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攝入的食物都要經過腸道的消化與吸收,飲食對消化道而言至關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腸道健康。通過改變我們的飲食,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羣也就隨之改變,我們便能改善身體的健康水平。

腸道不健康的六大表現

1.便祕:排便時大便呈顆粒狀,黑且硬,排便很困難,甚至排便時肛門會出血。

2.腹瀉:急性或慢性腹瀉,持續排便帶有緊迫感、肛門不適、大便不成形(稀糊狀),排便次數明顯增加。

3.大便惡臭:正常大便的氣味偏酸,而非刺鼻的惡臭。

4.放很醜的屁:腸道的有害菌羣產生大量的硫化氣體,導致放的屁很醜。

5.口臭:口腔發出難聞的氣體。

6.皮膚粗糙、晦暗:體內毒素不能及時排除體外,導致皮膚粗燥,容易長痘。

腸道出現這些問題和以下因素相關

1.情緒:

【胃】

人在仇恨時胃酸分泌增加,血流量增加,粘膜顏色會變紅(充血)。此時的粘膜很脆弱,即使是輕微、細小的損害,都可以變成小潰瘍。而人在抑鬱、無助、失望等情緒時,胃酸的分泌會下降。

【腸道】

小腸會因為人的情緒不佳而變得張力增加。

結腸更加敏感,不論是健康人還是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有不良情緒時會出現無蠕動性高運動狀態。

在悲傷、沮喪、失望時會出現波樣張力增加、蠕動也會增加而導致腹瀉。

在懼怕與沮喪時,結腸粘膜的顏色會變蒼白,無收縮活動。

在生氣時,粘膜色澤變紅,收縮活動增加。

2.濫用藥物:

正常情況下,腸道中益生菌的數量和比例處於平衡狀態,但這個平衡狀態會因飲食、環境及藥物等因素的影響而被打擾。濫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羣紊亂,一旦破壞,很難恢復。抗生素在殺死有害菌同時也會對有益的細菌造成傷害。當腸道的保護屏障受到破壞,可增加患上感染性疾病、肥胖、腸胃炎的風險。

3.年齡增長:

人出生後就在開始了衰老的過程,腸道菌羣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隨著身體機能自然老化,腸道活力也自然衰退。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有益菌降低,而有害菌明顯上升。

4.喫的太油膩:長期攝入高脂肪飲食,攝入的肉過多而蔬菜太少,會導致腸道內的有害細菌增多,腸道內毒素增加,身體保護能力下降。

在日常的飲食中我們要保持正確的飲食方式

1.細嚼慢嚥:

喫飯速度不要太快,應慢慢進食,喫得太快會導致體內積食,增加腸道的負擔,減緩腸道的蠕動速度。另外,食物中的微生物、礦物質、氨基酸等物質無法得到充分的吸收,造成營養大量流失。長期以往,腸胃的功能失去平衡。而細嚼慢嚥可以讓食物得到很好地消化與吸收,食物在口腔中能與唾液結合生成唾液澱粉酶,有助於消化。

2.補充水分:

為避免便祕,要多喝水,每天起牀後喝一杯溫水。工作或學習時也要記得喝水。多喫水果和蔬菜。

3多攝取膳食纖維:

高纖維的食物,如菠菜、芹菜、蘆筍、棗子、香蕉、蘋果等,可以刺激腸壁的蠕動,縮短食物在大腸中的滯留時間,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膳食纖維可以清掃腸道,調整腸道菌羣環境,有效的緩解便祕。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腸炎的患者不是攝入過多纖維素食物。

4.忌刺激性食物:

腸道喜歡溫和性的食物,盡量少攝入胡椒、辣椒、芥末、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糯米、米線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喫;太甜、太酸、太硬的水果也不要常喫。

5.適當運動:

運動有益於身心健康,堅持運動鍛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防止腸道老化。進食後,不要喫完就「葛優癱」,需要站立一會或散散步。緊張的情緒也不利於消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本文由玄關健康收集整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