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最能牽動中國人情感的節日之一,今天下午,以“學會告別 致敬生命”爲主題的海上清明文化沙龍·浦江對話舉行。與會者從自身的經歷與思考切入,暢談了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生命哲學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

  音樂作爲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從來不缺少對於生命的關懷。在鋼琴家孔祥東看來,生命本無始終,樂聲便是雋永,“樂”的繁體字加上草字頭,就是“藥”。人生路上有許多挫折,難免有些“跌打損傷”,有音樂這個“心靈的創可貼”,每個人都會更加快樂。“在音樂裏,人們可以聽到愛,可以感受到靈魂的呢喃,所以要學會傾聽,品味生命的律動。”

  伴隨着即興創作的鋼琴曲,孔祥東現場朗誦了自己的原創詩詞《一》。他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這首歌訴說的“就是我們自己”。一生一次的生命是如此的珍貴和稀罕,“要學會放下,從自我去剖析存在的意義,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胡亂糟蹋,讓日復一日的輪迴,都成爲我們生命中一環接一環的璀璨”。

  “生命絕不是一張無限透支的賬單”

  儘管生命的終結是不可避免的,這並不意味着生命之中唯有痛苦。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於海援引了蕭伯納、叔本華等名人的名言,他認爲生命絕不是一張無限透支的賬單,人要“活出尊嚴,活出境界,活出自在”。“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即便如此,人們依然希望能夠自己書寫自己最後的篇章,並確定留下的人能夠幸福地活着。”

  如何學會告別?在於海看來,所謂“告別”,其實有三重性質:從容地與自己告別,有尊嚴地與親友告別,並讓告別成爲綿綿久遠的溫暖對話。小布什在其父親的葬禮上,一邊含着眼淚,一邊用各種幽默的語句調侃自己的父親,“沒有深厚的感情,是說不出如此動人的告別詞的”。告別是一件大事,但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生命機會,人們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把“生”過得更加燦爛。

  善和愛纔是生命本身的意義

  隨着時代的發展,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很多人對“生命”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在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會長袁正平看來,追求生命長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追求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確診得癌時,袁正平崩潰到“撕掉了一整本厚厚的日曆”。但近40年過去了,儘管袁正平依然與“老朋友”朝夕相處,但他早已走出了陰霾,還建立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幫助更多癌症患者實現生命的價值。

  “我們到底希望畫上一個生命的句號,還是一個省略號、驚歎號或破折號?我想生命的離開不應該是一個句號,因爲善和愛纔是生命本身的意義,這種意義會通過一些儀式傳遞下去,而這正是我們努力想要做到的。”福壽園國際集團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首席品牌官伊華說,福壽園長期致力於“讓告別變美麗”,並期待幫助更多的人。

  據瞭解,本次沙龍也見證了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的揭牌,希望共同建設匯聚愛心、傳遞愛心的公益平臺,爲全社會搭建有溫度的民生公益生態系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