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斷有同學後臺留言,諮詢初入這個行業,該怎麼起步,怎麼掛擋,怎麼加速。我就不要臉地給出幾點建議,當初駕校教練也是這樣教我的,各位老司機請忽略此文。

隨著新能源車領域發展和日趨完善,吸引很多同學來進入這個行業,尤其是三電領域。甚至有的高校都開設了BMS專業,起點比我那時高多了。

  1. 打好理論基礎,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老生常談卻不得不談的東西,像我這樣普通的工程師學歷很少到博士,我們實際更偏重應用方面。大多數的應用和創新,都需要牢固的基礎知識,我工作幾年後感受更加深刻。

BMS涉及到的知識面又廣又雜,首先我要把基本的數電和模電要學好(包括我在內,很少人可以學精),數學、物理也是一樣;工作後,知識比分數更重要,分數帶不走,而知識可以帶走。

然後要同時瞭解器件的基本參數和選型:阻容、二極體、MOS、ASIC等等;一些基本放大電路的分解和分析,工作涉及的輔助軟體的使用,涉及到的標準的閱讀。

對於技術問題,我從不盲從,時刻保持懷疑精神;除非你有足夠讓我信服我的理由,否則我不會輕易妥協。技術上面不能摻雜人情進去;我之前認識的某個同事,當遇到一些技術問題時,很輕易地就下了結論,根本沒有事實與理論根據,去臆想正確,然後還頭頭是道地推銷自己結論;這種且不說給別人的印象減分,就是對自己來講,一切都是模稜兩可,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害處很大。

得出的所有結論,都要建立在自己的認知體繫上。不懂就問別人,不懂不丟人,不懂裝懂才丟人。

  1. 深入一線,多接觸、多幹活

領導總說大部分的成長是在工作中獲得的,我雖然認為他是在忽悠我加班,但客觀來說也有一些道理。

不止是BMS,對於硬體產品,工程師都需要熟悉整個生產和現場調試過程。

生產流程是指產品所涉及到的生產、測試、老化、入庫等環節,每個環節又可以繼續展開;平時多往產線跑一跑,把所有環節都要弄清。

我剛剛工作不久時,被領導叫去跟線,從情感上有點不樂意,總感覺是被拉去填坑,這不欺負新人嗎…,等我真正來到車間,看到產線上面的產品,心裡反而踏實了。瞭解產品是怎麼加工的,對自己設計產品特別有好處;直到現在,很多工程師也不願意去產線,這是不對的,這樣就像是飄在半空中,沒有根基。

另外,除了產線,還要多參與組裝、調試PACK、或是現場定位問題,對自己的提升也很大;就像簡單地拿示波器去測個電池包上電的波形,你親自去測了,纔有感覺。

  1. 提高情商,處理好人際關係

工程師大多為人處世比較簡單,喜歡直來直去,尤其像我這種;但畢竟身在職場,接人待物也要逐漸職業化,一切情緒化都是不職業的表現;不要簡單把領導當朋友,也不要簡單把同事當朋友。該堅持自己的意見時就堅持,犯錯誤時也要勇於承認,不要不好意思。

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領導說什麼就答應什麼,沒準這樣領導反而輕視你。

這個不好多講,自己體會,以上這些錯誤我都犯過。

  1. 居安思危,擺脫安逸

我剛開始工作的幾年,整天嘻嘻哈哈,就想著怎麼玩。但是年齡大了,就想得多了:假如明天我失業了怎麼辦?

如果只是年齡增長,而對應年齡的技能沒有增長的話,你會不會很慌?

假如你目前從事的行業,突然就不行了的話,你該怎麼辦?

還有一個拷問靈魂的問題:你覺得做硬體工程師,如果做了十幾年,還是在工程師的崗位,你會有成就感嗎?會受人尊敬嗎?

雖然我就想在技術崗位一直做下去,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事情。

所有這些迷茫,根本在於自己沒有底氣,沒有可以傍身的技能,很慌。

那就要努力提升自己,工作忙併不代表你在進步,有可能只是消耗你的重複勞動,這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要時刻補充能量纔行。就像高曉松不繼續做《奇葩說》一樣,就是因為把他肚子裏的東西消耗的差不多了,他需要去重新補充。

總結:

放假幾天把《樂隊的夏天

》看完了,裡面有一點很打動我:樂手只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就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否則你看那個新人練習生樂隊,被同行鄙視的不得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