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_30_1.JPG    

 
話說一個禮拜前我發下豪語,希望儘可能每週抽空偕兩小去爬山健行,
就這麼剛好,才走完碧湖回來而已,
兩小幼稚園同學的爸爸在FB社團提供一個免費導覽健走活動的資訊,
由荒野保護協會主辦的「大湖公園與白鷺鷥山自然體驗」,
地點讚到不行,離家車程才5分鐘,
時間更是搭的剛剛好,就在週六早我家閒閒的那個空檔。

9:00在捷運大湖公園2號出口集合,
大約50名報到人數又分成幾個小組,一組原則上10人,
各組有一位領隊負責帶隊及導覽,
我們這組有三個家庭,不含領隊共五大五小,
因小朋友比較多,相較其他隊伍而顯得”單薄”,
不過對於喜愛與導覽者更密切互動的大人而言,可正合心意呢。


我們這組的氣質領隊,錦惠姐,別名「山毛櫸」。
a1_20.JPG  

 
這天預定的行程將從圖中的捷運大湖公園站出發,
行經大湖公園地標- 錦帶橋與釣魚平台,
接著沿著環湖步道往白鷺鷥山位於老公祠登山口去,進入白鷺鷥山。
a2_57_3.png       

 

捷運站有個出口緊臨大湖公園的一角,
一踏出捷運站,眼前便出現一大片綠景,
草皮、林蔭步道,以及位居高處的森林。

a3_1.JPG


大湖公園現址,以前稱作「十四份陂(埤)」,
古早時,「十四份陂」是一處四方高而中央平廣之山坳地,
山崗環繞,儼然「山中湖泊」,
由於長期處「濕地」狀態,
水草、灌木叢生,動植物生態豐富,堪稱內湖第一。

 
車被砸到會凹陷、人被K到會暈倒的「第倫桃」。
a4_3.jpg

 

索幸現在不是第倫桃果實的盛產季,才能悠閒地在樹下聽故事啊~


葉形有如羽毛的「落羽松」。
a5_4.JPG


葉子顏色會漸漸轉變,直到寒冬會全面變紅,紛紛落下、凋零。
a6_5.JPG    


葉形實在好美,漸層的色彩讓人期待冬天到來~
a7_7.jpg 

 

a8_6.jpg


走著走著,越接近湖畔……
a9_8.JPG 

 

a9_13.jpg  

 

會脫皮的樹,「榔榆」。
a10_9.JPG     

 
近看…很像穿著迷彩裝的樹幹,樹皮上有許多肉眼便能看見的毛孔。
a11_10_2.JPG

 
別看這榔榆樹幹長的……有點驚悚,它可是頗有經濟價值的樹木喔。
戰爭時間,有人家將表面的硬樹皮刨開,挖取裡頭的嫰樹皮,
將樹皮搗碎曬乾後製成麵粉,
這麵粉製的麵食不見得多好吃,
但是在戰爭時期,物資缺乏,有得吃就偷笑了,誰會嫌棄好不好吃。

除了樹皮拿來做麵粉,榔榆的嫰樹葉也可當做蔬食烹煮。
a12_11.jpg

 
轉紅的榔榆果實。可做為春節喜慶裝飾點綴的用途。
a13_12.JPG

 

從這裡開始,加得跟另一個互不認識的家庭的孩子們玩成一片,
尤其幾個小男生是一路埋首研究自己的”昆蟲世界”,
三不五時就跟大人兵分兩路 XD

a14.jpg  

 

過錦帶橋囉~
a15_14.jpg     

 

錦帶橋上眺望的風景。
a16_15.JPG

 

a17_17.jpg

 

看過很多人拍攝的錦帶橋橋身,有紅、有橘,也有皮膚色,
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捏?
我實際看到且拍起來就畫面中這舊舊的淡紅磚色@@。

a18_18.jpg

 

這座湖實在很大,
相片得分好幾個角度拍攝才能將湖盡收眼底。
a19_19.jpg  


轉入環湖步道的起始處,有一小段車輛可以行駛的地方,
馬路一側佇立了幾株像是野生無人照顧的植物,
「血桐」是其中之一。
a20_21.JPG

 
血桐的枝條折斷之處所流出的透明汁液,在氧化後呈現紅色汁液彷彿流血般,
名字因此而來。
又因為其葉片寬闊柔軟,學名命為Macaranga tanarius,
白話一點的英文名稱為Elephant’s Ear,也就是「象耳」的意思。


湖中設有人工生態浮島,常見白鷺鷥及水鴨棲息其中。(這時真懊惱沒帶長鏡頭來拍啊~~)
a21_22.jpg     


環湖步道。
a22_24.JPG

 

領隊解說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a23_25.JPG


從環湖步道起,一直到白鷺鷥山步道,因緊臨大湖而陰涼潮濕,
隨處可見種類豐富的蕨類植物。
以環保觀點來看,多不希望山壁被人為整理地太過乾淨,
若少了各類植物的攀附,將影響水土保持的延續。

a24_26.JPG

 

走進通往老公祠方向的狹窄短程步道。
 a25_27.JPG    

 

「沙皮蕨」,具兩型葉。
a26_28.JPG

 

領隊手持的是抽長的孢子葉,葉子背面佈滿細小孢子,摸起來粗粗的,
而一旁綠油油的是營養葉,葉柄較短。
a27_29.JPG

 

a28.JPG   

 

圖片中最右方的孢子葉顏色較暗沈,因孢子分佈的數量較深厚。
a29_31.jpg


跟小傑老師借的生態用手持光源放大鏡,超好用。
a30_30.JPG  

 
生態放大鏡輪妹妹看,改用阿嬤看報紙的放大鏡,加減看!
a31_32.JPG      

 

「書帶蕨」。顧名思義,葉形與書帶相似。
a32_33.JPG

 

此為葉片長度較短的「姬」字輩書帶蕨,孢子長在葉緣兩側,
而新長出來的嫰葉前緣呈現桃紅色捲曲狀。
a33_34.jpg

 

即將重見光明。
a34.JPG

 

再回頭望一眼來時的清幽小徑。
a35_35.JPG

 

前往老公祠所行經的一條接駁木橋,不清楚它是不是有專門的名稱。
a36_36.JPG      

 

在木橋邊的「山麻黃」葉底下發現數種動物。
a37_37.jpg

 

a38_38.jpg

 

木橋上可欣賞到的湖畔景色。
a39_39.JPG


抵達老公祠,進入白鷺鷥山的入口之一。


白鷺鷥山位大湖公園南畔,
命名的由來,是因日治時期,在該山北坡有「白鷺鷥群巢」之故。
山林間仍保存著自然演化的森林風貌,
其步道全長1.8公里,行經之最高點白鷺鷥山海拔僅143公尺,
坡道平緩,是相當平易近人的小山頭,
步道共有50個轉彎處,因此又被稱為白鷺鷥山「五十彎步道」。

 入口處一顆被大石頭包圍種植的樹木。     
a41_40.JPG

 
領隊說,這樹下理當有不少無患子才對……
說時遲那時快,立馬找到一顆送給同行最小的小妹妹。
a42_43.jpg


無患子的果皮具天然皂素,
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用於清洗,
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
加加得得的學校前陣子才發給兩人一人一袋無患子,
得得手癢硬是將皮剝掉,當然就沒辦法拿來當肥皂,
加加那一袋讓我們吊在浴室洗臉台的水龍頭,
差不多8顆左右吧,用了超過兩個禮拜才丟掉。

岩壁間隨處可見的「地錢」。
a43_44.jpg

 

很少人不知道的「姑婆芋」。根莖部有毒,要小心!
a44_45.JPG      

 

「山棕」傳奇。常被用來當作掃帚以及製作蓑衣,用以擋雨的材料。
a45_46.JPG


(就說幾個小鬼跟大人是分兵兩路啊 -_-“)
a46_47.jpg


板根相當健壯發達的「菲律賓榕」。
a47_48.JPG

 

可用來做木屐的「江某」,
掌狀複葉,小葉在幼樹時有缺刻的邊緣,長大變成全緣葉。。
a48_49.JPG


江某樹因具有輕巧與堅固的特性,常被用來做日常用的木製品,
像是木屐、筷子、燈籠等。
而江某這個名字源自台語發音「公母」,
隱喻木屐鞋,公母不分,取諧音為「江某」,
另有一說為江某樹的雄花與雌花在開花時十分相似,難以分辨。


五十彎步道之髮夾彎處XDD
a49_50.jpg      

 

單身複葉的「柚葉」。
a50_51_2.jpg

單身複葉指一條葉柄上並排長出兩片葉片,
通常為一大一小,小葉又稱翼葉,
這種特徵幾乎成為了柑橘類的註冊商標。

 
哇!不知不覺來到山頂了啦~
a51_52.jpg

 

白鷺鷥山的山頂是一座開闊的平台,
說是說開闊,但視野多少被周遭說高不高的樹叢給遮蔽,
據說這個山頂有個視野極佳的三角點可遠眺,
下次來要好好找找才行。

是的,”下次”一定要再來,
因為這次來到山頂的時間已到正午12點鐘,
加加得得下午還有鋼琴課跟圍棋課等著他們,
於是我們聽從領隊的建議脫隊循原步道趕路下山,
一來熟悉不容易迷路,
二來循原路回到捷運大湖公園站附近方便牽我們的ㄅㄨㄅㄨ。
至於另一頭的步道,就等下次再來親近了~
只可惜下次來卻是沒有導覽這回事了………T_T


呵,竟然在活動結尾讓孩子們逮到兩隻鍬形蟲。一隻是在山頂平台上發現,
a52_53.jpg


另一隻在回頭的步道上發現。
a53_54.jpg


加加得得都有聽錦惠阿姨的話,沒有捉牠們回家喔,
讓這些原本就屬於這座森林、這片大自然的生物,
自在地安處在這塊屬於他們的樂園裡,
也是我們保衛地球、愛護地球的方式之一喔!

a54_55.JPG


 

延伸閱讀: [親子健行] 從這裡開始.碧湖公園登山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