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潮陽縣社港鄉社港村,曾經住着一位百歲老人叫尋頌玉。她的丈夫王介福在1944年就逝世了。1986年2月21日,當地政府和附近鄉親為她做百歲壽慶。面對六十桌來喫壽酒的客人,她時而高聲談話,時而穿行客人中間,比一些剛剛六七十歲的人還顯得活躍。這天她喝了三杯米酒喫了一碗半飯和不少的葷素菜餚。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1張

圖註:長壽老人

尋頌玉身高約有1.55米,戴着一頂青色平絨帽子,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白髮從帽子後邊緣垂至肩上。臉部肌肉還算豐滿,只是布滿了一塊塊老年斑。老人身上的青燈芯絨罩衣和罩褲乾乾凈凈、平平整整,看得出是剛用米湯漿洗過的。老人不但健康,而且還健談,很多年前的事情都還記得比較清楚。

1944年,老人家鄉瀏陽淪陷。當時老倆口已年近六旬,白天要躲到山上,晚上纔敢回家搞點喫的。尋頌玉老人有一隻直徑約五寸的藍釉瓷缸,原來共有兩只,一直伴隨她倆口子過了多年。當時,日本鬼子亂搶東西。尋頌玉擔心她瓷缸被搶,就將它們藏在靠山坡邊的一個水塘裏。

一天,鬼子兵來了,懷疑有遊擊隊躲在水塘裏,一齊往塘裏打槍。等鬼子兵走後,她丈夫從塘裏撈出瓷缸時,一隻已被子彈打碎了,剩下的這只也被打了一個缺口。老人傷心地說丈夫也是那年死去的,剩下這一隻有缺口的瓷缸,又單獨伴了她四十多年。看着這只有缺口的瓷缸,老太太就會想起丈夫,想起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時那些東躲西藏的日子。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2張

圖註:盧溝橋

尋頌玉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農歷六月十二,16歲就嫁到了王家。丈夫王介福與她同年,不是王家親生的,而是抱養的。加上腳有點瘸,所以不大被親戚們看得起。有一天王介福去岳父家幫工,與岳父家一位長輩發生口角,對方出言不遜,王介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氣將對方推倒,那人的頭部碰在牆磚上出了血,這下可闖了大禍。尋姓族人一聲吶喊,把王介福捆了起來,關在尋家祠堂裏。並且傳了話來,要王介福夫婦在尋家柯堂辦24桌酒席,在王家祠堂辦8桌酒席,才肯放人。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3張

圖註:祠堂

當時尋頌玉年輕氣盛,聽到這個消息匆匆趕回孃家,闖入祠堂找族長要人。族長不但不放人,還威脅說如不照數辦酒賠禮道歉,就要送王介福到縣衙坐牢。尋頌玉不知天高地厚,她暗自盤算縣太爺也應該講個道理,何況32桌酒席,家業會賠個精光。於是決心打這一場官司。瀏陽縣衙在百里之外。尋頌玉搶在坐轎的族長之先趕到縣城,可是那時的縣太爺怎能不偏袒宗族勢力而去為一個農村婦女撐腰?這場官司的結果是:王介福被抓到縣裏坐了3個月的班房,尋頌玉也被關了12天,而兩個祠堂的酒席不僅照辦,王家祠堂還由原定的8桌增加到了12桌!尋頌玉打官司喫了虧,總結了一條經驗;“凡事莫爭莫吵”。她把這作為這輩子的處世信條,要求子女們也要凡事多忍讓,不要意氣用事。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4張

圖註:縣衙

有一年,尋頌玉突然病倒了,10多天躺在牀上起不來。丈夫為她請醫抓藥。她卻有點信迷信,自己躺在牀上默默祈禱,並許下一個心願:“病好後做一件好事。”好了,當然是葯物治療的效果,尋頌玉心裡卻一直思忖着許下的願如何兌現。正在這時,鄰居一家房子失火,幾乎全村人都來救火,但因附近沒有池塘,要到半里路外的山塘和溪裏取水。結果,這一家的東西幾乎燒了個精光。尋頌玉觸景生情,心想:“我就在附近挖口塘做件好事吧!”

尋頌玉就開始在屋場邊自己的那七分土裡挖塘。盡管這七分土地勢低窪,但挖口塘談何容易!俗話說,“寸土難移”,更何況尋頌玉還是個小腳女人,平常只會織布做家務,很少下地呢!而且尋頌玉還有個想法:“自己許的願要自己來還,挖塘不能讓丈夫來幹。”她下了決心,就堅持不懈地幹下去。她把應付必要家務以外的時間都花在了這件事上,直到第四年冬天,一口七分水面,一人多深的水塘硬是被她挖成了。丈夫利用水塘開始養魚,給家裡增加了不少收入。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5張

圖註:池塘

塘挖成了,尋頌玉了卻一件心事,不僅心情舒暢,持續四年的辛勤勞動,也使她身體更結實,她從那以後基本上沒再生過病。在挖塘之前,她紡紗織布是好手,一天可以織一丈布,賺三斤鹽錢,但田裡地裏的活很少做。挖塘之後,她不但閑不住,而且光做家務也感到不滿足了。除犁耙工夫幹不了外,種稻種菜,上山砍柴,她樣樣都幹,而且像男人們一樣幹得利落。1944年,尋頌玉的丈夫王介福逝世後,兒子早已分家,尋頌玉就開始一人單獨生活,裏裏外外全是她一手操勞。她喫的糧食和蔬菜是自己種的。柴草是自己上山砍的,穿的衣和布鞋也是自己做的。用她的話來說:“一個人做,一個人喫,撇裏撇脫。”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6張

圖註:挖地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尋頌玉盡管年過古稀,除在自留地裏種蔬菜、種紅薯外,仍然扛着鋤頭、背上背簍,到幾裏外的山上挖土茯苓、蕨根等。雖然喫得差一些,但終究沒餓過肚子。並且用勞動所得換得了一點路費,背上自己做的一袋漿紅薯,去湘潭看望她的妹妹一趟。當時不但鄉親們佩服,連城裡人也向她投來羨慕的目光。

農業學大寨那些年,90歲上下的尋頌玉像着了魔似的,因她的名字難隔兩天不進大隊的廣播。什麼“年邁九旬不服老,頌玉老人幹勁高”等。廣播一叫,尋頌玉老人就眯眯一笑,渾身勁頭更高,簡直成了大隊的一面旗幟。有時十四五歲的姑娘同她比手勁掰手腕,還在她面前喫敗仗呢。那年頭,盡管工分不值錢,尋頌玉一個人做,一個人喫還算過得去。年終收入還總是排在隊裏的前列。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7張

圖註:學大寨

農村實行聯產責任制後,尋頌玉也分了一份責任田,除了下水的農事讓子孫們去做,其餘她依然堅持自己動手。最有意思的是,隨着政策的放開,老人也開始搞起了商品經濟。年輕時她那手令人稱贊的針線活,在年近百歲時居然派上了用場。她買來一些潔白的細布,裁成四四方方一條的小手巾,用手工卷好邊,然後用彩色線在上面做上九萬千百幾個字,拼成圖案。據說這是她在孃家時學的。這個圖案既象徵富有,又象徵吉祥。加上是百歲老人親手所傲,因此人們爭相索取,沾個喜氣。有的給予實物酬謝,有的付給觀金。碰上鄉鄰好友家有小孩滿三朝做周歲的,老人還無償地送去一條,給予祝福。因此,老太太跟周圍鄰居的關系都很好,大家也很尊敬她。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8張

圖註:刺繡

尋頌玉自食其力,衣食住行自理的局面,直到1986年2月21日,當地政府和鄉親們給她做百歲大壽時,才稍稍有所改變。按正式計算,尋頌玉要到農歷六月十二才滿100歲。鄉親們認為六月天氣太熱,不好大辦壽慶。而且按照百年之中的閏月累計,尋頌玉早滿一百歲了,所以就提前幾個月為她做了壽。酒席間有人提出:“百歲老人還要自食其力,還要勞動,講來不好聽。”於是,喫壽酒的人一致向尋頌玉提出:“以後您老就不要勞動了。”尋頌玉老人開始不依。她說:“我不是沒有喫才做嘍,我是要勞動才舒服嘍。”講來講去,最後達成一個協議;種菜提水這些戶外的事不再做了,室內家務聽從尋頌玉老人自便。老人坐久了就不舒服,總是催媳婦、孫媳婦找些事情給她做。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9張

圖註:愛勞動

尋頌玉老人喜歡喝酒。她不喝街上賣的白酒,只喝一點鄉下土法釀制的米酒,每次一兩口就行。從30來歲起,她就養成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喝一口米酒的習慣。已持續了近70年,其間只有1960年前後那幾年例外。那時候實在搞不到米酒,就用開水代替,為什麼要喝酒的道理她講不清,只是說睡覺前喝口酒身子暖和,睡得香。有痰時喝口酒就沒有痰了。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10張

圖註:米酒

愛乾淨、圖暖和,是尋頌玉老人生活起居的基本特徵。不管天氣多冷,老人每三天要洗一次澡,換洗一次貼身衣服。被子蚊帳總是漿洗得乾乾凈凈的。早上起來她要到屋前屋後轉上一兩圈,活動活動。她孫子曾經買一個塑料壺給她睡覺時暖腳,她從來沒有用過。她認為那東西燙人,不如喝口酒或半杯開水。冬天,子孫們讓她烤火,她也不願意。她認為烤火不如活動活動。至於喫的,不論粗細葷素,只要溫熱就行。她的牙齒還好,只掉了兩個門牙和兩個智齒,一般的食物都還嚼得爛。

百歲老人尋頌玉愛勞動講衛生,打官司讓她記住凡事莫爭吵與人為善 社會 第11張

圖註:自力更生

如今,尋頌玉自然已經去世多年了。但是她的長壽經還是有值得借鑒之處。譬如凡事心平氣和不與人爭吵,能忍則忍一下;喜歡勞動,推崇自食其力;愛乾淨圖暖和和喝米酒等。(彭忠富/整理;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