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追星者有個自嘲名目,叫「 屏幕追星 」,這類人一般不會瘋狂近身追逐偶像、而會通過——打榜、翻譯、直播參與、論壇建造、同人創作、刷各種流媒體流量、通過官方釋出的練習室版本排舞,等?各種「 屏幕內資訊 」來完成 #追星運動。有意思的是,Kpop 在表現出與歐美高度黏合的企圖後、偶像內容的生產也開始走入「 屏幕內文化工業 」的時代。例如《 防彈少年團 》 幾則點閱數破億之曲目的編舞者——Keone & Mari,其合作模式就採取「 函授教學 」的路線。也就是說、公司把委託的曲目寄給編舞者,而對方拍下自己的舞步回傳?《 防彈少年團 》 成員們再跟著影片練習而成( bilibili.com/read/cv249 )。

◎ 超連結世代的視覺敘事與場景。

製造《 防彈少年團 》的房時赫( PD )今年二月於 KBS1 演講類節目《 明見萬裏 》中.曾從他最初的 Billboard 夢,談到「 防彈少年團 」的整個製作網路( m.bilibili.com/video/av )。節目中提到——Kpop 的視覺性要素是否為成就其全球性人氣的一環?房時赫( PD )的回應提及「 超連結世代的視覺敘事與場景 」,對我產生一些啟發。節目內也終於有機會、完整地描述,那個合作橫跨數十支視覺影像佈局的新媒體藝術家——Lumpens的存在。《 防彈少年團 》的成功,不止在其完成度極高的表演內容、製作團隊與成員甚至通過大量學習去預判可能會發生的潮流趨勢。

例如——《 血汗淚 》中對 Moombahton trap 的引用、或《 DNA 》如何導入 EDM 元素。?節目中主持人再度問到《 防彈少年團 》別於其他 Kpop 團體的特點是什麼?房時赫( PD )用了一串( 略帶中二病的 )日常生活照,進行破題——讓《 防彈少年團 》講只屬於《 防彈少年團 》的故事。通過自己的事例,連結過往傳統嘻哈文化中「 強烈的社會性 」和自身成長期的苦澀成了敘事特點。而從出道初期就養成的 Blog、Vlog 的紀錄,也讓他們在社交平臺上.與粉絲共同製造出其他人無法複製的獨特語言網路。

◎ 談回,臺灣創作輸出管道匱乏致使的變相操作。

臺灣在討論韓國偶像工業時總是喜歡以效應成果來做逆向工程評判,但.卻很少看到有人提及——在這種訊息廉價化的時代,Kpop 團體如何進行文化概念與生活訊息的「 開源 」。我們確實不需要複製這種文化生產、我們需要的是藉由他們知道,訊息場域正在怎麼被打開。但、臺灣近年輿論場中確實存在一種「 把推理當事實 」的書寫,這甚至是促使讓臺灣訊息日趨廉價化的其一因素。這類屢次推理現有網路素材來議論社會事件的情況,感覺就是臺灣創作輸出管道匱乏的變相操作。這幾天為了舒壓,從三年前讓我關注《 防彈少年團 》的「 花樣年華 」系列開始逐一翻閱、一直翻到最近的新曲目、活動和表演,與各種訊息網路。

讓我明白一個事實,就是——如果我是這個團的主要策劃者、讓我真的去建構一個能讓所有青少年世代都能產生共鳴的文化網路,我可能做不到。而且可悲的是,也許在臺灣,很多人也逐漸做不到了。從「 花樣年華 」策動的一系列敘事符號當中,有一個材料就是「 縱火 」。各種對「 火 」的描述,甚至最後防彈少年團還專門有一首歌就叫「 Fire 」。也許不要再討論為什麼其他國家可以而臺灣不能,應該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擁有全世界可以算是最瘋狂的媒體敘事但我們再也沒法講好單純的故事

評前筆記為撰文者 - 賴火旺於 Facebook 內討論串的片段整理,非正規意義上的嚴謹邏輯架構文本。

附註:

◎ Keone:star.ettoday.net/news/1◎ Quick Style Crew:BTS◎ 孫承德:pttent.com/bts/M.144933

◎ 花樣年華系列影片彙整:youtube.com/watch?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