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眼看着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快要到了,不知大家有沒有做好回家祭祖的準備呢?其實,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還有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如今有些習俗已經漸漸流失,但掃墓祭祖依舊被中國人傳承千年。

  其實,每一個節日的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來清明節背後的小故事,故事起源於春秋時期,有一位公子原本生在王宮,卻被迫在外流浪,在流浪了19年後他終於成了一地皇帝,只因他不小心點了一把火,由此誕生了中國一大傳統節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小編爲大家細細講述。

  晉獻公是春秋晉國第21代君王,晉獻公有一個寵妃叫驪姬,驪姬野心太大,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她先是害死了太子申生,之後又想對晉獻公其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下手,重耳和夷吾得到消息後,紛紛開始了逃亡之路。重耳和夷吾不告而別,這讓晉獻公心生疑心,在驪姬的讒言下,晉獻公開始對重耳與夷吾展開了追捕。

  從此,重耳開始了流亡之路,他一路逃到翟國、衛國、楚國等地,跟隨他一起出逃的還有他的親信、臣子。在逃亡過程中,有一個親信猜測重耳沒有迴歸王宮的可能性,便搶了晉獻公的乾糧,重耳只能跟隨災民一起討食吃。就在重耳餓的快沒力氣的時候,他手下的大臣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肉給重耳吃,重耳感激得痛哭流涕,發誓日後一定不能虧待了介子推。

  19年後,重耳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坐上了君主之位,他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做官,便帶着母親逃到一片樹林中隱居,重耳無奈之下放了一把火,打算將介子推逼出來,可是直到大火燒盡,介子推母子二人始終沒有出來。最後,重耳在灰燼中發現了介子推的屍首,他感到痛心疾首,爲了彌補自己對介子推的愧疚,他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命令全城的人都要跟着吃寒食。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隨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已經漸漸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但寒食節所代表的廉潔精神卻深深地滲入到了中國人的骨髓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