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圈爭議頗大的品牌,除了勞力士,想必就是卡地亞了。

被譽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的它一方面在市場上受到了極大的認可,銷售總額位列奢侈手錶品牌二三名;而另一方面,其因使用ETA機芯而被眾多「專業表友」所詬病。

關注我比較久的朋友可能會記得在4.5年前,我曾與一位表友有過一次很激烈的爭論,「卡地亞和勞力士哪個更厲害」?

最後,我們兩個誰也沒有說服誰,我也氣得刪掉了全部的回答留言。再回想起當年的那次爭論,我從心底感到好笑,笑自己之前是個「傻瓜」。

對於卡地亞這個品牌的認識,其實是分為三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是一味覺得卡地亞很厲害。當然,人家也是真厲害。

卡地亞(Cartier SA)是一家法國鐘錶及珠寶製造商,於1847年由Louis-Fran?ois Cartier在巴黎創辦。而讓Cartier品牌聲名大噪的則是品牌創始人的三個孫子:路易、皮埃爾和雅克。

路易是三兄弟中的大哥,早在1898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經營巴黎的Cartier品牌了。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拓展,Cartier品牌於1902年在英國倫敦開設了分公司。三兄弟中的老三,雅克,則在1906年的時候成為倫敦分公司的管理者。而二哥,皮埃爾,遠赴美國,並於1909年在紐約開啟了分店。於是乎,卡地亞分為了巴黎、倫敦、紐約三個公司,管理權都在卡地亞家族成員內部管理下相互倒來倒去。

卡地亞品牌以珠寶起家,而涉及鐘錶行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853年。不過嚴格來講,當時卡地亞只是作為「經銷商」的身份而存在,銷售少量的鐘錶。直到1898年,路易經營巴黎的Cartier,他開始拓展品牌在鐘錶行業的版圖。

要知道,製表可不是簡單的事情。路易很聰明地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合作夥伴,那就是「Jaeger-LeCoultre」積家。Jaeger-LeCoultre其實是由Jaeger和LeCoultre這兩個品牌合併而來,其中Jaeger主要是研究特殊機芯結構的獨立製表師傅,而LeCoultre是一家瑞士錶廠,專業生產機芯。1907年,Jaeger、LeCoultre、Cartier開始深度合作,模式非常簡單,Jaeger和Cartier簽訂長期合同,卡地亞買斷Jaeger的專利設計,LeCoultre負責生產機芯,而卡地亞則負責銷售。

這其中,最為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摺疊表扣」。1909年12月2號,Jaeger在法國註冊了摺疊表扣的專利,發明者留的卻是卡地亞的名字。這是一枚1920年代的卡地亞女表,搭載的正是摺疊扣。過了快1個世紀,結構和現在品牌在產款還是差不多。

懂營銷、設計的卡地亞+懂發明、機械的Jaeger+懂生產的LeCoultre,這樣的組合在鐘錶行業可謂「鐵三角」。自然,卡地亞在歷史上推出過很多著名的表款作品,足以在鐘錶圈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二個階段,是一味覺得卡地亞很不好,當然,卡地亞也的確做過不好的產品。

中國有句話叫「富不過三代」,國外也一樣。

到了卡地亞品牌的接班人輪到第四代的時候,公司就出現了危機。沒錢了,於是卡地亞家族就把紐約卡地亞和倫敦卡地亞的經營權給賣了。

注意,賣的是經營權而已。巴黎、倫敦、紐約三個公司都可以使用Cartier這一商標各自進行設計、生產、售賣和經營。

當時的Cartier和今天一樣,屬於高端品牌。拿到紐約卡地亞經營權的公司就開始玩套路了。他們看見高端的卡地亞手錶賣不出去,於是想改變策略,去生產一種便宜的手錶。於是在1971年,一款售價僅為150美金的Tank系列腕錶出現在美國市場。

因為之前Cartier品牌賣的手錶都比較貴,突然有一款便宜的品牌經典款出現,還是正品,不出意料,馬上就被哄搶了。

但這一銷售盛況的出現,無疑是在損耗Louis-Fran?ois Cartier創立的卡地亞品牌的高端形象。為了節約成本並看上去很高大上,150美元的Tank系列腕錶用的是鍍金工藝。

1972年,巴黎卡地亞被Joseph為首的財團收購。他們清楚地明白,如果不解決現在卡地亞品牌經營權分崩離析的情況,任由紐約卡地亞胡作非為,即使收購了巴黎卡地亞,也相當是燙手山芋。

於是Joseph他們又去收購下紐約卡地亞,但那個時候,150美元的鍍金版本Tank手錶已經侵蝕了美國市場。為了挽救卡地亞在美國這一重要市場的形象,Joseph想到了一個方法。在1977年推出了Must de Cartier手錶系列,用通俗一點的話解釋,就是「以毒攻毒」。

Must de Cartier系列的Tank腕錶定價500美元左右,比之前的150美元的Tank貴了三倍,但價格和高端的Cartier相比,還是便宜。Must de Cartier的推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卡地亞在這期間,也摸索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絕大部分消費者更偏向於卡地亞的品牌和設計,而不是產品本身。

而這也決定了卡地亞在這半個世紀於鐘錶領域的主要經營策略,那就是「品牌>產品」。於是乎出現了不少和「品牌」定位有差異的鐘錶作品,比如大量使用ETA機芯;比如品牌經典性的Tank,錶殼、表扣都是金的,但是後蓋卻是鋼的;比如標誌性藍氣球,正面看錶節都是間金的,但是當你翻過來,發現表扣就變成了全鋼的了。不少的表友看到這樣的搭配,都會以為是有人後期偷換了,但實際上,卡地亞出廠時就是這樣。

第三個階段,尋找卡地亞的閃光點。

@湖邊老師 對卡地亞這個品牌,有過一句很棒的評價,「說實話世界上本來就有兩個卡地亞,一個是平民卡地亞,一個是高定卡地亞」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卡地亞的鐘錶作品開始產生分層,有了平民卡地亞,同時高定的卡地亞也一直存在。而在高定卡地亞中,最知名的莫過於CPCP了。

1997年,為了慶祝品牌誕生150周年,卡地亞發售了一批高質量的Tank腕錶。次年,即1998年,卡地亞正式推出了「卡地亞巴黎私人珍藏系列」Collection Privee Cartier Paris,簡稱「CPCP」。

這一系列非常地獨特,卡地亞將品牌歷史上出現過的傳奇性表款全部彙集於此。其下的作品並沒有統一的設計風格,有方表、也有圓表,甚至異形。

那麼,CPCP和「平民」卡地亞有啥區別?

它們有眾多的不同,首先,CPCP系列採用都是卡地亞外購的高品質機芯,諸如:積家、伯爵、GG傑羅尊達、THA、FP。同時這些外購來的機芯,都會經過單獨的精細加工,其中一大特點就是夾板通常會裝飾有卡地亞標誌性的「雙C」印記。

其次,CPCP雖然在外觀上和常規款式非常相近,但在細節上還是有差異。比如CPCP的錶盤都是採用18K黃金製成,上面採用璣鏤工藝雕刻著放射花紋。同時,錶盤上除了Cartier的商標外,還有額外標記著「Paris」字樣,代表其屬於巴黎私人珍藏系列。

而這兩個點,是區分CPCP最便捷的方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CPCP都是璣鏤錶盤+「Paris」字樣,有極個別的早期表款和特殊款沒有配備。

然後,卡地亞錶冠的一大特色就是鑲嵌有一顆藍色的「寶石」,但並不是所有卡地亞都是配有真正的「寶石」。鋼款、間金款上其實是人工合成的藍色尖晶石,全貴金屬款上才配藍寶石。

第四,除了手錶本身,CPCP的周邊也是極其奢華。我們買的常規卡地亞,配備的都是紅色紙盒。而CPCP不僅採用的是木盒,而且尺寸還大了幾倍,其上用金字單獨標記有「Collection Privee Cartier Paris」。

CPCP是卡地亞歷史上非常獨特的鐘錶系列,但它也非常地短命。CPCP使用的都是非自產機芯,不僅生產調度困難,而且不符合「高端」的形象。所以卡地亞在2005年開始自主研發,並於2008年推出首款自產機芯Cal.9452以後,就將CPCP停產了。從1998年開始推出,到2008年消失於產品線,其壽命才短短10年。

CPCP無疑是卡地亞近現代手錶的集大成之作,外觀上,乃傳奇性表款設計;機芯上,全是外購的優質機芯;做工上和配置上,遠超普通在售款;更重要的是,其在產期短,只有10年,不少的款式只有小几百枚,甚至十幾枚。

不過,外觀乃經典設計 和 在產期短,也讓CPCP不被大眾所熟知。對卡地亞還處於第一認識階段的表友,根本沒聽說過這個停產10年的短命系列;處於第二認識階段的表友,還在糾結於卡地亞某些產品的做工,遺忘了CPCP。

好多人不知道CPCP的好,都把它當成普通卡地亞,以普通卡地亞的價格賣出去了........

而真正懂卡地亞的人,都在偷偷買CPCP,悶聲發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