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天  

「曾經有那麼一羣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

 

在看片前,其實沒什麼想法,

因為朋友的邀約、給票又得知是紀錄片的情況下,

我上了該片的粉絲頁,看了5分多鐘的前導片花,

甚至瀏覽了底下的留言,發現有人看片花就哭了。

 

對我這個反戰者又怕血腥的人而言,

高中軍訓看的戰爭片常讓我頭昏眼花噁心想吐,

例如:搶救雷恩大兵、勇士們、英雄本色...等,

算是課堂上被強迫必須要看的電影,

也加深了我對戰爭的厭惡,還有多一些的憐憫。

 

透過片花,我發現這部片流露出來的「氣質」不同,

但在觀影前我不習慣就去看比較有深度的影評,

把自己放在單純的位置,好好的欣賞這部風評不錯的紀錄片。

 

其實,我這麼愛胡思亂想的人,光聽一首情歌就會有很多的感觸,

但因為懶,常常貼貼歌詞、打幾句話就發表PO文,

看電影也是,即使觀後有了千頭萬緒,也很少把感受訴諸於文字,

多虧了這次的「觀後座談」,張導演親自的說明與解惑,

其實幫忙了我整理了一些感受,將其具體化。

 

那,就開始吧!

******************************************************************************

 

「曾經有那麼一羣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

這句影片開頭就出現的文段,註解了這部紀錄片,將有別於其他戰爭、史料電影,

以「文學」的描述,帶領觀者前往一趟穿越時空的旅行,

不僅僅是看見八年抗戰下的史實,同時也感受著時代下人物的呼吸與心跳。

 

導演非常有心的透過蒐集而來的老照片、飛行員自述的文字,甚至是情書,

將故事「立體」的呈現,除了嗅覺上聞不到煙硝味,也嘗不到對岸各地的傳統食材外,

基本上在視覺、聽覺、與直接碰觸到內心的觸覺,我覺得非常有感。

 

七十年前,1937~1945年間的八年對日抗戰,是不容抹滅真實存在的歷史,

導演不用慣例的戰史角度去描述當時空軍的往事,

反而以人性的角度去墊高每個主角的立場與真實經歷,不用國家的戰功、榮譽為引導,

更能讓觀者進入影片中的情境、感同身受,再觀其戰爭的全貌。

 

本片並沒有太過於著墨為何日本要侵略中國的原因或戰爭的性質,

卻提及當時日本侵略性帝國主義在國際上的情勢,帶出了各國的關係與影響,

並加入有別於國民政府史觀的「抗戰初期蘇聯的軍事援助」、「國軍轟炸當時日本殖民的臺北與新竹空軍基地」,

試圖去讓觀者有新的瞭解和思考,全面性地去看見整個歷史事件的影響跟真實。關於這點,我非常的認同與表達讚許。

 

導演在座談中提到,所謂當時這羣年輕空軍的「信仰」,

不同於日本空軍當時將神道教的祈福品帶在身上那種,

而是飛行員的特殊境遇,就像是被迫修行的人,

沖天後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凝視當下」、「活在當下」

無法顧及過去,也無法展望未來,這種近似「禪宗」的修行,

或許,是我們一般人無法做到也無法體悟的,

也是現在未滿30歲年輕生命根本無法理解的境涯。

(片中主角除了高志航,應該沒有幾個超過30歲,而我卻已經31了。)

 

這部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透過「聲音」導讀,

無論是旁白跟書信,「為你朗讀」的力量的確撼動人心。

而所謂空軍地下軍歌的「西子姑娘」,也在重新版本的詮釋下,

想必撼動了很多空軍的男兒們。

 

今年適逢抗戰結束70週年,

導演在兩到三年前就已經開始構思這部紀錄片,

並希望在這個世代以「人」為出發點,

試圖有別於其他二次大戰的紀錄片,能在如此難得的「臺灣」,

產出其他國家或族羣無法去探討的部分,

所以,我們要感謝臺灣很多的先輩,讓我們有現在民主多元的社會環境,

也感謝空軍史上有這麼多的史料可以讓後人去統整、組織利用,完成這部很不容易的紀錄片,

畢竟,「跟時間賽跑」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一個抗戰十週年,好多的活歷史,就只能隨這些長輩們飛逝。

 

期待日後天空的情書出版以及這部紀錄片可以跨出影展成為院線片,

甚至在大中華地區發酵,激勵更多愛這片土地的人們。

 

看完這部片後真的很沉重,

但我也因此更確立自己身為和平主義者,反戰、讓悲慘二字從世界消失的決心!

我,推薦這部片給大家【沖天 The Rocking Sky】。

 

 *特別感謝,高銘崧(社區紀錄片夥伴),讓我有這個機會一睹此片,甚至參與了映後座談。

 

沖天。臉書粉絲專頁 https://m.facebook.com/therockingsk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