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享你眼中的耳機圈水有多深,說出對各種黑暗內幕的認識,一起揭穿謊言。

賣前端的喜歡虛假宣傳驚人推力、極高素質和美妙聽感:足以推動主流大耳機(附圖告訴你適宜驅動DT990、HD600);具有某某旗艦的八成功力;聽感無限接近XXX!

賣耳機的喜歡拿各種所謂新材料、新技術、逆天參數忽悠:我們的振膜使用航太金屬/高端生物材料/納米材料;我們擁有blabla(此處省略一長串有漢語機翻既視感的英文)技術,可以帶來驚人的解析,完美的三頻,同時更易推動;我們的耳機失真低至0.1%(其實也不低)、我們的頻響範圍從4hz到40000hz(更多是一種象徵意義)、我們的單元尺寸比同類耳機高,因此擁有更好的素質和更大的聲場(真的比同類耳機高?大單元真的有這麼明顯的效果?)。。。

賣線材的只吹材料卻無視科學絞線方式:r國g公司進口線材,純度高達xN,使用w焊錫,手工絞線,適合幾乎所有耳機,一耳朵提升!(你確定你用的材料真的比原裝線?對調音的影響真的適合所有耳機?手工絞線真的比得上海外廠家計算、實驗得出的絞線方式?使用過好材料除了增加成本幾乎無任何作用,而科學的絞線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所謂大佬:「推好這個耳機前端得過萬」;「你隨便換根線都比原線有一耳朵提高!」;「聽不出來?你是木耳,退燒吧!」

偽裝成用戶的水軍:「真香!這個播放器推HD600可以推出八成實力!」;「真香!這條300塊的塞子秒超平所有千元塞!」;「這個首先排除XXX、XX,不買XXXX就是傻子!」

刷存在感的新人:「是的,他們說的都對!」;「你推好這個耳機一定要用五位數的放!」「你一定要換線!」;「你這都聽不出來?木耳!退燒吧!」;「要推力就買這個播放器,一般大耳都能應付!」;「推薦耳機?當然買這款!」。。。其實他們什麼都不懂,只是復讀機罷了,卻已龐大的人口覆蓋了90%的回答。

然而,這還僅僅是自誇,骯髒的互黑則過分到了能把不錯的設備黑的一無事處。各種帶節奏,讓某些品牌的某些產品成為性價比之王(或者索性在各種價位全部一股腦地推薦該品牌),銷量穩居前三,然而它們真的適合你嗎?而某些品牌,又能萬劫不復,戴上摘不下的帽子,可它們的產品卻並不差。

耳機的聽感好壞,本就見仁見智,因人而異,適合的纔是最好的,沒必要撕來撕去。何況郭德綱老師說,內行要是和外行去辯論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學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選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學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和外行爭,算輸;和水軍撕,算中了圈套,反倒被強加水軍的帽子。真正懂行的,只能躲在角落,偶爾出來冒個泡,說點與小白很遙遠的事兒。

耳機圈子對小白而言到底水有多深?圈內人很明白,圈外卻被騙到說不出一句「貴圈真亂」。


其實真小白是不會輕易入坑的,世間不值得,一副100的耳機就很滿意了。

老燒,尤其是有錢又有閑的老燒才會覺得水深,有多少深度是跟購買力掛鉤的。

玩不動自然就退坑。

不要老覺得耳機廠全是騙小白錢。講真家裡堆大幾十萬器材的都不是小白,是天使。

別看都扎堆出耳機,其實圈子不大,走量的還是低端


水其實不算深,很多智商稅稍微過過腦子就分辨出來,玩這玩意沒有什麼標準答案,自己喜歡那就是好。。。。。

至於法寶就是被強調一萬遍的耳朵收貨。。。不知道該買啥的就去買hd600/650 dt880這樣的被講爛了的型號,先正正聽音觀,後面玩啥只相信自己耳朵就可以了。。。秒超平聽著跟同價位差不多那可能真是差不多,上萬的塞子很難聽那應該是真的很難聽,原裝線換了xx家旗艦線聽不出區別可能真是沒區別,評價很好的耳機聽著不喜歡那真的是不合口味,聽著賊難受那可能是耳機壞了。。。

至於商家的鬼話,商家自己嗨就行了別跟著嗨。煲機什麼的只是為了拖過無理由退貨,聽了兩三天很難聽那用到壞可能就一直難聽下去了(有一些耳機,還有膽之類的玩意,新的聽上一個晚上聲音確實會有挺明顯的變化,不過底子不會變的),xx大推力放推個大耳聲音很大但是很糙很難聽也不用懷疑自己耳朵,可能那玩意只是增益高功率還是小得可憐,還有那些xx貼片xx黑洞稍有常識的人就能看出來也不多說了。。。


什麼內幕之類的我不懂,也不信,我只信自己的耳朵,話說發燒友玩的不就是這個。

答非所問一下,知乎上動不動來個我想買個耳機請大佬推薦是斷然沒有大佬理你的,因為要答你這個問題得先問你一堆問題,然後推薦給你的你也不一定覺得好。


明明該用耳朵來評判的東西,結果變成了靠看測評結果做判斷。本末倒置

耳朵收貨,找到一個適合你的耳機就最好止步了,適當升級一下你這個耳機也是無可厚非的,例如原線太差,耳機套不舒服。千萬別去追尋所謂的最真實更好聽的聲音,不然真的會越走越遠

少看吧友水貼,他們都是人手大奧233

總之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的聽感


只需四個字:「耳朵收貨」,再深的水都淹不死你


我是一個屌絲級耳機燒友,其實這個坑,這個水深,都是因為搭配一個系統的複雜性中來的。

是,有商家吹噓,是,有水軍附和,但是那些產品不是空瓶子,確實還不錯的,你那個價錢買到的確實是那個價錢的東西。

這裡我想普及的一點耳機hifi的認識:一、2、3百的耳機聽感已經很不錯了!hifi耳機追求的是一種極致的聽感,有的耳機有些人聽著不覺得好聽,因為確實聽音是主觀的。二、便攜耳機,1千元級的已經是聽感的最高水平了,當然有聲音風格取向的問題,但是這個檔次基本就是便攜的天花板了,價位再高就不是買聲音了!三、hifi耳塞聽感不如hifi大耳,當然大耳也不如音箱。四、hifi臺式前端,1千以下的基本沒什麼用,就是聲音放大器;3千左右的,除了聲音放大,素質上也能讓你聽出來;5-8千的,很不錯,沒有太高追求的,錢袋子緊的就可以滿足了;然後就是萬元以上的了,跟萬元以下的屌絲設備有區別嗎?有,要不然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就是為了坑錢?!但是區別是沒有那麼白日黑夜的,有些耳力差的人也聽不出區別,那麼這裡追求的就是一種極致的聽感!

關於線材,玩耳機的除非是幾萬的耳機,前端肯定也是很高端了,線材的作用其實並不是很明顯,音箱上應該更明顯,也是那種高端的音箱,整個系統結構很複雜的那種。耳機可以玩單端和平衡的,但是線材就不要去玩了,沒有什麼意義!

再者,就是搭配,不是所有的前端適合所有的耳機,不過一個前端也不是適合一個耳機,而且聽音也是因人而異嘛!

最後說一句,hifi設備上,你想聽到一耳朵的提升,那就以價格翻倍去考慮,甚至翻好幾番!

其實,不管什麼領域都有賣吆喝,隨聲附和的託兒,hifi的水如果深,是因為它比較複雜,小白認識上有誤區,覺得花了錢就爽歪歪了!


個人觀點,耳機圈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什麼叫「好」

你需要去大劇院聽上百場現場,大概才能知道每一種樂器應該是怎麼樣的音色,而不是靠主觀臆斷

忘了哪位燒友說過,你的喜愛是主觀的,但是樂器的音色是客觀的


鬼知道為什麼淘寶給我推送這個,這家店專賣纏線上的星辰物質,貼電源邊得量子晶元(就是個貼紙……)號稱能消除電子的電子黑洞一類的玩意,更厲害的估計他能賺錢!不賺錢那有推送啊。不開心的時候看下挺開心的?(ˉ?ˉ?)


顯卡吧:高了一幀是吊打 高了兩幀是秒殺 好幾千塊錢的1070性價比超高

2j巴:換了根耳機線提升巨大 高頻變亮了 聲場變寬了 實際上根本聽不出來 變化比+0.5db音量還要小


從來都不深,耳機的上限就在那放著,每個價位的好東西早有人給你試出來了,你只要有雙好耳朵和夠支持你的愛好的收入,不偏信不盲目,聽然後讓自己的耳朵選,買什麼都很清晰。

當然,這麼玩挺不符合現在所謂耳機圈子的整體風潮的。


不貪便宜,耳聽為實,樂於尋根,善於做功課。

多深都不怕,稍微仔細一點很難會被坑到。


給「小白」們分享一下初燒路上很難接受的毀三觀事實:

1,

優秀的萬元耳機相比優秀的千元耳機,提升可能只有不到10%。

但是優秀的千元耳機相比普通的百元耳機,可能有300%的提升。

2,

新耳機開聲兩個小時以後聲音基本不會隨使用時長產生明顯變化,煲機是耳機商創造的概念。

3,

十萬塊的天價線材可能並沒有鐵絲一樣的原線好聽。

對於搭配合理的系統,在你把耳機、解碼器、耳放、轉盤、電源都提升到頭之前,用自帶的線材就好。

4,

由於放大電路的發展升級,近兩年內設計合理的中端以上一體式音效卡/解碼器、便攜解碼耳放,都可以驅動除了部分平板和古老動圈以外的絕大多數耳機。

限制高端耳機在低端前端上表現的主要是解碼能力的不足。

就算是HD800s、T1這種現代旗艦,只要不是靈敏度太低的型號,直推已經可以有很好的聲音了,不要被上百歐的阻抗嚇到。

這種情況下,增加獨立耳放在非大動態等極端條件下,提升有限。

所以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升級優先順序:

耳機>>解碼器/轉盤>耳放

對於大多數入耳式耳機,尤其是動鐵,說到「難推」時,指的不是需要更大的輸出功率,而是更低的前端內阻以及小功率下的控制力。

對於這種情況,針對塞子設計的便攜播放器會比針對大耳設計的臺式耳放驅動的更好。

5,

頻響等參數好的耳機不一定好聽,但是參數爛的耳機一定不好聽。

6,

在你有一定閱歷之前不要輕易嘗試國產品牌或國外小眾廠家,不管有多少人在吹。

森海、拜亞、舒爾、AKG、索尼、音特美這些老廠的知名度比較高的型號,

可能不是它同價位裏最好的,但是它是智商稅的幾率會小1000%。

7,

如果你不知道該買什麼,根據手裡的錢無腦買Byron、PP、M50X,ER4、EXK、SR325e、HD600、T1mk2,至少不會出錯。

8,

不要相信任何人的文章、評測、心得、推薦。

不管他有多「權威」或「誠懇」

自己的耳朵永遠是正確的。

9,

那我到底是聽8的還是聽7的?

…這是個哲學問題

————————————————————

當然,我知道,對於還是「小白」的你們,在踩遍上述所有坑之前,肯定不會信我說的話。

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啊。

不過,這正是玩耳機的樂趣,不是嗎?


基本上跟你說煲機結束 能有質的飛躍的

這種人

趕緊取關


如果你佛系一些,其實水很淺的。

小白應該也不會專門去買什麼前端中端後端了吧,簡潔輕便、素質ok纔是最重要的。

一副耳機配手機。

搞定。


有一個目前還沒有答主提到過的現象就是聽音這個東西變數太大,所謂的「耳朵收貨」「AB」也並不總是能體現出當前耳機的特色或者兩個耳機/前端/音源的差異。

首先就是音源製作質量的良莠不齊,有些音樂雖然旋律抓耳,但是從編曲到混音一無是處。用回放能力不強的耳機來聽,旋律足以感染聽者,用監聽風格或者素質夠高的耳機來聽就是災難了。而從作曲到錄音混音水平都比較優秀的音樂用什麼樣的耳機聽都不會太難聽,用前者音樂來試音就會容易進入誤區。

其次就是電平大小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聲音大小。在兩個耳機切換著聽的時候,兩個耳機特性不同導致需要調節手機/耳放上的音量,以得到近似的播放音量。實際操作中經常會有兩個耳機聲音不一樣大的情況,聽者覺得A耳機比B耳機素質高解析好動態強,也許只是調節音量的時候A耳機聲壓比B耳機那麼零點幾個分貝而已。

還有就是聽音環境的問題,這一點對於開放式耳機特別明顯,在嘈雜的地方聲音效果會大打折扣,如展會/賣場裏的耳機店等。


用眼聽音樂

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嚴重,有些大佬甚至根本沒聽過多少但語文特別好很多小白也一起跟著陷進去了。但嚴重的是這幫小白用眼睛「聽了」很多歌以後也會變成「大佬」於是就產生了一個不斷擴張的死循環就連我曾經都是其中一環。

當然廣告水軍也是其中一環。

不燒聽音樂,初燒燒器材,中燒燒玄學,老燒燒文學,骨灰燒燒助聽器。


我認為耳機圈子比較混亂的地方有兩點。這兩點對於小白都是致命的。

一是某吧和某壇的整體氛圍比較差,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很容易誤導新人。

二是某些無量廠商,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經常編出一些莫須有的概念,小白們不懂,於是就信了這一套。不過,因為信這種玄學的小白越來越多,導致廠商自己也不得不按照自己編的這種玄學繼續宣傳,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覺得這個水深需要分兩種情況考慮 一個是玩HiFi(追求錄音真實聲音的)的 另一個是玩聽感的

對玩HiFi的人來說 被坑的概率實在太高了

1.在沒有通過聲學環境良好條件下的頻響平直音響or小四系列或hd600等耳機建立比較正確的聽音觀前 聽音觀很容易就被帶偏(比如很多人以為「監聽耳機」就是HiFi 事實上有些監聽耳機3k是塌的 有些為了方便幹活拉高了高頻 這其實就已經不是HiFi了)

2.當建立好比較正確的聽音觀後 我們很可能就會去了解哈曼目標曲線 頻響 thd csd等等概念和參數 同時學習聲學和混音的常識 幫助自己更深入瞭解什麼是真正的HiFi

3.然鵝這時我們又要面臨耳機前級的選擇問題 於是我們要開始瞭解什麼是thd+n imd crosstalk 輸出阻抗 還有怎麼通過靈敏度算大概的推力需求blabla

4.而燒到了這一步我們就會發現 一部分人燒不動了 一部分去燒助聽器了 還有人發現燒了這麼久 還是音響的聲場與結象正確的多。。

而對於玩聽感的人來說 只要牢記下面這兩點 水深便是不存在的

1.不要盲信任何網上的描述聽感的文章 因為即使不是毒文 那也是靠別人的耳朵寫出來的文章 不是自己的耳朵

2.耳朵收貨 自己聽的爽纔是屬於自己的好耳機 不用在意任何人對自己的評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