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zeen網站上引用了一篇來自英國長期以來關注設計的作家Stephen Bayley的文章,提出「對抗品牌,就是對抗人們」的品牌危機警告。這緣由是來自於澳洲政府有意統一所有香菸包裝,要求包裝將披上被市場研究者票選最醜的Pantone 448C顏色,以降低人們消費慾望,減少抽菸造成的健康危害。

追溯原來Stephen Bayley的原文,是來自於Circa Press的影片:

Stephen Bayley from CIRCA on Vimeo.

Stephen認為,品牌就是一種藝術,也是代表人們的生活文化,使用某種產品/服務,其品牌意念的表達,也是人們自我認同/他人認同的呈現。統一標準的產品包裝,是在挑戰品牌的生存價值。若以此推論,車子、酒類、甚至巧克力,是否都要因為「可能危害身體健康」,而被訴諸同樣的要求?

不管是Dezzn的文章或者是Stephen BayleyCirca Press上的影片內容,都讓我回想起曾有好些日子,與行銷部同事耗費好長的時間,討論著產品包裝外盒該如何設計,才能不違背公司CI、在客戶一覽架上商品時吸引客戶目光,把數十點產品優勢簡化轉為清新、亮麗、簡約的包裝設計。上面的一字一圖,看似不經意,都是揣摩客戶、店頭、業務之意的恐怖平衡,看不到的是,行銷人在這包裝上訴諸的品牌故事。

大家都知道塑造品牌不容易,錢和時間是必要成本,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到的品牌行銷,除了在自家網站上的品牌故事分享,第一線面對客戶的商品包裝,是所有品牌行銷管道中,最直覺、也最感官的一環。使用該品牌的客戶,自然被連結成為該品牌塑造出的特定族羣,瞬間連動起該族羣的生活模式、個性、社會地位、嗜好、收入高低等。

想知道現在幾點?看手機而不看手錶,已是現代人的生活日常,但,各牌名錶卻沒有因此消失於市場上。品牌,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個世代、一個國家、一種理念、一種記憶。我不至於悲觀地認為,制式包裝會全盤毀了品牌,但去除了商業利益,品牌所型塑出該世代、該族羣的文化面貌因而少了一個出口、少了一個紀錄的方式,的確覺得可惜。但未嘗不是一個重新找尋新品牌行銷管道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