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療法的理論可以說已經自成體系,內容豐富,傳統的森田療法的精髓就反映在「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上。但是,傳統的森田療法是針對神經質症的,其適應症是神經質症而非抑鬱症。雖然如此,並不是說森田療法對抑鬱症就毫無作用,但把森田療法應用在抑鬱症時,就需要相應的進行調整和充實。我就在學習、踐行森田療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經歷和體驗,提出對傳統的森田療法理論的精髓進行修正和充實,提出了針對抑鬱症治療的精髓:「順其自然,為所欲為,為所能為,為所當為」。三種「為」要有機結合好,其順序大家也要注意,在「為所欲為」(有一點想幹點什麼的慾望)的基礎上,根據我們當時的狀況和能力水平來「為所能為」,而且我們的「欲為」最好是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的「為所當為」所要求的相應或者一致,即我們當時的「欲為」(做的慾望)與「當為」(應該做的事情)最好一致。但就算不一致問題也不大,只要我們的活動能夠滿足我們的慾望,能夠給我們帶來愉悅感和輕鬆感是最重要的,因為愉悅感和輕鬆感對抑鬱症的康復至關重要,是否出現這些感受可以說是抑鬱症是否有所好轉的具體表現和指徵。

在如何去「為」方面,如果能夠做到將順從自己「純真的心」即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慾望而出現的「欲為」和現實生活對「我」行動要求的「當為」結合好,把兩者巧妙地平衡好,就可以做到「中庸」,把握好「為」的尺度。我想,這就是「為」的最高境界吧。

此外,我也針對應用森田療法治療神經質症和抑鬱症的不同之處闡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1、關於應用森田療法治療抑鬱症與治療神經症之間的不同之處

就森田療法的傳統操作方法來說,森田療法的適應症是神經質症,但經過改良後的新森田療法(也許再稱之為森田療法不合適,但我目前沒有想到合適的稱謂,故只能沿用目前主流的名稱。畢竟應用森田療法治療抑鬱症與治療神經症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操作方法和理念,但許多森田療法的理論對抑鬱症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抑鬱症的中後期的康復治療與藥物治療一起使用會有較好的效果。具體請參見施旺紅教授參與合著的《抑鬱症的森田療法》。

可以說,在應用森田療法治療神經症和抑鬱症方面,其具體操作的指導思想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普遍都沒有什麼精力;而患有神經症的病友的精力就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我認為,這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之處),只不過是其精力和精神能量使用的方向錯誤了,把本來應該用來進行外向的、建設性活動(工作、生活及學習)方面的精力和精神能量(即將其精力和精神能量用在滿足「生的慾望」方面),由於受到癥狀的束縛,在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下,變成向內的、用在只關心自己心身狀況和消除癥狀的方面來(即將其精力和精神能量用在關注、逃避或者對抗「死的恐怖」方面)。

因此,對於神經症病友來說,主要是怎樣改變自己努力的方向(具體就是應用森田療法的傳統操作方法,對於癥狀順其自然,原樣接納,以消除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而在行動方面就需要根據患者自己原本的生的慾望來進行建設性的生活,進行為所當為),簡稱「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而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就需要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進行充分的休養和休息,節約使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和精神能量來滿足自己僅有的一點生的慾望(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其生的慾望是較弱的,經常會沒有活動的動力和慾望),保證自己能夠最低限度的正常生活,同時需要保持自己從抑鬱症中康復過來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身處抑鬱時的養生要點就是要「學會偷懶」,盡量不要讓我們處於「燃盡」的狀態,否則,不僅是對我們的康復不利,反而會帶來很壞的負面影響,容易導致癥狀的反覆(話又說回來,在抑鬱症的康復過程中,癥狀會經常出現反覆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儘可能減少這種反覆的出現)。

據專家稱,抑鬱症與神經症是可以共患的,即這兩種癥狀(或者稱之為病)可以在同一名患者身上出現。神經質症的一個特點防禦的單一性(即僅對某一特定的對象感到焦慮甚至恐懼,對其它方面的問題不是很在意)。神經質症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其癥狀的主觀虛構性,即在旁人看來,其癥狀(情緒)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是正常人都會偶爾出現的情況,但神經症患者就認為其癥狀很嚴重,如果有這些癥狀存在,就會嚴重影響其生活甚至工作,因此必須除之而後快。簡單的說,就是指患者主觀上感受到的癥狀比客觀實際上的情況嚴重得多,其這種主觀感受是沒有客觀依據的。從這一點來說,神經症與抑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具體表現在神經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假性的癥狀,而抑鬱症卻是確確實實的一種損害。具體就體現在患者的精力是否受損,通過患者的言談、行動、意欲、動力、和表情等方面可以作出鑒別。因此,對患者就需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應對)措施,對於神經症患者來說,需要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去為所當為;而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就需要很好的包容、休養,然後在精力和狀態允許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去為所當為,不要被「應該主義」所束縛。

我覺得: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覺知自己的狀態,並根據各時期不同的狀態採取相應的「為所當為」措施,對抑鬱症的康復大有好處!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更好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為所能為,為所欲為」,在注意休養和調節的基礎上,積極的去行動,確保我們在行動的同時不要使我們自己處於「燃盡」的狀態,保持我們康復所需要的精力與能量。兼顧行動與休養,這是抑鬱症病友在養生時需要注意的要點。

當然,堅持積極的治療(包括藥物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治療)對幫助我們從抑鬱症中康復過來至關重要。抑鬱症就是一種病,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病,是一種在生理(軀體)上和心理(精神、情緒)上都受到相應影響的病,而並非是簡單的「心理問題」。我們必須有已經病了的意識,既然是病了,就相應積極的治療、休養和調節。而其它的神經症(如強迫症、恐怖症、失眠症和焦慮症等)更多的是由於錯誤的認知導致心理和精神上的衝突,形成了一種惡習後而體現出來的一些癥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神經症作為一種惡習而並非是一種疾病來看待更加有利於其矯治。對神經症的矯治重點在於再教育,通過改善當事人的認知,改變努力的方向,用實際的行動去從事建設性的工作和生活等創造性的活動,就可使處於迷惘之中的當事人擺脫惡性循環,重新回到正常的良性循環上來。這樣,就可以達到了治癒的目的。

我想,這也是藥物治療在應用於治療抑鬱症與神經症時,其療效明顯不同的原因。在治療方面,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療較為有效;而心理治療在神經症的治療中比藥物要好。因此,對於抑鬱症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而在康復的中後期再介入合適的心理治療;但對於神經症來說,就要以心理治療為主,而以藥物治療為輔。

具體來說,抑鬱症確實是一種病,是大腦的間腦機能發生障礙引起的,與神經遞質--五羥色胺的異常有關的一種確確實實的病,因此,藥物治療對抑鬱症較為有效。在抑鬱症康復的中後期介入進行心理治療效果會更好。而神經症只是一種神經官能症,是神經質傾向較強的人(或者說有疑病性素質的人)在一種疑病性體驗(這種體驗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是一種正常的體驗,只不過是神經質傾向較強的人,其體驗更為強烈、更容易被束縛而已,神經質傾向較強的人認為這種體驗是一種病,必須治好才能過正常的生活)下而引發精神交互作用導致的一種癥狀,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生理器質性病變,因此心理治療比藥物治療對神經症更為有效。

總之,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抗抑鬱藥物更有效,特別是對於中度以上的病友來說,更是如此。而對於神經症病友來說,心理(精神)治療會優於藥物治療。

2、抑鬱症病友與神經症病友在應用森田理論進行自我指導調節時不同點

如果身處鬱抑的癥狀較重期間,厭倦感是很重的,那時什麼都不願意去幹,什麼也不想幹,感覺就算是一些非常簡單的事情也如登天般難。此時,如果可能(自己有一點意欲,感覺也不是特別勞累時)就去散散步,讓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充分休養,而不強求、苛求自己必須去完成什麼事情(當然,工作上要求必須完成的事情除外)。如果癥狀進一步加重時,連平時喜歡去打羽毛球和散步這麼簡單的事情都無法去,更別說其它需要我更大的意志力才能促行的事情了。此時,如果有那麼一點意欲和動力去活動,對於抑鬱症的康復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那也只能順其自然,堅持治療,但就整天呆在家裡,忍受痛苦,慢慢等待意欲和動力的恢復。

我感覺,這也是身處鬱抑期間的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因此,在森田理論的這種描述的基礎上,為了讓病友們更好的理解、體驗這種心態和行動方式,就增加了「為所欲為、為所能為」,完整的描述就是我在 陽光工程心理互助論壇帖子中的「順其自然,為所欲為、為所能為、為所當為」了。我認為,這對抑鬱症病友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暫時的與抑鬱症共存,面對和接納現實)和根據自己不同時期的狀態來調節好休養、休息與活動(工作)的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一來,更適用於抑鬱症病友的自我調節。

但是對於神經症病友來說,就需要嚴格踐行「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只有這樣,纔能有效消除思想矛盾,消除、打破其精神交互作用,而不能受到情緒的束縛去「為所欲為」。我想,這是抑鬱症與神經症在自我調節方面需要注意的不同點吧。

3、關於踐行森田理論

森田理論指出,我們不要以情緒為中心、為本位,而是要以行動為本位、以目的為本位,以事實為真。

森田理論中,「不要以情緒為中心、為本位,而是要以行動為本位、以目的為本位」是針對神經症病友來說所提出的要求。照我的理解,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是要進行相應的變通的,不能一味蠻幹,而是要根據自己的狀況(包括身體和情緒、心理的)來注意平衡好活動(行動)與休息的尺度,盡量避免自己處於「燃盡」狀態,要留出一些讓我們從抑鬱症中康復過來的精力與能量。是否讓自己處於燃盡狀態,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疲勞感和厭倦感程度的輕重作為判斷標準。如果感覺自己的疲勞感和厭倦感較輕,就可根據目的本位去力所能及的去為所當為;如果感覺自己的疲勞感和厭倦感很重,就順應我們自己的狀態要求,心安理得的好好休息,讓我們的精力和能量(含精神能量)得到恢復(在堅持藥物治療的情況下,這一點是可以實現的),我們的狀態也就自然的好轉。

總之,對於神經質症病友來說,需要遵循的原則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於抑鬱症病友來說,上述原則就需要補充、調整,照我目前的理解,可以表述為「順其自然,為所能為,為所當為,為所欲為」。我想,這可以說是對神經質症與抑鬱症病友的不同要求。

正處於反覆期的病友,此時的所思所想可以說是「處於迷惘中的是與非,是非合一皆為非」,所思所想是沒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請不要再糾纏於情緒與空想,老老實實忍受反覆期的痛苦,堅持治療和調節,靜待反覆期的自然過去。在康復的過程中,出現反覆是正常的現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