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聯4還沒看,據說豆瓣評分高達8.9(我記得最高出現過9.9分,難道是我看錯了,站務要求我修改問題,從了!)

估計這也是電影界有史以來最高評分了吧?

那麼,看完電影的你們,來說說到底值不值這麼高的分數?

三小時的時間裡,開篇20分鐘滅霸被取下首級?剩餘全是主要英雄的回憶與總結?

然後你們在電影院里,藉助微光暗影,哭得梨花帶雨?

好吧,我完全沒有感覺,因為我不是真正的什麼迷!我只是一個路過的復聯看客!


我給10. 1分

故事的終章是為讀過故事的人準備的


值不值姑且不談,我就好奇題主上的是哪個位面的豆瓣?


不值,可別說是情懷,之前流浪地球也挺有情懷,但是給五星還會被罵「被情懷沖昏頭腦,不客觀」


這片子也就7分水平,算得上劇情亮點的也就是分三隊穿越(其實裡面一堆小問題,但劇情沒崩所以可以忽略),其他就沒啥出彩的了,非常平庸,沒多大驚喜。

給高分的人肯定是因為情懷加成,但這些情懷是前面那二十多部電影加兩三個衍生劇的(媽的提起這個我就想到崩得跟主旋律似的神盾局特工),不能說明這個片子本身水平真那麼高。

就好像前幾年的魔獸大電影一樣,是有很多人因為情懷給了高分,但有屁用?爛片還是爛片。

所以婦聯四不管怎麼情懷,它自己是個普通爆米花的事實都不會變。


美國文化傳播是真的厲害。看到新聞說有校長組織學生去集體觀看,評論里一片叫好。

然而如果組織觀看的是國產片比如流浪地球、紅海行動,評論里一堆批判的,無腦大概就是形容這些人吧?

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文化傳播布局,軍事+文化雙重統治。

中國文化部統戰部真的太菜了,和美國比起來完敗。

中國本身有非常多可以傳播的東西,比如:網文、遊戲、抖音。但從來沒見中國政府重視過這些東西。

至於復聯這部電影本身,我已經過了看這種電影的年紀了,實在提不起興趣。(初中的時候我也非常喜歡看這種電影,當時還特地下載了很多來看)


不值

傳遞不正確價值觀

雷神的故事告訴我們,酗酒有害健康,並且遊戲打不過,要開麥嘴臭對方。


《復聯4》拍得不差,但比起它來,我似乎還是更喜歡《復聯3》。

《復聯4》里最閃亮的角色可能要數鋼鐵俠和美隊,這也合情合理。畢竟,這兩個人物在漫威宇宙中獨擁三部曲,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鋼鐵俠一角又是漫威電影崛起的最大功臣。

但在《復聯3》中,最出彩的角色卻是滅霸。滅霸攜著他的宇宙死一半計劃,以自己為天命所歸,甘願自毀,以此維持宇宙的平衡。這個大反派所持的理念與人們對現實的隱憂遙相呼應,很具有可供探討的空間。

而且,他真的實現了這個宏願。於是,在一部好萊塢大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反派大功告成,眾多英雄人物都灰飛煙滅的一幕。

很酷哎,賺足了對下一部的期待。

到了《復聯4》,十年布局,巔峰一戰,三個小時的時長,節奏從容不迫,從對浩淼宇宙的展現到對微觀量子世界的想像,鋪陳出一種大氣磅礴的史詩氣質。

我覺得電影比較了不起的是,那麼多大明星、超級英雄在一起,沒有煮成一鍋亂燉,輕重主次,分配地很好。

而且主要人物在各自分配到的劇情中,似乎也都各司其職,展現了各自的魅力和個性,並不讓人覺得有多麼厚此薄彼。

之前十年中的各條千里伏線,在這部終章中有了回應。超級英雄的命運得以完整,一些困擾主人公的心結也最終得到化解,情感牌打得十足。

裡面也有很多小幽默,有很多優秀的台詞,會心的細節。但從我自己的觀感來說,不知道為什麼,我仍覺得這杯酒釀得不夠濃郁。

可能因為我不是個漫威迷的原因吧。

首先我覺得滅霸的魅力沒那麼大了。宇宙死一半的計劃,變成全部毀滅後重建的計劃,一棍子全打死也就沒啥好說的了。

還有,所有的價值觀,超級英雄的自我犧牲、愛情友情親情、回歸家庭等等,如此地美國、普世,又如此地政治正確、不偏不倚,和無趣。

電影當然拍得很用心,但我覺得評分那麼高,情懷佔了很大因素。

從2008年的《鋼鐵俠》背水一戰,漫威開創了自己的電影宇宙,到如今的《復仇者聯盟》終章,一部部的重磅大片,在十年多的時間裡,伴隨了眾多人的成長。

影迷們掰著手指頭都可以回想,看《鋼鐵俠》的時候,自己在幹啥;看《美隊》的時候,自己又經歷了啥;看《銀護》的時候,又遭受了啥……於是當看到這部終章的時候,既是滿足對故事走向的一種期待,也是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種階段性回首和總結。

情懷的因素,不可剝離,也成為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

與此相關的,比起藝術創作上的奇蹟,我覺得《復聯4》更是一個產業和市場的奇蹟。

十年的布局,各條線索的呼應和牽連,這樣心思縝密的布局,雖然很厲害但也並不是思維能力辦不到。只不過很多電影根本不敢想吧,拍完第一部直接票房遇冷,就歇菜了。

電影市場如此多變,重磅大片風險都如此之高,漫威能把一盤棋下到如此之大,並且有始有終,獻上一記重拳做收尾,本身就是奇蹟了。

當然,整個漫威電影宇宙的打造,是有原來的漫畫作為依託的,漫畫早就流行多年,本身就孕育出豐厚的文化底蘊,奠定了強大的觀眾基礎。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斯坦·李。

很多人把斯坦·李和金庸相提並論,大概是他們都塑造出一個個遊離於現實之上的幻想世界,這個世界既虛無縹緲又似和我們惺惺相惜,既浪漫且帶勁。

當然在我心裡,這兩個人還是有很大距離的。

金庸能讓我入坑,但我看漫威電影,都只不過是隔岸觀火看熱鬧。畢竟文化差異擺在那兒,我也沒有在那些漫畫作品中長期浸潤過。

斯坦·李並不是漫威的創立者,他是一位功高蓋主的內容生產者和管理者,同時也是公眾領域活躍的漫威品牌傳播者。

關於那些英雄形象的主創者究竟是誰,斯坦·李和驚奇漫畫公司的幾位大佬,像史蒂夫·迪克特、傑克·科比等,一直爭論不休,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紛爭。

不管真相究竟怎樣,我覺得在以下幾點上,斯坦·李確實卓有成就,是漫威的精神領袖:

第一是在美國漫畫的通俗性和市場化方面。

他早年曾寫過一首小詩,挺有意思的:一把電鋸可以把你鋸成兩半/一架機槍可以把你身體打穿/但其實它們的威力/都不及一個女人的一半!

斯坦·李曾為很多低俗雜誌撰文,所以身段放得挺低,他知道如何為了讓漫畫招徠眼球而去無所不用其極。

漫畫的受眾群原先比較狹窄,他用盡全力拓寬這個受眾群體。

第二,他也不忘漫畫的教化功能,努力讓漫畫緊貼時代,讓漫畫人物成為社會心理的代言,也讓漫畫行業變成一個更受人尊重的行業。

在他的專欄和演講中,他經常脫去漫畫中戲謔的語氣,談論一些嚴肅的話題。

比如他強烈地反對種族歧視,稱之為「最致命的社會弊病」。

他曾寫道:在漫畫中可以尋找樂趣,但漫畫並不是逃避主義的,一個沒有現實指涉的故事,就如同一個人沒有靈魂。

據說有中國記者問斯坦·李一個問題:如何做出中國的超級英雄?斯坦·李回答說:想想中國這些年的恐懼和不安是什麼,人們最嚮往卻無法實現的是什麼,然後用想像力去包裝和實現它們。

第三,英雄亦凡人,凡人亦英雄。

斯坦·李最得意的蜘蛛俠是一個在學校裡面一點也不起眼的普通高中生,面對著各種青少年普遍面臨的問題。

鋼鐵俠則是一個以睡遍雜誌封面女郎為目標的花花公子,是位冒險家和瘋子,心病也不少。

這些都刷新了超級英雄的刻板形象,拉近了和受眾的距離,承載普通人的英雄夢。

所有背後都是人性。我想起金庸的一句話:父母子女兄弟間的親情、純真的友誼、愛情、正義感、仁善、勇於助人、為社會獻身等等感情與品德,超越了時代和國界。

斯坦·李的這些個人元素到了最近這部《復聯4》中依然明顯。

死後的他照例在電影中亮了相。他扮演了1970年的一個嬉皮士,說了一句:Make love no war。這句話就帶著鮮明的時代色彩。

當美國隊長將盾牌交給黑人英雄時,電影的政治敏感度依然是如此明顯。

超級英雄也還是有著各種牽絆和怨念,他們一樣需要自我救贖和超越。

終極一戰後,很多人物看上去真的和觀眾告別了。有人說,這樣英雄雲集、明星雲集的大製作把觀眾的胃口提得太高了,以後的電影怕是不好拍。

我倒並不這麼認為,單個英雄踏踏實實的成長故事,並不見得就比這樣英雄雲集明星刷臉的大電影難看。期待漫威的下一個布局。

另外,最近翻了《漫威之父斯坦·李》這本書,在《復聯4》上映之際,也順便說幾句。

在豆瓣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買來看了。

不得不說,這本包裝精美、定價高昂的書在傳記中屬於下品。

首先,這個傳記作者對傳主並沒有什麼直接的接觸,所有的描述都來源於資料整合,這就有點「隔」。

再者,在對人物生平的描述文字之下,沒有太多作者的觀點和對這個人物一以貫之的評價。所以讓人看得不得要領。

儘管這位作者聲稱自己畢生研究美國漫畫和美國文化,但似乎並沒有太好地總結出斯坦·李在其中的地位和價值。

也可能,老爺子的生平本身就不好寫吧。除了晚年在電影里的客串和賣萌,還有他至死方休的奮鬥精神,和那句常擺在口頭的「Excelsoir!」


目前豆瓣8.9分,我感覺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說實話前期的鋪墊真的是太長太長太長了。

題主說的9.9分我真的不清楚,我看過最高的也就9.2分。可能9.9分是復聯點映那天吧,畢竟能熬夜看三小時的都是鐵粉,一開始評分虛高很正常。等非粉絲或者客觀的影評者看了電影,他們就會給出一個客觀的分數,評分自然就下來了。


我一直不把任何電影當做「電影」來看,我把它當做發生在我身邊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件事,我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起因,經過,結果,這件事情可能會引發我思考,然後我會從這件事中學到一些東西,悟出一些道理


我覺得也就5分...


肯定是粉絲的虛高評價啦,中肯的說,7.5以上分肯定是有了,如果單純的當做爆米花電影來看的話。我作為喜愛者之一,還是覺得真香 就別抬杠啦,復聯四能這麼火熱,透過現象看本質,還是有一定人數基礎是真的喜歡的。希望我國也能重視起來,能有一些不需要造勢就能傳播的文化。(比如西遊記哈哈哈哈哈哈)


不值,情懷加分太高,一部電影而已,亞裔在美國仍然還是歧視的最低端,對大鼻子無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