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有難度,一個是不想。

說收復其實很勉強,因為清朝本來就沒佔領過西伯利亞,雖然西伯利亞有些游牧部族給清朝進過貢,但準噶爾汗國也給清朝進過貢,還不是打了幾十年才拿下。

清朝跟俄羅斯對領土都是有極大慾望的,清朝從後金到入主中原再到拿下新疆,領土擴大何止數倍,但北上西伯利亞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氣候。

沙俄大部分地區跟西伯利亞是處於同一緯度的,自西向東發展氣候是漸變,西伯利亞的植被和氣候跟沙俄境內是相似的,最多是同緯度下冷了點而已。而從清朝自南向北發展,氣候是突變,直接從溫帶入寒帶,而且這個寒帶對清朝吸引力有限。

時至今日,西伯利亞仍然不是俄羅斯的人口聚集區,地廣人稀是這裡的標配,當然此地蘊含的豐富資源是俄羅斯的命門,只不過這些資源,在清朝時期沒什麼用。

清朝雖是漁獵民族入主中原,但清朝也是典型的農耕國家,西伯利亞那些森林寒原拿來幹什麼?種地種不了,放牧放不了,拿來換獸皮?這片人煙荒蕪、氣候寒冷、沒有牧草的土地對清朝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從距離上來看,當然是清朝離西伯利亞比較近,當時沙俄也不是發達的工業國,清朝在佔領西伯利亞上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如果清朝發狠跟沙俄爭奪,沙俄能不能佔領中西伯利亞高原都不好說。

但是清朝對西伯利亞並無多少興趣,第一是農耕文明條件下,西伯利亞沒有多少農業生產潛力,在清朝人眼中實際價值很低。

第二是清朝北上攻佔高緯度的苦寒之地,所獲收益連駐軍都無法滿足,只能從中原運糧,等於空耗國力,佔領性價比極低。原本西伯利亞只是一些散居的土著和游牧部落,清朝通過朝貢體系跟他們交易就能得到所需皮毛這些當地唯一的特產,沒必要征服,而沙俄進入西伯利亞後,更增加了清朝征服的成本,可就算花大力氣拿下來,所獲得的也只是動物皮毛之類的,對清朝非常不划算。

第三是統治基礎的穩固,清朝統治核心是滿蒙聯合,清朝皇帝同時也是蒙古大汗,清朝大力籠絡蒙古各部,給極高的政治地位和大量的物資補貼,藉助它們的游牧武力,制衡中原的龐大漢族勢力。但蒙古畢竟不是滿族,如果有機會,再出一個噶爾丹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清朝對蒙古是既倚重又壓制,要防止蒙古坐大後反噬自身。

如果清朝征伐西伯利亞,能派步兵去?肯定要藉助蒙古騎兵,而以沙俄不放棄土地的心思,這場戰爭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長期的戰爭有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蒙古諸部騎兵在戰爭中走向聯合,二是蒙古騎兵消耗過多,無論哪種都夠清朝頭疼的,蒙古強或者弱對滿族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更樂意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挫敗沙俄南侵東亞的圖謀後,更願意與沙俄媾和,以放棄進攻西伯利亞為代價,換取北方邊境的長久安寧。

所以1689年兩次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東部邊境。1727年,清朝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中段邊界。

乾隆延續了父祖的政策,滅掉了準噶爾汗國,並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徹底穩固了在新疆的統治,但新疆離北京超過3000公里,再往西進入中亞,清朝的影響力並不比沙俄強,沙俄也沒進攻新疆,西段邊境自然而然。


因為乾隆時期與沙俄爭奪的窗口已經非常狹窄,雙方爭奪的範圍已經非常有限。

什麼意思呢?此時的清朝和沙俄已經進行了多次交鋒,明確了很多邊界,在乾隆時期雙方能夠討價還價和來回爭奪的未定邊界只剩下新疆及以西的中亞地區。

清朝和沙俄的交鋒,共分為三個階段:

1、東線——康熙時期

1689年,經過清俄兩次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雅克薩之戰是清朝取得的對俄戰爭的勝利,將沙俄勢力從黑龍江流域徹底逐出,確定了清朝對外興安嶺地區的宗主權,這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打下了基礎。

談判初期,清朝代表索額圖主張以勒拿河作為中俄的界河,結果被傳教士透露底線,最後清朝只能以外興安嶺作為界山。

雖然清朝有所損失和妥協,但是有力遏制了沙俄在東線的入侵,確定了東線的中俄邊界。

2、中線——雍正時期

東線的南侵被遏制後,沙俄將主要精力放在中線的貝加爾湖地區,這裡是漠北蒙古土謝圖部的游牧區域,被沙俄侵佔。土謝圖部的南邊,是喀爾喀蒙古的游牧區域,也就是外蒙古。

此時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也在不斷東侵,首領噶爾丹一心想要攻佔北京,恢復大元帝國,因此喀爾喀蒙古形勢越來越危急。

在沙俄和噶爾丹的圍困下,最終喀爾喀蒙古決定投靠清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史稱多倫會盟,正式將喀爾喀蒙古納入清朝的統治版圖。

喀爾喀蒙古歸降後,和沙俄的矛盾成為清朝和沙俄的矛盾,康熙兩次擊敗噶爾丹,穩定了喀爾喀局勢,與沙俄形成對峙。

1727年,清朝和沙俄在北京簽訂《恰克圖條約》,對中俄中段邊界做出了明確規定,條約規定東起額爾古納河,中經恰克圖附近的楚庫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的邊界走向,作為中俄中段兩國邊界。

很多人說條約將貝加爾湖以南十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割讓沙俄,但實際上這片土地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已經被沙俄侵佔。

《恰克圖條約》和《尼布楚條約》一樣,明確了中俄中段的邊界,為遏制沙俄在蒙古地區的南侵提供了保障。

3、西線——乾隆時期

1757年,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大規模天花,清朝趁機出兵,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

早在康熙年間,沙俄就在背後鼓動準噶爾進攻清朝,康熙兩次擊敗噶爾丹且收復了被準噶爾入侵的西藏,雍正時期年羹堯又收復了青海,乾隆時期只剩下新疆以及中亞地區被準噶爾佔據。

而消滅準噶爾後,清朝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徹底穩固了在新疆的統治,乾隆皇帝志得意滿,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亞地區,是中俄爭奪的最後戰場。

從《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沙俄不得不再次將主要精力西移,將南下的地區選在中亞,逐步侵佔哈薩克、浩罕等清朝藩屬國。

此時的清朝,雖然國力強盛,但是越往西,清朝的控制能力就越弱,而相應的,越往西就越靠近他們的統治核心,因此沙俄的控制力就越強。

所以在沒有了東段和中段爭奪的可能後,遠在北京3000公里外的新疆,就更沒有能力對沙俄發起絕地反擊了。

事實上,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繼承準噶爾的土地,已經是清朝在西線取得的巨大勝利。換句話說,清朝能守住新疆地區,已經很不錯,如果強行北上和已經侵佔和經營西伯利亞達200年之久的沙俄進行爭奪,清朝的勝算實在不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您的關注!


乾隆時期,清朝也算兵強馬壯,即使面對西方列強,也同樣具備一定優勢。然而,當時的沙俄已經擴張到清朝的北方,乾隆為什麼還對沙俄坐視不理呢?

其實早在康熙年間,沙俄就已經大規模向東擴張,佔據西伯利亞以後,又推進到了外東北。歷史上著名的雅克薩之戰,就是在這個時候爆發的。雅克薩之戰,清朝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遏制了沙俄向南的繼續擴張。

但是在北方,尤其是外蒙古以北、外東北以北,清朝對沙俄還是持放任態度的,這也是沙俄能夠在清朝強盛時期,奪得西伯利亞的根本原因。

因為清朝的利益,是保住了南方就可以了,至於北方的苦寒之地,清朝並沒有什麼興趣,也不允許內地的人遷徙到北方,甚至連山海關以東的大片東北地區,清朝都是禁止內地人涉足的,更不用說更遠的北方了。所以,西伯利亞這種北方,對於清朝是無關緊要的。

此外,在清朝強大的時候,沙俄對於清朝是沒有什麼威脅的,反而是周邊的一些游牧國家,對清朝的威脅更大。比如乾隆時期清朝打敗了準噶爾汗國以後,清朝就是和沙俄平方準噶爾汗國的。

因此,對於沙俄侵佔西伯利亞,而乾隆皇帝沒有派兵收回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西伯利亞對於清朝沒有什麼用,而沙俄同時又不具備威脅清朝的緣故,至於其他因素,基本上可以忽略。

只是乾隆沒有想到的是,正是對沙俄的放任,當清朝衰落以後,蠶食清朝土地最多的,恰恰就是沙俄。而沙俄在晚清以及其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北方最大的威脅。


乾隆全盛時期?

從乾隆四十六年清朝就開始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維護固有領土就很困難了,還妄想出征西伯利亞?

乾隆的「十全老人」是不是自吹自擂?

乾隆的所謂「十全武功」,當然有誇大之嫌,實際上主要是為了維護固有領土。就連僅有的三場對外戰爭,也只是打擊外來侵略,損失慘重不說,實在是與開疆拓土沒有絲毫聯繫。

更可笑的是,就連這僅有的幾次作戰,竟然有一半是為了鎮壓國內農民起義,這樣的「全盛時期的乾隆時代」,真的有能力出征西伯利亞嗎?

乾隆對沙皇俄國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

乾隆為了維護領土主權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的,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碌碌無為」。

比如沙皇俄國曾在新疆、蒙古等地毫不掩飾的暴露出貪婪之心,就連東北地區也多次發生搶劫事件,可以說「亡我之心不死」。

乾隆使用了非常高明的外交手段,先是維護蒙古和新疆地區的穩定,斬斷沙皇俄國的貪婪之爪,而在黑龍江地區先後三次關閉「恰克圖市場」,使用經濟制裁的手段,讓沙皇俄國損失摻重,不得不盡心維持兩國邊疆的穩定。

乾隆最大的失誤就是在外交問題上過於保守,可以說清朝的「閉關鎖國」就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

在這一時期,南洋地區由華人建立的「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曾請求歸附清朝作為「藩國」,但是被乾隆輕飄飄當做「天朝棄民」甚至是海盜,放棄了這個難得的了解世界的機會。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清乾隆帝弘曆1736~1795年在位,執政長達60多年。任期內清朝人口由1.4億猛增到3億,雖褒貶不一,但百姓還是有飯吃的,當然高產作物玉米和紅薯居功至偉。

其實乾隆的爺爺康熙就和北方的俄羅斯接觸過,並簽署《尼布楚條約》,約定中俄東段邊界,到了雍正時期,又簽訂《恰克圖條約》《布連斯齊條約》,約定中俄邊境中段,多為今蒙俄邊境。因此,沙俄對清朝領土的,是處於不斷蠶食狀態的。

那麼為何乾隆時不向沙俄用兵,開疆拓土呢?應該基於以下原因:

乾隆號稱十全武功,雖然其中水分甚大,但在其任內,屢發兵事確有其事,大大小小每一場戰爭,無不耗費國力,無不殫精竭慮,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北伐拓展。

康熙至乾隆朝期間,對應的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代表人物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雖然是不斷擴張,但主要是在歐洲部分,奧斯曼帝國、瑞典等大國才是主要對手,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尚不成為爭奪重點。

對於乾隆一樣,北疆偏遠,人口極其稀少,對於清朝,一樣不是控制重心,吸引力也不是那麼強。

康熙年間兩國既有交集,相互必有了解,皆為勁敵,互有威懾,大規模開戰也需慎重。對於乾隆來說,南邊的越南緬甸,土地肥沃,實力有限,才是開闢地盤的理想對象,即使如此對手,還屢遭敗績。何況北方強大的俄羅斯國,在《鹿鼎記》中,俄羅斯被稱作「羅剎國」,高鼻深目,極不好惹。

前文也說,乾隆年間人口暴漲,人越多,事情也相應越多,政務繁冗,家裡的事務尚且管理吃力,何況到了乾隆後期,清朝已現頹勢,更無力量北征。

以上是對此問題的分析,歡迎指正。


先糾正一下,乾隆真不是全盛時期,而是開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還有中國對於西伯利亞不能用「收復」二字!


農耕民族的思維

滿族八旗如果以後,曾經驍勇善戰八旗子弟很快就成為了如今北京城遛鳥的爺,刀兵入庫,開始享受生活了。告別了馬背,征服的野心自然也就沒剩下多少了。這也是農耕文明的特點,善於經營和創造。這與游牧民族征服和掠奪的特點截然相反,游牧民族信奉大自然的法則——弱肉強食。所以漢化的滿族八旗自然對遙遠北方的嚴寒之地提不起半點興趣,出兵佔領更是無稽之談。此外西伯利亞本就是不毛之地,談何收復?別覺得全天下都是中國的好不好!這和閉關鎖國時的天圓地方理論有什麼區別呢?

俄羅斯的訓獸之道

記得很早以前看到的一句話:「了解世界不能不懂俄羅斯,」俄羅斯這個國家的確有其獨特之處,甚至在有些方面不得不承認做的要比中國好。就如對待經常騷擾和劫掠的游牧民族的。

當初面對野蠻而強大的蒙古鐵騎,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國也不得不認慫,稱臣納貢。但到了後期蒙古分崩離析的時候,俄羅斯並沒有排斥蒙古人,而是利用宗教這個無形利刃,將曾經的野獸馴化成了為自己開疆拓土的機器。同樣的手法,更早之前俄羅斯對科薩克騎兵也用過!

可以這樣說,俄羅斯之所以能夠憑藉幾億人口,獲得世界最大的領土面積,蒙古騎兵和哥薩克騎兵居功至偉!而清朝的皇帝都在稱霸中原後的安樂窩「樂不思蜀」一樣,做著「老子天下第一」春秋大夢。


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盛世,也是封建社會的頂峰,乾隆這個人,現在給與的評價多是好大喜功,自己吹出來的。清朝就是在乾隆時期開始衰敗的,在乾隆後期,清朝已經是腐敗不堪了,但是乾隆還在吹噓自己。乾隆死後僅僅四十年時間就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再說為什麼中國不向西伯利亞用兵?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整個封建王朝對於北方的控制都是比較少的,因為北方,就像現在的東北,西伯利亞,蒙古這一帶和中原比起來實在是太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所以中原王朝其實很少回去征伐北方,但是中原王朝自始至終的威脅都是從北方過來的,所以一直採取的措施就是防守。

對於大清也是一樣,當俄國開始從歐洲擴展到西伯利亞和清朝接觸的時候,清朝也是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件事。認為這些都是蠻荒之地,佔領了還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征伐,駐守等等,得不償失。甚至是到了清朝末期,還有人主張賣掉新疆,內幕,西藏等地的,比如說最大的代表就是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

其次就是清朝真的怕俄國人,康熙時期我們都知道和俄國打了幾次,雖然都是清朝勝了,但是都是慘勝。《尼布楚條約》就是在康熙時代簽訂的,雖然說是平等條約,但是對於中國的損失是很大的,在雍正時期又和俄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等等。清朝和俄羅斯打,每次基本上都是俄國幾百人,清朝排除幾千人還要打很久,圍困他們才取得了勝利,所以基本上都是慘勝。這個也是為什麼清朝怕和俄國人打的原因。所以才和他們簽訂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雖然給清朝到來了和平,但是使清朝喪失了很多土地,貝加爾湖就是當時割出去的。主要也是清朝對這些地方實在是看不上。而且也談不上收復西伯利亞,清朝對於西伯利亞一直都沒有控制過。只能說是為什麼不開疆拓土佔領西伯利亞,可以看到在俄國沒有來西伯利亞之前,當時這裡真的就是無主權的地方,誰佔領了就是誰的。

乾隆幸好沒有對俄國用兵,如果用兵的話,估計會以失敗收場,中國可能就會提前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清朝在乾隆時期已經是破敗不堪了,當時安南,緬甸之戰,雖然說清朝打贏了,但是損失大量的軍隊,關鍵是沒有真正的打贏他們,這些小國也是不敢打了和清朝求和了,如果是有血性繼續和清朝打的話,不知道清朝要損失多少。這個時候的俄國又豈是安南緬甸這些小國可以比的,當時歐洲已經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了,在康熙時代當時俄國主要勢力還是在歐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康熙時代,俄國人入侵一般最多也就是幾百人,但是後來慢慢的俄國開始向東擴張,這個時候乾隆去打的話,清朝很難取勝,可能會喪失很多土地。


乾隆能將大小和卓的叛亂平定已經可以了,要是出兵西伯利亞簡直是在作死。康熙和雍正都沒辦成的事就不要難為乾隆了。

先看沙俄為什麼東擴

明清之交的時候,正是俄羅斯帝國東擴到東西伯利亞的時候。沙俄是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當時不僅在蠶食西伯利亞的土地,還在打歐洲鄰國的主意。

實際上,由於常年戰爭,沙俄的財政狀況非常惡劣。在這以時刻,東方傳來了好消息。烏拉爾山以東出產的貂皮、狐皮以幾乎零成本被沙俄獲得,這些珍貴的皮毛轉手就在歐洲賣出了高價。所以,沙俄帝國開始有計劃向東擴張,以獲得更多的皮毛來緩解財政赤字。於是,西伯利亞地區逐漸歸於沙俄的管制之下,而大量的皮毛被搜集起來供應到莫斯科,據說皮毛所產生的利潤最多曾經佔到沙俄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這些收入又被沙俄拿來購買武器,訓練軍隊,用於對外擴張!

所以,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侵略除了對土地天生的擴張欲之外,還被巨大的經濟利益所驅使!

沙俄很難纏,大清很無奈

到康熙年間,沙俄除了侵入黑龍江流域之外,在貝加爾湖一帶也修建了眾多城堡。其中很多城堡,在沙俄移民的建設下,成了侵略大清的橋頭堡。比如著名的工業城市伊爾庫茲克,就是由康熙年間建立在這裡的一座堡壘發展而來。沙俄就是靠著這些堅固的堡壘不斷蠶食著西伯利亞,而隨後的移民為控制當地提供了支持。

而在臨近沙俄邊境的清朝一方,卻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以東北為例,幾乎整個清朝都嚴禁中原人去東北移民,導致這裡面臨沙俄侵略的時候,難以得到足夠的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支持!所以,清朝對沙俄的反擊往往規模很小。即便如此,對當地來說也是極大的負擔。這樣一來,能夠保持住現有領土已經很難了,更不要說北上西伯利亞和沙俄爭雄!

(清朝對沙俄侵略的反擊)

雍正後雙方開始以和平交流為主

在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候,沙俄也在經歷政權更替。雙方都不願意出現邊境戰爭影響到政權穩定。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放下手中的武器,以和平的經濟交往為主。對沙俄來說,壟斷了與大清的路上貿易讓他獲利頗豐。對清朝來說,和平的北方邊境能讓他騰出手來解決國內麻煩。

(沙俄商隊)

所以,從雍正之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與沙俄的關係一直都不錯。


全勝時期的乾隆王朝,為什麼不收復,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呢,大家想想看乾隆時期距離康熙皇帝已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過去了,整整半個多世紀,當時康熙皇帝被迫出兵收復雅薩克城,當時的清軍採取的策略是國而不打逼迫沙皇軍隊投降。為什麼會採取圍而不打的策略呢?因為當時沙皇俄國在彼得大帝的治理下,國力已經蒸蒸日上,已大清帝國已經不分上下或者不分伯仲兩國的國力在伯仲之間。此時的康熙皇帝與沙皇俄國的彼得大帝打成平手。在清政府做出讓步的條件下,才簽訂了中俄近代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可見此時清朝也是剛剛入關時候八旗子弟能征善戰時期也沒有打算要收復整個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只打算收復烏蘇里江廣大地區而已。此時乾隆時期沙皇俄國也進入了全盛時期,沙皇俄國的當家人是著名的對外擴張主義葉卡捷琳娜拉二世。他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假如我能活到300歲,我將把整個歐洲納入沙皇俄國的統治範圍之下,或者踩在腳底下。可見此時的沙皇俄國軍事實力比以前更強大了,才有更加瘋狂擴張的野心。此時的中國雖然在乾隆皇帝的治理下,進入了全盛時期,但是已此時俄國蒸蒸日上的國力相比,或者接受西方歐洲近現代化改革的俄國,國力有可能比乾隆治理下的大清王朝還要強一點。雖然雙方沒有交手,但是從沙皇俄國對歐洲國家的戰爭來看。沙皇俄國始終處於勝利者的狀態。才有後來的俄羅斯2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這些功勞都離不開沙皇葉卡捷琳那拉二世對外擴張的豐功偉績。此時乾隆王朝雖然進入全盛時期,但是國內風起雲湧的反亂戰爭讓清朝忙的不可開交,特別是新疆的大小合卓叛亂與清緬戰爭,已經讓清朝有點吃不消了。再加上中原王朝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對於遠東西伯利亞寒苦之地,不是那麼上心或者看上眼。所以在全盛時期的乾隆王朝在種種條件下沒有收復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是當時條件情況下決定的,因為當時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對大清王朝來說是不毛之地得到,反而勞民傷財還要花錢去治理,所以就沒有收復遠東西伯利亞的打算。


清朝統治者對西伯利亞不感興趣,也沒有佔領過西伯利亞,19世紀中葉庫頁島被日俄偷偷瓜分了清政府都不知道,連自己的領土都不管,還管你西伯利亞?再說西伯利亞那麼冷的地方你讓八旗子弟去駐守,這算是戍邊?還是發配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點,古代人的世界觀和現代人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各國都是寸土必爭,而在古代有些土地是白送都不要的。

在清代以前,中國漢族王朝的領土主要就是在關內。關外除了遼東地區,一般沒有什麼漢人居住。因為漢族是個農耕民族,而關外的土地不適宜耕種。雖然東北地區的土壤非常肥沃,但以古代的生產力而言是很難開發的。

東北的氣候非常寒冷,冬季天寒地凍,漢人是很難適應那裡的生活。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集體供暖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讓人怎麼過冬?南方沒有暖氣凍不死人,但東北沒有暖氣絕對能給你凍成冰棍。而且古代也沒有羽絨服,老百姓能有個棉衣就不錯了,到了冬天難道冬眠嗎?

(冬季的西伯利亞,千里冰封)

由於沒有漢人去居住,古代漢人王朝在開疆拓土的時候就只能派兵駐守,而守軍的所需要的給養大部分必須從中原運過去,這給中央政府造成了極大的財政壓力。

為了減少財政負擔,從漢代開始,在西域駐守的漢軍就開始屯田,自己養活自己。軍人平時除了訓練外還要親自下地種糧食,這樣可以節約一大筆的糧食運輸費用。

但即便如此,一旦邊疆要塞被敵人攻破就很難再恢復了。因為邊疆除了少數軍人外根本沒有老百姓,沒有人是看不住土地的,也建立不了長久的統治。

清代的版圖在歷史上是僅次於元朝,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人的擴張性還是比較強的。而且清代皇權極為強大,仗打不打完全由皇帝自己說了算,可謂是隻手遮天。若是在明代、宋代,只要是花錢的活動大臣們一般都不支持參加,尤其那些沒有收益的勞師遠征,朝臣們就更不同意了。

(明代後期版圖,除了遼東地區外,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對關外的控制)

當然清代遼闊的版圖絕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地通過對外戰爭慢慢獲取的。到1760年清軍消滅了盤踞西北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領土面積進入全盛時期。

但是即便是全盛時期也並不代表著清軍可以擊敗沙俄,在清軍消滅準噶爾汗國的同時,沙俄也趁機佔領了準噶爾汗國北部地區,與清軍共同瓜分了準噶爾。這時的沙俄同樣也是處於上升期,武力值是絕對不遜於清軍的。而且清朝也沒有向西伯利亞擴張的慾望,原因如上文所說,這些土地對清朝沒有價值,起碼在清朝統治者眼裡佔領這些土地是沒有意義的。就算是發配犯人也不至於去這麼遠的地方,有新疆和黑龍江就夠了。

而且不要說是西伯利亞,就連東北地區的庫頁島,清廷也不是很在乎。

根據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流域屬於中國領土,其中庫頁島也包含在內。但是清政府從來沒有在島上派駐過守軍,對於該島的監控也不是很嚴密。

(庫頁島位於清帝國最東北地區,估計不是親生的,屬於爹不疼娘不愛,丟了都不知道)

到18世紀末期俄國人和日本人分別從北部和南部登陸庫頁島,並在島上建立貨棧、教堂、監獄等管理機構,而清廷對此竟然一無所知。到19世紀初,俄國與日本已在庫頁島多次爆發武裝衝突,清廷對此仍舊是毫不知情。

1855年俄國與日本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該條約規定日俄兩國互相承認對方在庫頁島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瓜分了庫頁島。但是此時庫頁島在法律上仍舊是清朝領土,直到5年後的1860年清廷才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將該島割讓給沙俄。由此可見清廷對庫頁島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地控制,甚至一點都不重視。

對於自己的領土尚且如此,至於西伯利亞,清政府就更不在乎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