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國家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

  兩年後的今天,事實證明,2000年以來,雄安新區大部植被生態質量呈提高趨勢,其中,2018年全區平均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17年增加6.9%

  2000年至2018年雄安新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變化趨勢率。中央氣象臺供圖

  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項目在大清河片林一區植下第一棵樹、第一片林,如今已蔚爲壯觀。

  建設中的雄安新區“千年秀林”(2018年12月8日無人機拍攝)。來源:新華網

  自新區設立以來,“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1萬畝、植樹1100萬株。按照規劃,未來當地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起步區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今年,雄安新區將完成20萬畝造林的目標任務。

  雄安新區2019春季造林8標段地塊造林現場,監理單位工作人員在用手機掃描即將栽種的油松的二維碼。“千年秀林”的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來源:河北新聞網

  監測顯示,新區北部、西南部生態質量指數平均每年增加0.5至1.0,地表更“綠”;生態質量指數下降的區域只在東北部、西部和南部零星分佈。2018 年雄安新區植被覆蓋度和淨初級生產力整體較高,全區平均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17年增加6.9%。

  4月的雄安,除了綠樹,還有碧波。

  作爲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溼地系統,白洋澱被稱爲“華北之腎”。此前由於污染,白洋澱溼地功能受到嚴重破壞。

  白洋澱之於雄安,猶如西湖之於杭州。

  如今,白洋澱岸邊綠柳婆娑,水中碧波盪漾,遊客乘船徜徉在白洋澱大澱頭村,陣陣微風襲來,十分愜意。

  雄安新區白洋澱上的村莊(2018年12月6日無人機拍攝)。來源:新華網

  2000年以來,白洋澱區域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平均每年增加10.5毫米;2018年降水量達550毫米,較2000年至2017年平均降水量偏多19.2%,區域降水量的增加利於白洋澱蓄水。

  白洋澱風光。來源:中國雄安官網

  目前,雄安正通過水環境集中整治攻堅行動“千年秀林”工程,以及從西大洋水庫、王快水庫、南水北調工程等引水入澱等,不斷改善生態條件,推動新區綠色發展。

  氣象部門將繼續通過開展雄安新區和白洋澱流域氣象綜合觀測、氣象分析評估與服務、雄安新區氣候安全評估、推動科學謀劃通風廊道等,爲雄安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