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師

北宋名伎(賣藝不賣身的那種) ,李師師本不姓李,姓王,父親是汴京城染匠,叫王寅,李師師母親在生她的時候就去世了。由父親獨自撫養,當時有個習俗,孩子出生以後需要送到寺廟裡可能是為了祈福吧,就是所謂的走個形式,父親於是就把她送到了,寶光寺。進寺廟以後,由於孩子與寺廟有緣,便取名師師。當時叫王師師。在4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正在可憐的時候,有個人把她收養了,就是後來的「李媽媽」。收養過來之後隨李媽媽的姓,從此就叫李師師了。從小李媽媽就開始培養,琴棋書畫,由於天生麗質,所以之後名聲大振。

像李師師這樣的女子,才華橫溢,又善解人意,怎能不成為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青睞?

這樣一來碰到了對李師師一生極為重要的人,宋徽宗趙佶。(宋徽宗,是個極其會玩的皇帝,就是除了做皇帝,無論做哪一行都行的這種人,為了玩,把自己的大宋王朝都玩沒了一半)。有一天,宋徽宗身邊有一個大太監,叫張迪。為了給皇上獻媚,說帶宋徽宗出宮去玩,去鎮安坊,就是李師師所在的場所。皇上一聽很高興,於是就與太監張迪,欣然前往(當然肯定是偷偷摸摸的去的)。在這裡宋徽宗遇到了李師師。第一次見面就把宋徽宗迷住了,當天晚上宋徽宗一擲千金(據記載說皇上在鎮安坊一晚上就花了不到萬兩白銀,還不算送的一些禮物)。第一次去的時候都不知道是皇上,但是第二天京城就傳開了皇上去鎮安坊見李師師的事情。第二次去是幾個月後,在宮中宋徽宗的一位後宮妃子在彈琴給他聽,皇上突然就想到了李師師,於是第二天就表明了身份去見李師師。但是從第二年開始宋徽宗有將近10年沒有去見過李師師。

十年後,宋徽宗又去見了李師師,由於為了方便,太監張迪給出主意修了一條皇宮直通鎮安坊的地道(由於是皇帝不可能明目張胆去風月場所)。之後皇上就通過地道經常去看李師師。但是由於十年未見,李師師已經有了心上人,叫周邦彥。皇上通過地道經常去見李師師,這樣一來周邦彥就不能去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誰能惹得起皇上呢?)。周邦彥無法與李師師見面,心裡憋屈,終於有一天有機會了,並且偷偷去見李師師,可是皇上突然來了周邦彥就躲在了床下。親眼目睹了皇上與李師師戲虐調情的場景。等皇上走後周邦彥從床下出來,提筆就寫了一首詞《少年游》。之後這首詞便由李師師經常傳唱。終於有一天,李師師無意中把這首《少年游》唱給了皇上並且告訴皇上是周邦彥所作。皇上一聽便想起了當時的情形,感覺不對勁,這肯定是當時就在場所以才能在詞里描繪這麼準確的場景(可以自行腦補顏色)。宋徽宗便命蔡京查這個人,查到之後,蔡京便找了個理由流放周邦彥。第二年周邦彥就死了。

周邦彥死後,李師師非常傷心哀莫大於心死。1125年宋徽宗趙佶最後一次來看李師師,回去之後沒幾天就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兒子,自己退休當太上皇去了。接替皇位的就是宋欽宗靖康之恥這位。1126年金國大軍壓境,已經打到了開封府城下。李師師也在同年看破紅塵,出家做了道士。

靖康元年,汴京城破,金國主帥進城之後第一個就找李師師。金太宗就告訴這位主帥如果攻破汴京之後,必須要找到一個叫李師師的,並且帶回金國(可以想像李師師在當時的名聲,世界級的名媛)。之後這位便找到了李師師(因為是名人,也不難找)。但是找是找到了,李師師為自己穿著打扮好以後就自殺了。寧死也不會去向敵國低頭,比多少男人都要忠烈。歷史上一些文人墨客對李師師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說宋徽宗就是因為李師師而丟的江山導致天下大亂。我感覺不應該這麼想,如果沒有李師師的話難道宋徽宗就可以避免之後的靖康之難了嗎?中國古代女性本就地位不高,一般是左右不了什麼大事,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最後寧可死,也不願委曲求全。

真可謂是自古紅顏多薄命。


李師師是北宋末年汴京城有名的歌舞妓,古時候妓院的女子分兩種,一種是才色皆上品的女人,這種女人只接待達官貴人,以才藝侍奉賓客,賣藝不賣身。另一種就是賣身的風塵女子。

李師師就是第一種。相傳她出生在一個經營染房的家庭,父親叫王寅,母親在她出生沒多久後就去世了,其父用豆漿代替母乳把她養大。其身事還有一個詭異的傳說,據說李師師從生下來就沒有哭鬧過他父親帶她去汴京郊外的寶光寺求助高僧,一個老和尚見到她後歷聲說道:「這是什麼地方?你能到這來呀!」然後輕撫她的頭頂,輕聲說:「塵歸塵,土歸土,該放下了"。李師師方才放聲大哭。後人因其擅長彈唱《玉樹後庭花》的歌曲,都說李師師是陳後主叔寶的愛妃張麗華投胎轉世,因背負誤國罪名受刑而死,一縷冤魂重回人間。

李師師確實命運多舛,母親早逝,父親在她四歲那年又被牽連獲罪關入大牢,不久就病死在監獄。李師師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被好心的鄰居收養。長大後出落的亭亭玉立,凝脂肌膚,明日皓齒,窈窕迷人,性格也溫順善良。後來經營妓院的老鴇李媼收留了她,不但教她四書五經,還教她琴棋書畫,尤其擅長歌舞。

李師師初出茅廬之時就因其絕冠的歌舞和容艷吸5引了很多文人墨客,比如秦觀和周邦彥。秦觀被到汴京時就聽聞李師師的艷名,初次見面便被佳人的容顏和《玉樹後庭花》的動聽的歌聲所吸引,後經常去為她捧場,兩人漸生情愫,無奈一場政治風波,使秦觀被貶職離開汴京。

秦觀走後,周邦彥趁機彌補上李師師的感情空缺,李師師也喜歡他的文采。周邦彥為李師師寫了很多詩詞,其中一首在當時很有名,叫《洛陽春》: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隨著李師師的名氣愈大,身價也愈高,若非她青睞之人,普通人是見不上面的。宋徽宗趙佶在一次微服私游時被高俅帶到李師師處,李師師原本認識高俅,見他對身邊之人畢恭畢敬,冰雪聰慧的她立刻猜出了趙佶的身份,只是沒有說破。

趙佶也被嫵媚嬌艷的李師師所吸引,兩人毫無顧忌,相談甚歡,趙佶從李師師處體驗到了宮中所沒有的快樂,李師師也被趙佶的才情所吸引,兩個人就彼此走入對方的心裡。

除了趙佶外,李師師還喜歡才子周邦彥,前面說過,周邦彥不但能作詞,還會譜曲,人也長的英俊瀟洒,對李師師溫柔體貼,很討美人的歡心。有一次,兩人正在纏綿的時候,忽然聽到趙佶蒞臨,周邦彥大驚失色,這才想起自己居然碰了皇上的女人。李師師也很慌亂,只好將周邦彥藏在自己的床下,一會功夫,趙佶手拿一個紅潤的鮮橙進來了,說是江南的貢品,帶與師師嘗鮮。

趙佶半夜走後,周邦彥有些吃醋地對李師師說:「想不到皇上也如此寵愛你,真可謂千古佳話"。李師師感覺到了周邦彥的醋意,風情萬種地嬌笑道:"想不到他同你一樣倜儻"。周邦彥有所感慨,將當時的情景寫了一首《少年游》。誰知道經李師師美妙的歌喉歌唱後,立時傳遍了汴京城,趙佶知道後十分惱火,將周邦彥貶謫出京,後經李師師求情才調回京城,官復原職。

靖康之難後,金國主帥讓張邦昌將李師師抓來,想將她獻給金國皇帝。李師師大聲斥責張邦昌等人的賣國行徑,表示自已決不屈從金國,她用自已的金簪猛刺自己的咽喉,結束了自已芳華絕代的生命。

曾經有個偉人說過:「有些高高在上的人,在關鍵時候所表現出的操守還不如一個妓女"。想想那些賣國求榮的奸臣,時常將「禮義廉恥,忠君愛國"掛在嘴上,可真到了國家危難之時,卻行苟且之事。人格和道義品德還不如一個出身娼門的歌伎。


李師師,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名伎,其事迹多見於野史,筆記小說。據傳,李師師曾深受宋徽宗喜愛,並得到宋朝著名詞人周邦彥的垂青,更傳說曾與《水滸傳》中的宋江有染,由此可見,其事迹頗具傳奇色彩,也間接證明了李師師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師師早年艷滿京城,在仕子官宦中頗有聲名,她與宋徽宗的故事也傳為佳話,而宋徽宗被擄,北宋亡後李師師的下落也成為了千古之謎。

  李師師,生卒不詳,北宋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北宋名伎,得到宋徽宗寵愛,擅長歌舞,深諳詩詞。與諸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關係曖昧。是公子王孫、貪官富商爭相光臨的對象。事迹多見於野史、小說。小說《水滸傳》對她有過描寫。

  洗染工王寅之女。母親早逝,父親煮漿代乳,撫養成人,四歲時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師師。與著名文人周邦彥、晁沖之有來往,有詩詞互贈,又與宋徽宗有過交往,有許多風流韻事。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破汴京,李師師下落不明,有人說她捐家產助宋軍抗金,後在慈雲觀出家;一說吞金簪自殺,另說嫁給商人為妾。

  最可信之說,是被金兵軍帥撻懶(完顏昌)攻佔開封時擄為妾,遷居黑龍江省賣肉。

  汴京東二廂永慶坊柒局匠王寅之女。四歲時,王寅犯罪下獄死,師師被倡藉李姥收養。據張邦基《墨庄漫錄》說:「政和間,李師師、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時」。可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李師師已經走紅。當時,詩人晁沖之正值年少,每有會飲,經常招她侑席。其後十餘年,沖之再來京師,李、崔兩人「聲名溢於中國」,只得寫了兩首詩「追往昔」。詩中描述李師師居所環境是「門侵楊柳垂珠箔,窗對櫻桃卷碧紗」,「系馬柳低當戶葉,迎人桃出隔墻花」。其詩以「看舞霓裳羽衣曲,聽歌玉樹後庭花」來形容師師的歌舞技藝。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師師。在王師師四歲時,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因此流露街頭,以經營妓院為業的李蘊見她是個美人坯子,於是將她收養,並隨其姓,改名為李師師,並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

  後來,李師師成為汴京名伎,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睹芳容。高俅、王黼自然慫恿宋徽宗,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走漏消息。


李師師是北宋末年冠蓋滿京華的名妓,她的事迹雖不見於正史紀傳,但在筆記野史里卻也夠熱鬧的,成為徽宗時期的一個風流人物。那麼,北宋亡國後,這位風塵女子的下落如何呢?筆記野史中也眾說紛紜,其遭際悲涼透心。  

一位名妓與天子搞上關係,其地位之騰起就不言而喻了。《瓮天脞語》載有:「山東巨寇宋江,將圖歸順,潛入東京訪李師師」等語。連水泊梁山的好漢們,為了招安都要找李師師幫忙,可見她當時在東京的風光程度了。加上其風姿綽約、慷慨大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人稱「飛將軍」。甚至有人說,後來宋徽宗乾脆把她召進後宮,冊封為瀛國夫人或李明妃。

查風流天子徽宗的嬪妃,確要比其他皇帝多,在政和年間就「冊妃至六七人」,如政和六年(1116)僅貴妃就有四名,為兩名王氏和喬氏、崔氏,其中並不見有「李明妃」。不知是史載有漏,還是後人故意錦上亂添花。不過這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李師師深受宮廷寵信,社會地位日隆,生活條件優裕,且積累有相當私有財產,這在歌妓中是少有的。  

然而好景不長。徽宗懾於金兵的淫威,禪位給太子欽宗,自己慌忙南逃,後又躲進太乙宮,號稱道君教主,不理天下政務,李師師失去靠山。據《三朝北盟會編》載,靖康初(1126)欽宗為搜括金銀財寶以向金人乞和,居然下旨籍沒了李師師等「娼優之家」的家產。

也有記載說她自知難逃抄家之災,時值金兵侵擾河北,「乃集前後所賜之錢,呈牒開封府,願入官,助河北銄」,並自乞為女道士。(《李師師外傳》)無論是抄家籍沒家產,還是自願繳納入官,經過這次浩劫,李師師幾乎一貧如洗,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真所謂從天上落到人間。而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她更為凄慘的命運還在後面。  

《李師師外傳》這樣描寫:金兵攻破北宋都城,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金兵主帥還點名索要李師師,聲稱金國君主也聽說了她的名聲,一定要得到活人,以進獻金主。然而追查了幾天,都還沒有線索。奸臣張邦昌為討好金兵,幫助搜尋李師師的蹤跡,終於將她獻到金營。金營擺出宴席為師師接風,而師師對張邦昌罵道:「你們得到高官厚祿,朝廷哪點對不起你們,為什麼事事幫敵人來危害國家?我蒙皇帝眷寵,寧願一死,別無他圖。」乃脫下金簪刺喉自殺,沒有馬上咽氣,又折斷金簪吞下,才氣絕身亡。此結局,李師師不甘凌辱,頗有俠士風度,得到後世通俗小說和一些文人的稱道。

一些史學家卻持有異議,如鄧廣銘《東京夢華錄注》稱「一望而知為明季人妄作」。但其描寫的歷史背景卻是真實的。如《靖康紀聞》載:那些被官府搜捕到,並送往金營的各色婦女,對著這些賣國的官吏斥罵道:「爾等任朝廷大臣官吏,作壞國家至此。今日卻令我輩塞金人意,爾等果何面目!」當然,李師師的這個結局是否真實,已不可考。但寫作這篇傳奇小說的作者,至少是在借李師師之死來鞭撻奸臣之罪惡,抒發亡國之感慨。  

有人或說,她被金兵俘獲後,押解北上,一路上受盡折磨,苦不堪言,容顏憔悴,求死不得,只能嫁給一個病殘的老軍士為妻,最後凄涼悲慘地死去。清人的《續金瓶梅》等書皆宗其說,這一說法有沒有根據呢?汴京失陷後,金人除大肆擄掠外,還乘機要挾,大量索取金銀、宮女、樂工,乃至妓女。而開封府官員竟也可恥地追捕宮女、妓女,捕至教坊選擇後押送往金營,絡繹不絕,哭聲遍野,慘不忍聞。《靖康要錄》卷十五記:金人「脅帝傳旨取……教坊樂工四百人……又取內人、街巷子弟、女童及權貴戚里家細人……凡千餘人,選端麗者。府尹悉捕諸娼於教坊中,以俟採擇,里巷為之一空……粉黛盛飾畢,滿車送軍中。父母夫妻相抱持而哭,觀者莫不噓欷隕涕。」

最後,金兵在汴京掠走成千上萬名各色俘虜。在這種情況下,金人或會指名追索李師師,官府也會幫助搜索,然而她是否被官府捕著,卻很難下結論。許多人認為她應該沒有被官府捕著,也未被押往金營。按照一般的邏輯推理,師師在被抄家後,其自身的地位與國家的勢態均已非常不妙。這時李師師惟一的出路只有藏匿於民間,大多會隨著難民離開京城,從而開始了她歷盡艱辛的南方流浪生涯。  

中州詞人朱敦儒也是逃難到了南方,他曾在一次宴會上聽到師師的歌聲。激動而感慨地寫下了這首《鷓鴣天》: 唱得梁園絕代聲,前朝惟有李夫人。自從驚破霓裳後,楚奏吳歌扇底新。秦嶂雁,越溪砧,西風北客兩飄零。尊前忽聽當時曲,側帽佇杯淚滿巾。  

其「李夫人」就是對師師的尊稱,同在異鄉為異客,「忽聽當時曲」,怎不令人「淚滿巾」呢。南宋張邦基《墨庄漫錄》稱,靖康間,李師師與同輩趙元奴諸人流落到浙江,「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然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矣」。宋人評話《宣和遺事》是說,師師南下流落到湖湘,嫁作商人婦,過起寂寞無聞的日子。宋劉子翚《汴京紀事詩》也有「輦轂繁華事可紛,師師垂老過湖湘,鏤金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的詩句。

所以明代梅鼎祚《青泥蓮花記》說,「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清人陳忱《水滸後傳》記述了師師來到臨安(今杭州),仍操舊業的故事。都沿襲上述說法而來,應該說師師晚年在南方的說法較為合乎情理。  

當然,富於傳奇色彩的李師師,由於其身世不記於正統史籍之中,而筆記小說中的有關傳聞,難免有訛傳和臆測之處,因此她的晚境究竟是如何度過的,恐怕永遠是一個謎了。

請點擊關注

文史研究者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