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哪怕是一家人也是如此。

周朝自東遷以來,開始進入了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基本上就成了配角了,先是齊恆公、晉文公等春秋五霸,後來又是秦、楚、韓、齊、魏、趙等戰國七雄,這些君主和國家一時間你爭我奪,你方唱罷我登場,留下了很多歷史的印記。相反,周王朝基本淪落的已經沒有人記起了,很多時候都成了擺設,只是偶爾還有人想起來,充個門面,撐個場子罷了。

我們先看看周王室與晉國的關係。晉國最初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初封在唐,後改封晉。也就是說,晉國是周王室的族親,是同姓諸侯。

在平王東遷之時,晉國和鄭國、秦國一樣還是出了不少力的,是晉國幫周平王殺死了二王並立的周攜王,從而使周平王得到了一個合法的王位。而周平王自然對晉國的晉文侯充滿了感激,還賞賜了很多的土地與城池。在此期間,王室與晉國也保持了較好的關係。所以,周王室基本沒有理由與晉國發生衝突。

周王室由於東遷洛邑以後,王室控制的土地與人口非常小,方圓不達二百里。周平王用鄭莊公等為卿,權力很大,為了制約鄭莊公就想啟用虢公,從而引起了鄭國的不滿。有一年夏天鄭國割了周王朝的的麥子,秋天又收了宗周的穀子,引起了周恆王的強烈不滿,於是就發生了戰爭,結果宗周戰敗,周恆王還被射中了肩膀,從此更加不受諸候重視了。

其實無論是晉國也好,還是鄭國也好,都是周的近親,但到了利益面前,哪裡還有這些家族觀念,哪裡還有什麼尊上思想。不管你是誰,只要不合我意,就會大大出手,而這完全喪失了周王朝最初時的價值觀,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緣由。

由此,可見周王朝軍力非常的薄弱,其軍力也就是看家護院的水平,對鄭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也是不堪一擊的。同樣對於晉國也是一樣,如果周王室與晉國發生戰爭,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雞蛋碰石頭,也只會自取其辱。

所以歷史告訴我們,誰有都不如自己有,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啊!


這個問題可以參照當年周室進攻鄭國的戰例來對照。

周朝進入春秋時代,勢力在不斷的縮小。在剛開始還有一定的勢力。周平王時,周王和鄭莊公發生了矛盾,最後周平王率領幾個諸侯國的軍隊去討伐鄭國,結果被鄭國打敗,周王肩膀上還中了一箭。鄭公在戰後慰問周王,雙方停戰。此戰成為周朝衰落的標誌。最後,周王成為天下共主,只是個標誌,沒有實力。

晉國是個比鄭國還要大的多的國家,周室根本沒有實力去討伐它。如果一定要討伐它,那必須要聯合其他的強大的諸侯國才行。但以周室的實力,很難。所以周室實際上是對它無可奈何的。

晉國有兩個應對的辦法,武力對抗或者卑辭認錯。如同鄭公一樣,武力對抗到最後也是要給周室個面子,向周室說好話下台階,和平解決爭端。歸根結底 ,周室是天下共主,成為天下公敵對自己也不利。

你說呢?你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討論一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