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慈禧的一生,其在晚清政壇攬權達半個世紀,這其中自然有慈禧對權利的無限慾望,也由於身處亂世,外部列強環伺,內部起義不斷,朝內君主年幼、悍臣滿朝,慈禧不得不大權在握。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多少偉略英主,但凡能在朝中攬權,無不有過人之處,無外乎以下幾點,慈禧也不例外。

1.找對合伙人。慈禧給自己找的合伙人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才能卓越,抱負雄偉,但是在咸豐朝卻始終遭到皇帝的猜忌,不委以重任。咸豐帝的駕崩,剛好給了他與慈禧一個機會,兩人一拍即合,迅速發動辛酉政變,將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整倒,從此開始攬權之路;

2.組建一個對幾忠心的大臣團隊。在慈禧掌權的半個世紀里,清王朝始終變革圖強,洋務運動貫穿其中,在這場運動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曾國藩平太平天國,左宗棠平新疆,創造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李鴻章、張之洞創辦實業,開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這幾個人無疑都是治世之能臣,慈禧能發覺他們,加以任用,是維護其統治的基礎;

3.聰慧且具有過人膽識。從聯絡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果斷處決顧命大臣就可以看出來。當自己羽翼漸豐,先是褫奪恭親王議政王的封號,而後借中法戰爭戰敗為由,發動「甲申異樞」,將恭親王及其代表的清流黨全部清除出權利中心,這也是其掌權發動的第二次宮廷政變,第三次發動政變就是我們熟知的「戊戌變法」,她在感覺到自己的權利以及生命受到威脅時,毫不猶豫軟禁皇帝光緒,誅殺維新派。其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4有很強的識人之明術,。從掌權開始便重用漢臣,曾國藩、左宗棠均在其支持下建立不世功勛,李鴻章、張之洞在她的支持下創辦實業,開展洋務運動,舉起「自強」、「求富」的救亡圖存大旗。這一班大臣對慈禧都是忠心的,拿曾國藩來說,其在咸豐朝不得皇帝信任,在地方上受到督撫以及滿蒙大臣掣肘,對太平天國的軍事上反反覆復,歷盡坎坷。慈禧掌權後委以全權處理江南四省軍事,給予其清朝歷史上漢臣從未有過的權利,這才使得太平天國以及後面的捻軍起義能迅速平定。

慈禧作為中國近代史一個重要人物,影響中國近半個世紀,慈禧的馭人之術,對權利的絕對掌控,最終也將這個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送到了終點,一併化為歷史的塵埃!


縱觀慈禧一生保護自己的三大殺手鐧,無出其右,都有著下面三種。

懂得低調

這似乎和她天生的政治敏感有關,當咸豐皇帝出走熱河逃難,幾經奕訢勸說仍然不捨得離開熱河,害怕那些西洋人再次攻打進來,一直不想移駕金鑾,因此他回北京城的時間一改再改,再加上以肅順為首的「熱河派」現在緊緊地圍繞在咸豐皇帝的身邊,他們自然而然不想讓皇帝早些回去,這個時候正是和咸豐皇帝發展君臣關係的好機會。

看著咸豐皇帝不願意回去,肅順等大臣反而故意大修熱河行宮,進獻美女,讓一向垂愛美色的咸豐皇帝沉迷女色,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咸豐皇帝本來身體就不怎麼好,整日這樣沉迷靡靡之音,身體算是徹底垮了,和肅順等大臣交代了大事後,兩眼一翻,去享福去了!

聽到咸豐皇帝駕崩,慈禧的心裡有種不祥的預感,而且宮中風言風語的流傳著「鉤弋夫人」的故事,心裏面不僅暗暗害怕,如果不主動出擊,自己將會限於極度危險的困境,所以她悄悄聯絡了奕訢和慈安,三個人組成新的團體「京城派」。

於是「熱河派」和「京城派」的明爭暗鬥即將開始。

就在咸豐皇帝欽定的輔政八大臣準備進京的路上,肅順他們還在宮門外,慈禧就和「京城派」發動了政變,隨便給他們按了幾個罪名,打發了,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這場奪權行動就這樣被慈禧穩操勝券的拿下了。

這場政變可說是夠迅速,快到肅順等八大臣都沒有察覺,慈禧的低調和隱忍不發也讓自己贏得了操縱朝廷的權力,自此以後,慈禧開始了遙控晚清長達半個世界的生活。

2懂得「拉團伙」

至於這件事成功的主要因素,慈禧拉對了一個人,那就是奕訢,作為咸豐時期重要的打壓對象,慈禧知道奕訢這個時候是自己最好的盟友,而奕訢在京城的人脈之大也是慈禧最為看重的,可以說只有將恭親王奕訢拉攏過來,她才有了真正和肅順為首的「熱河派」相抗衡的實力,也正是有了奕訢的加入,她所謂的「京城派」才是一個真正有凝聚力的團體。

即使是在後期將政權交出去的慈禧,在晚清時期,還是有一大批人願意跟著她干,她想讓光緒上台就上台,想讓他滾蛋就滾蛋,這和她引領的朝廷凝聚力是不可分的,倘若沒有那麼多人支持她,她如何撐起這個朝廷,又如何遙領這晚清的千里江山?

3駕馭群臣的能力

慈禧真正攝政以後,滿清的那些大臣幾乎都是圍著她轉,慈禧駕馭群臣的能力自然不在話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等他們這些晚清中興之臣,哪一個不是圍繞在慈禧的周圍,有獎有罰,恩威並施是


慈禧太后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如果說她是靠著皇太后的身份而得以維持這麼久的統治,這恐怕是說不過去的。不管後世對慈禧有什麼負面評價,但僅以權術而言,慈禧的手段遠勝她的丈夫咸豐,就是放在清代十二帝中,她的排名也能進入第一梯隊。

慈禧剛掌權時正值清王朝權力、威望下降的時代,一場持續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顛覆了原有的權力分配。原本屬於中央的人事、軍事、財政、司法等權力逐漸被地方督撫侵蝕,面對這樣的困境,慈禧為維護統治,顯示出了她高超的駕馭手段。

那麼,對於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首的地方勢力派,慈禧又是如何加以預防和控制的呢?下面分兩個部分說明。

一,分化、瓦解地方實力派集團

中央的權力被地方侵蝕,這是無法改變的局面,但慈禧不願意讓自己處於如此的弱勢地位,她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千方百計地抑制地方督撫。慈禧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懂得「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道理,她利用和製造各種矛盾,運用駕馭之術,使地方督撫,特別是湘淮兩大集團,相互制約,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首先便是用沈葆楨壓制曾國藩沈葆楨是曾國藩的幕僚,曾利用它徵收厘金、辦理營務,後來舉薦他擔任江西巡撫。同治三年三月,曾國藩糧餉匱乏,生怕圍攻天京功虧一簣。這個時候,沈葆楨卻釜底抽薪,將本該運往安慶的糧餉全部截留,留作江西的軍餉。曾國藩為此很是光火,上疏力爭。慈禧看出門道,有意偏袒沈葆楨,不僅將江西厘金全部劃歸沈葆楨所有,還指示戶部刁難曾國藩。

這件事也導致了曾國藩和沈葆楨兩人反目,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內鬥,也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曾國藩的湘軍勢力,慈禧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其次是利用左宗棠壓制曾國藩

左宗棠性格倔強,素有「倔驢子」的稱呼,而且自恃才高,長期以來,左對曾一直不大服氣,時不時就會發起挑戰。慈禧正好利用這個契機,一方面對曾氏兄弟予以防範,另一方面又對左宗棠予以重用。從而達到分而治之的效果。慈禧這一招,不可謂不狠毒。

最後是利用李鴻章來牽制曾國藩

李鴻章和他淮軍根子上都出自湘軍,但李鴻章在上海站穩腳跟後,就地出價也時不時對曾國藩有陽奉陰違的舉動,這一點慈禧心知肚明。正是根據這種情況,慈禧定下抑湘揚淮的策略,利用李鴻章打擊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將領。

從同治八年代同治十三年期間,各省的總督任命就能看出端倪。這六年當中,兩江、陝甘和雲貴三總督,分別為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劉岳昭出任,而直隸總督除了曾國藩有一年多擔任外,和湖廣一起則歸李瀚章、李鴻章兄弟兩人。

慈禧的這個安排是有深意的,她讓李氏兄弟共擔重任,不僅是以殊榮拉攏他們,而且還有平衡湘淮兩個集團的意思。此後,李鴻章又於同治十三年升任文華殿大學士,而當時的曾國藩還是等級稍次的武英殿大學士。

不僅如此,慈禧還讓李鴻章以直隸總督的身份兼任北洋大臣,讓他參與中樞政務。當時的情況,淮軍還無法與湘軍匹敵,慈禧有意拔高李鴻章的身份,也是為了讓他處於更加優勢的地位來達到牽制曾國藩的目的。

慈禧的這些手段運用的了淋漓盡致,不露痕迹,至少從表面上看沒有得罪曾國藩。以漢制漢、以淮制湘,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地方督撫被她玩弄於股掌,這等權術非常人所能及。

儘管如此,慈禧還是不太放心,所以又有了第二個辦法。

二,大力扶植請流派,從輿論上壓制地方實力派

所謂的清流就是指都察院六科十三道御史、詹事府所屬的詞臣,這些人手上沒有太多實權,但他們卻可以上書言事,而且可以風聞言事,這股輿論力量,就是「清議」。不管是什麼官員,只要受到他們的譴責,便會陷入被動。對於這麼一個厲害的手段,慈禧自然不會棄之不用。

曾國藩、李鴻章就屢次受到這些清流們的攻擊,儘管慈禧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處罰他們,但這無疑給地方督撫們帶上一個緊箍咒,只要慈禧一念經,便會招致不測。

在慈禧對權力的再次整合下,中央的權威有所上升,儘管還有尾大不掉的跡象,但地方督撫的任免大權仍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地方督撫也不敢公然對抗朝廷。這就是終慈禧一世,能安享最高的權力的不二法寶。


慈禧太后作為封建時代的封建女性,她的專制和強權讓人望塵莫及,而在大清朝的歷史中能夠找到一個如它一樣獨掌朝廷大權的人,簡直屈指可數,有人會說,孝庄皇后不就是嗎?可是孝庄皇后是為了給子孫謀福利,重要的是在大清繼承人的培養上,可是慈禧太后不一樣,她這一生對於權力的慾望可以說是非常大。慈禧太后的三大殺手鐧:第一不聲張,第二拉團伙,第三最可怕


慈禧的政治能力、政治魄力、以及她的政治手段在當時那個時代可以說鮮有對手。最著名的要數她的「垂簾聽政」。可以說,這四個字高度濃縮了她的政治生涯,她一生中一共有三次「垂簾聽政」,牢牢把持了清末朝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