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擊手之戀》很容易讓人想到之前在中國大火的《摔跤吧!爸爸》,同為印度電影、同為體育題材,兩部片子有很多可對比之處。《拳擊手之戀》結尾的幾行字幕提到:「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在奧運會項目上卻表現不佳,近些年拿到的兩塊金牌,一塊屬摔跤、一塊屬拳擊,都拍成了電影。」所以,說《拳擊手之戀》是《摔跤吧!爸爸》姊妹篇,並非無稽之談。

▲《拳擊手之戀》

然而,這兩部片子質量卻天差地別。寶萊塢製作體系成熟,但這個成熟卻更多是為本國人民服務。眾所周知印度電影時長驚人,平均每部都在兩個半小時以上,你要不拍個三小時,都不好意思自稱「史詩」。這是為何?印度是個農村國家,大量底層民眾收入微薄,看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如果買一張電影票看一個半小時就出來,顯然不能滿足印度人民的需求。所以寶萊塢電影常常「劇情不夠跳舞來湊」,反正要生生把片長拖到150分鐘以上。

▲《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這麼做沒問題,因為它劇情足夠精彩感人,摔跤場面非常過癮,且破天荒地沒有歌舞場面,所以觀看過程不覺冗長,即使這樣引進內地依然進行了刪減。《拳擊手之戀》則不然,故事平庸、節奏拖沓也就忍了,問題是寶萊塢最擅長的歌舞也沒做好,歌曲索然舞蹈乏味。於是,153分鐘的片長就成了漫漫煎熬,對觀眾耐心更是一次極大考驗。

▲《憤怒的公牛》

拳擊經常受到大銀幕青睞,這項高強度對抗性的運動似乎天然適合影像表現。然而《拳擊手之戀》的導演卻沒能完成好這篇命題作文。看看地球另一端的好萊塢,1980年馬丁·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人物之飽滿、性格之立體,將運動題材電影帶向了新高度;不說影史經典,就是2011年湯姆·哈迪主演的《勇士》,片中酣暢淋漓的拳擊對戰也是分分鐘吊打《拳擊手之戀》。從各方面看,《拳擊手之戀》都被同類型作品完虐,「乏善可陳」四個字,已經是對它最「嘴下留情」的評價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