是晚到多晚算正常呢?這邊有個時間節點,僅供參考:

一、3歲前——語言準備期

孩子在3歲前不怎麼說話都不算晚。因為孩子的前三年(女孩可能早一點,男孩晚一點)都在為自己說話做準備。

有人可能會想怎麼需要那麼長時間才說話呢?大家試想,我們學門外語要想說好要多久啊,更何況是一個還在發育中的孩子呢,所以三年已經很快啦!

發展心理學表明,孩子在語言準備期中會像海綿一樣一直在聽取和收集周圍的語言,嘗試通過語境、肢體語言和對方的表情神態來判斷語言的意義,逐漸學會聽懂語言。但是要說的話,還得要一段時間,首先需要發聲器官發育足夠靈活,還要等待積累到一定的辭彙量。

當孩子覺得嘴巴可以說話了,辭彙量也夠了的時候,你會發現,忽然一夜之間,自己的孩子就會說話了。

二、不說話,父母能做什麼?

1??檢查身體

一定要去正規的婦幼保健院!絕對不要去私立醫院或者什麼康複診所。要先找權威的機構檢測出來孩子身體發展沒有什麼問題,腦袋沒事、嘴巴沒事,首先要圖個安心才對。爸媽放輕鬆了,孩子才會放輕鬆。

2??豐富的生活場景

大家有沒有發現爺爺奶奶帶出來的孩子更多的是說話會晚一些?並不是說祖輩家長不會教育,而是他們身體活動多有不方便,無法經常帶孩子去不同的生活場景接觸新的語言和環境,另外老人的語言相對來說沒有那麼與時俱進,思維相對來說更有可能傾向於傳統固化,所以孩子往往受到的新環境的刺激較少,導致孩子語言發育會較晚或者相對滯後。

同理,我們需要不斷的給孩子新鮮的刺激,不能幼兒園到家裡兩點一線的生活。接觸更多更豐富的語言,甚至只是接觸更多的人和新鮮環境都能更好的刺激孩子的大腦。

3??不斷的說話、重複的說話

孩子的學習永遠來自於模仿,所以爸爸媽媽不斷的對孩子說話,讀繪本,聊天也會讓孩子更快的積累足夠的言語辭彙。另外,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記住,要多去重複,變著方式的去重複。

比如我們抱孩子下樓散步遇到一課樹,我們可以至少說三遍:「寶寶你在看什麼?」「你是不是在看一棵樹啊?」「這是一顆好高的樹啊!」這樣,「樹」這個概念會逐漸深入孩子的大腦,每天散步的時候都這樣來一次,孩子兩三天就記住這個概念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和頻率,不要太過擔心,而是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循序漸進的科學的給與孩子更多的輔助,然後,靜待花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