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看雄安系列调查·绿色篇(2)

  特写

  本报记者 王彩娜

  到白洋淀去。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布成立后,白洋淀成了必打卡的网红地之一。

  “半笠沧波三月雨,一堤杨柳两湖烟。”白洋淀长廊栈道问源亭上的楹联,生动地刻画出,记者眼前的白洋淀初春风光。

  “一夜之间,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入白洋淀。在安新县城通往景区的公路上,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过来的车。”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天鹅旅行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起两年前的场景,仍是记忆犹新。

  安新县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7年4月2日至3日两天,当地接待游客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4.99%。

  “炒房团走了,投机者也在离场,但到白洋淀去旅游的火热并没有褪去,这两年来白洋淀景区参观游览的人数持续飙升。”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天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战红深有感触。

  2018年中国旅游日当天,白洋淀天鹅旅行社力推的“雄安文旅卡”正式发行。刘战红希望,通过“雄安文旅卡”的发行,吸引京津冀三地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企业发展,通过旅游消费,促进三县人民的就业及增收。

  如今,让人心之向往的白洋淀,也曾是颗蒙尘的“华北明珠”。由于常年污染破坏,白洋淀面临水资源不足、水污染较重以及淀泊生态环境破碎等诸多问题,其湿地功能的发挥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保尔森基金会主席、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曾在其《与中国打交道》一书中写道,“白洋淀的困境对中国,甚至对全世界来说都不陌生。从海边的滩涂到淡水湖和沼泽地,中国的主要湿地在迅速地消失。为了城市和工业发展,它们被抽干并填平,由于砍伐森林而被淤积,由于上游建坝而失去了水源,或者为了扩大农业用地而被填埋。从1994年到2010年,河北边上渤海湾原来滩涂区的三分之一都不见了。”

  幸运的是,修补了多年的“华北之肾”,如今乘着雄安新区建设的东风,终于按下了治理的“快进键”。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认为,“建好雄安新区可以有100个加分的项目,不治理好白洋淀总成绩就是零分;治理白洋淀污染有100个客观理由、现实困难,不治理好白洋淀,作为雄安的建设者没有任何意义。”

  两年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破解治理资金筹措、技术瓶颈等难题,积极探索适合白洋淀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模式,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2018年,白洋淀淀区水质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5.16%、45.45%,改善效果明显。

  随着发展路线图日趋明晰,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快速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雄安新区今年将实施6大类47个白洋淀治理工程项目,其中45个项目投入资金约186亿元。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孙犁笔下昔日的白洋淀胜景必将重现,只是,淀阔水清凭鱼跃,春暖苇绿任鸟飞,一切还需要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