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國氣象局發佈《2018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簡稱《公報》)。《公報》指出,2018年全國大部地區水熱充足,乾旱、暴雨等氣象災害影響整體偏輕,氣象條件有利於草原、森林等植被和農田作物生長,全國陸地植被生態質量指數達68.2,高於常年和2017年,達2000年以來最好。

  《公報》顯示,2000-2018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實現“三級跳”升,2012-2018年較2000-2001年、2002-2011年明顯提高,2018年達2000年以來最高。其中,2018年全國植被淨初級生產力較2017年增加12克碳/平方米,達本世紀以來最高。2000年以來,我國北方和西部地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植被防風固沙功能提升,隨着我國北方植被生態質量的提升,易起沙塵的土地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高度和極易起沙塵的土地面積從2000年的48.1%降至2018年的40.4%,輕度和不易起沙塵的土地面積從30.3%上升至38.8%,植被防風固沙能力明顯增強。

  從重點生態工程和建設區域的氣象監測結果來看,本世紀以來,三江源地區降水增多、氣溫升高,其中2018年湖泊面積較2006年增加13.0%,植被生態質量明顯改善;祁連山下游主要湖泊蓄水增加,其中,內蒙古東居延海在2018年的水體面積達本世紀以來最大,額濟納綠洲植被覆蓋度明顯增加;在降水增加與人工補水共同作用下,北京密雲水庫水體面積在2018年達到最大;雄安新區大部植被生態質量提升明顯,白洋澱蓄水增加、水位上升;廣西石漠化區大部光、溫、水匹配較好,有利於植被生長,加之採取石漠化綜合治理措施,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有98.5%的石漠化區植被生態質量呈變好趨勢,其中有71.6%的區域生態明顯變好。

  《公報》對典型生態系統的氣象監測分析表明,2018年雨帶位置偏北偏西,爲我國北方和西部草原帶來豐沛雨水,全國草原水熱條件優越,草原植被生態質量創2000年以來最高。不僅如此,2000年以來,全國大部林區植被生態質量提高,2018年雖低於2017年,但爲第二高值年。2018年全國大部農區水熱充足,光、溫、水匹配利於農作物生長,全年糧食再獲豐收。黑龍江沼澤溼地植被生態質量呈改善趨勢,水體面積增加,生態向好。武漢、上海、廣州等南方典型城市近年來隨着綠地和水域面積的增加,熱島效應有所減弱。

  天氣氣候作爲影響生態系統最活躍、最直接的驅動因子,影響着生態系統質量。氣象部門以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氣象衛星遙感資料爲主,結合重點區域陸地衛星和高分衛星資料,在《公報》中分析評估了2018年氣象條件對全國陸地、主要生態系統植被和典型湖泊、溼地、城市以及重點生態工程和建設區域生態質量的影響,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