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60後、70後從台前退居幕後,用激揚了半輩子的青春換來現世的安穩。

00後、10後一邊把貴婦面霜當成護手霜抹,一邊吟詩作對掀起文學小浪潮,活出了大人們有點看不明白的瀟洒與奢華。

而作為中流砥柱的80後、90後卻在朋友圈裡被diss成了油膩的中年。

——80後左手保溫杯,右手紅枸杞,養養花逗逗貓,低調到塵埃。

——90後得過且過,一切隨緣,活出了佛系新境界。

現在的中年人生彷彿比以往來得更早了一些。

以前的人說三十而立,是要轟轟烈烈策馬奔騰人生飆出新高度了。而現在再說三十而立,其實是告訴大家生活的hard模式才真正開啟,如果不做好心理準備,一不小心就會NO ZUO NO DIE

生活本油膩,而且還一不小心就又頹又喪。而能讓我們真正熱愛生活的力量,源於自己內心的強大,源於對美的渴望。

如果生活讓你抑鬱了?

「美」能治。

人生中的小確喪無處不在,而我們每當愁苦無聊時,費一點工夫欣賞藝術作品或自然風景,滿腹的牢騷就馬上煙消雲散了。

讀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們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覺。看過一部戲或是讀過一部小說之後,我們覺得曾經緊張了一陣是一件痛快事。這些快感都起於本能衝動和情感在想像世界中得解放。最好的例子是歌德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經過。他少時愛過一個已經許人的女子,心裡痛苦已極,想自殺以了一切。有一天他聽到一位朋友失戀自殺的消息,想到這事和他自己的境遇相似,可以寫成一部小說。他埋頭兩禮拜,寫成《少年維特之煩惱》,把自己心中怨慕愁苦的情緒一齊傾瀉到書里,書成了,他的煩惱便去了,自殺的念頭也消了。

從這實例看,文藝和美的活動確有解放情感的功用,而解放情感對於心理健康也確有極大的裨益,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情感要有所寄託,才不致苦惱煩悶,文藝是大家公認為寄託情感的最好的處所。所謂「情感有所寄託」還是說它要有地方可以活動,可得解放。

別人誇一句「你真美」

比不上一句「你好有想法」來得欣喜,

這大概就是「美」的魅力。

我們通常把自己囿在習慣所畫成的狹小圈套里,對外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我們如果囿於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以外的事物就見不著;囿於奔走鑽營,奔走以外的事就見不著。有人向海邊農夫稱讚他的門前海景美,他很羞澀地指著屋後花園說:「海沒有什麼,屋後的一園菜倒還不差。」一園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見到海景美。我們每個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許多東西都不能見。

許多人嫌生活乾燥,煩悶無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養,見不著人生世相的新鮮有趣。這種人最容易墮落頹廢,因為生命對於他們失去意義與價值。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閑階級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詩所寫的是一種修養的勝境,美感教育給我們的就是「源頭活水」

你要的自由,

都在「美」里。

人生在世,受到兩方面的限制,第一是自然的限制,其次是自身慾望的限制。以無窮慾望處有限自然,人便覺得處處不如意、不自由,煩悶苦惱就由此而生。

就物質來說,人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它的力量抵不住自然的力量,無論你有如何大的成就,到頭終不免一死,而且科學告訴我們,人類一切成就到最後都要和諸星球同歸於毀滅,在自然圈套中求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好比孫悟空跳來跳去,終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但是在精神方面,人可以跳開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可以在自然之外另在想像中造出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這就是藝術的創造。每一部文藝傑作、以至於每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賞到的美妙世界,都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美感活動是人在有限中所掙扎得來的無限,在萬般束縛中所掙扎得來的自由。

愛美是人類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須趁適當時機去培養,否則像花草不及時下種及時培植一樣,就會凋殘萎謝。

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

去他的油膩!Enjoy your life!

以上部分文字選自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作品《問渠哪得清如許》,北京紫圖圖書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來源《問渠哪得清如許》。

讓人生清爽一些、美一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