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說,古代東西方都沒有真正的科學。只不過西方率先開始了演繹推理,給未來的文藝復興,留下了一條線索。而科學的誕生標誌,正是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註:這個實驗可能是謠傳),用實驗證否了亞里士多德的教條。

古代的東西方從未誕生過真正的實驗思想,無論是玩邏輯還是玩頓悟,都過於強調思考,從未想過動手去證明或證否自己的猜想。而務實之學,則是技術,而技術的發展其實和這些牛人關係不大,雖然這些牛人都深刻的影響了社會發展,但主要限於社會上層,說簡單點就是統治階級,而從歷史的角度看,其實有沒有這些人都並不重要。

他們所發現的真知灼見,並不那麼難於被再次發現。以大自然的生物演化為例,連眼睛這麼複雜而特異的器官都獨立的進化出來了好幾次。比如,軟體動物的眼睛和脊椎動物的眼睛以及昆蟲的眼睛,都是各自獨立起源的。

過去,已經過去,無論是輝煌還是沒落,東亞和歐洲都要擺脫去談論祖宗多麼輝煌的心態,而是應該回到現實中,正視幾乎沒有歷史的美國,奇蹟般的崛起,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會衰落,該怎麼趕超美國才是真正的大事。


介紹七個道家的哲學命題

再說一下,哲學本是無用的,但莊子說「無用之用,實為大用也」。

網上有很多後人杜撰的道家語錄,這些話從文采和哲理上都不能和道家先賢比,興揚在這裡把道家先賢提出七個哲學命題介紹給大家,哪怕讀者知悟出了一份道理,也比看雞湯有價值得多!

一 什麼是道

《老子》中說:「道可道,非常道,」《說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韓非子》中說:「道無雙,故曰一。」《莊子》中說天地萬物皆有道,不管這個東西是多卑污,哪怕是人的大小便中也有道。還說:「道者,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在先賢眼中是不一樣的人,人也可以求出自己的道,一個人找到自己的道心就有了方向。

二 莊周夢蝶

相信大家都聽過莊周夢蝶的故事,一直上個世紀西方才提出了類似的哲學命題缸中之腦,這個問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說這個世界是不是假的?

三 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等焉

興揚以前寫文章《我們不需要一個人格化造物主》,這種思想最早也來源於莊子,《莊子》中就說:「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後有郭象注釋《莊子》提出了「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以天地之正也。」「無所待」就是對外界沒有依賴,萬物皆是大道自然運作而成非是人格化的造物主成就。

四 心是太極

這個說法出現在宋朝的時候,白玉蟾真人注《清靜經》曾引莊子云:道為太極。心為太極。一代玄學大家邵雍邵康節也在《皇極經世》提出了:「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一言蔽之,心是太極,心也是道,人能見其本心就能見己大道,此理一出更有無數陰陽變化之妙。

五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此論亦出自《莊子》,興揚以後會給大家詳細解釋,今天翻譯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參參看,鳥在飛,但是鳥的影子沒有動。

六 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此言出自《易經》,這裡是在很詳細的說為什麼占卜不是騙人的,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參參看,以後會詳細解釋為什麼占卜不是騙人,或者說中國傳統占卜學是靠什麼在占卜。

七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知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單純從意思來看這段話是在激勵人,成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但是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段話是在說事物的發展只會往相反的方向轉化,萬事萬物皆有苗頭,所以在這句話前老君爺(道士對老子的尊稱)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君爺(道士對老子的尊稱)還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人要注意災禍的苗頭,就不會被災禍所害!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c7d6ef8e6f3603b32132847e8035c94", "vname": "", "vid": "54cfc34393c94365954fff14cc3110c5",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0404652},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0458800},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7269427}}, "src_thumb_uri": "4272000961d622ab7954",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ea30008afce5995f303", "vu": "54cfc34393c94365954fff14cc3110c5", "duration": 187.64, "thumb_url": "3ea30008afce5995f303", "thumb_uri": "3ea30008afce5995f303", "md5": "9c7d6ef8e6f3603b32132847e8035c94"} --}

仁愛之師,軍事家,建築學家,都是墨子的標籤,但你知道,墨子其實還是科學家的始祖嘛?我們今天就用100s的時間跟你講講墨子的科學成就。

牛頓三大定律我們都知道,至今僅四百多年的歷史,卻推動了世界科學革命。但你知道這項專利其實應該發給中國嘛!早在戰國時期,墨子就提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與牛頓第一定律一摸一樣。不僅如此,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小孔成像、光線直射,光影成像、槓桿原理等一系列的科學成果,都是2000年前的墨子發明的。我國為紀念墨子所做的科學貢獻,曾在2016年,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時,把衛星的名字命名為「墨子號」。以此來緬懷我們的科學巨人。

「幾何之父」-歐幾里得,奠定歐洲數學基礎的人物。跟墨子比起來卻還是遜色一籌,它所提出關於倍的定義、圜的定義、正方形的定義等,墨子都在2000年前就提過了。墨子不僅總結了點、線、面、體、圓所有的概念,還發明了十進位演算法,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如果沒有十進位,一斤不再等於十兩,,一米也不再等於十分米,我們可能也不會有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數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物理學家,這些都只是墨子成就的冰山一角。墨子在科學領域的成就,領先西方近2000年。著名西方漢學家、中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讚歎墨子:「墨家的科學水平,超過了整個古希臘!可惜,公元240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允許可以左右國家的幫派組織存在,墨家從此沒落。

須知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不盡都是糟粕。如果墨子學說能早一點為國人所重視,那麼中國說早一點開出「科學理性」之花,倒也未可知。


雖然說出來很傷一些國人的心理感受,但諸子百家確實沒有可以和古希臘這幾個哲人媲美的人物。尤其是限定在哲學科學範疇。首先,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中國古代有技術,水平也不低,但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科學(如果分不清兩者差異就不要爭辯了)。科學的產生首先需要邏輯學,以及其催生的理性主義,進而需要有不以功利和實用為目的的動力(比如歐幾里得曾回答一個學生「幾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時說「給你三個金幣,請退學」)。很遺憾,這幾件中國古代都沒有產生。沒錯,科學的第一感應該是「有意思,沒用」。然而「沒用的」科學才是催生文明爆炸性進步的根源,比如歐幾里得幾何里三大尺規做圖這種看起來完全無用的問題歷經兩千年催生了抽象代數,又過了兩百年成為現代人工智慧的核心數學基礎。所以中國古代文明的硬傷就是沒有科學,即便古人再聰明,也只能產生一些奇技淫巧,一千年,兩千年,五千年… 都不會有本質突破。回到題目,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方法進行粗略判斷:現代文明成果特別是科技成果甚至民主制度藝術標準等等,多數都能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影響和傳承,不勝枚舉,而又有多少現代文明成果可以追溯到諸子百家的影響和傳承呢?


題主你好

我來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是宗教或神話,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或者神話,但不一定都有哲學。

在如此多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國、印度、和古希臘產生出了哲學,並且都是在大概相同的時間內(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

20世紀得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人類精神的這一突破時期稱為「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在中國,就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產生出了很多優秀的哲學家與哲學典籍。

在印度產生了最早的哲學文獻《奧義書》以及其他重要的佛教典籍。

此時哲學也在希臘誕生和繁榮。

我們不一定要比較中國和西方的哲學家和哲學思想孰高孰低,因為兩者表達思想的方式和風格不同。

希臘哲學的思維方式最為思辨的,重推理證明。

中國哲學則偏重警句箴言,引證比喻,當然,像孟子和荀子的著作還是充滿著系統的推理與論證的。


本回答由品物不窮原創,謝謝觀看!


肯定有啊,只不過我們不叫哲學家而叫【子】。先秦諸子都是很厲害的哲學家,漢朝時期的張衡、王充、鄭玄、劉向都是偉大的哲學家。

先秦諸子中較為有成就的哲學家

老子

老子的自然哲學主張是「無中生有」,其淵源可能來自老子家族的天文學背景,因此老子能夠對宇宙萬物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老子的社會哲學主張是「人法自然」,由於自然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存在過程,因此人法自然的具體化就只能是「無為」、「無欲」。老子主張的理想社會結構是「小國寡民」,這種社會結構乃是對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理論重構。老子在這裡非常深刻地思考了如何保持這種社會結構穩定的問題,他敏銳地意識到人口的增加、民眾對生活水平提高的慾望、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傳輸的廣泛,乃是破壞這種理想社會的四大因素。

老子是中國獨立思想家的鼻祖。

墨子

墨子的主要思想或政治主張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

墨子強烈主張對社會管理結構進行改革,並明確指出上至天子、下至各級官吏,都應當由人民選擇推薦產生,當國家遇到饑荒時則首先減少官吏的俸祿。

孔子

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觀、人道觀、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哲學思想體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學範疇的邏輯展開,其哲學思想體系可概括為:"命--禮--仁--知--中庸"。

在認識論上,孔子尚未摒棄"生而知之"的先驗論觀點,並且把"生知"列為認識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強調。在孔子認識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覆論述的"學而知之"。

在方法論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時代的"中和"觀念,把它發展成為"中庸"思想。"中庸"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對待自然、社會、人生的基本方法。

孟子

孟子在繼承發揚孔子道德學說的基礎上,對道德修養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論為理論起點,將「浩然正氣」的養成作為道德修養的中心議題,提出高尚的道德修養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獨立人格,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要有「以先知覺後知」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嚴於律己」的自覺意識。

莊子與惠子

莊子與惠子是中國邏輯思辨的開創者。只不過後來由於儒家強勢,智者的論辯與科學精神在中國逐漸流失。

漢朝哲學家

與先秦相比,漢朝的哲學得到了一些深刻的進步。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戰鬥的無神論者。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範疇。以「氣」為核心範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其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他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

張衡

張衡(78-139年),字平子,漢南陽郡西鄂縣(今卧龍區石橋鎮西南)人。

張衡曾經深入學習和研究了當時天文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並通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理論研究,寫下了世界史上不朽的天文學名著《靈憲》等。張衡從哲學和科學的高度全面地闡述天地的生成和結構,解釋日月星辰的本質和運動。中國古代的天體演化思想又可稱為開天闢地說,它是一種解釋天地是如何產生的學說。

鄭玄

鄭玄存在神學思想,認為有人格化的天神存在,它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最高主宰。

他還進一步認為,如果君主的行為符合天神的意志,就會由上天降下種種嘉瑞、符瑞以示隆興;反之,若君主過失,上天則會降下種種災異以示警告。由此進一步推論,則人的生死、貴賤、貧富、禍福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所以應該恭順天命,服從封建統治。

另一方面,他還神化陰陽、五行,用陰陽氣的盛衰解說事物的變化,以君子屬陽,小人屬陰,社會之所以亂,乃是陰氣過盛即小人當道的結果。所有這些,都是成體系的,並非偶然的提及。當然,這些思想並未超出漢代「天人合一」唯心論思想的範疇,很少有鄭玄個人的發明。但他遍注群經,將這些思想融於對經文的解釋之中,而且其中又進行了一些系統化的工作,這就將唯心主義神學哲學進一步發揚光大了。

總的看,鄭玄的哲學思想並不是進步的,但也未嘗不具有積極意義,因為它另一方面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對自己命運的信心,只要按照天意——實際是某種客觀規律——辦事,就有可能招致好的結果。

劉向

劉向、劉歆父子是在儒學作為經學而一統天下之後,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並強調從中吸取思想營養以改善儒學的重要人物。在對《管子》、《晏子》、《韓非子》、《列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以及《戰國策》等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認為它們皆有符合儒家經義的地方。

劉向、劉歆父子在當時經學獨尊的情況下,大力倡導研究諸子之學,對削弱官方學術思想的統治、解放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以上的這些人物都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乃治在世界哲學史上都有一席之位的。我們今天西學東漸,很多人只顧研習西方哲學,而對自身民族的哲學研究較為缺失。這還不是最可氣的,最可氣的是有些軟骨頭的學問家,動輒言語「中國無哲學、無信仰」,把自己的無知當做思想界的新發現宣揚還沾沾自喜!

哲學研究者當學貫中西,而不是盲目地去崇拜「外來的和尚」!


文學

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周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時期,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其門客有三千人。即《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思想

春秋戰國之交,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將老子視為宗師,孔子也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太上老君。

天文

《甘石星經》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專著和觀測記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僅次於前1800年的巴比倫星表。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齊人(一說楚人或魯人)甘德、魏人石申(一名石申夫)各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他們觀測了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的運行,發現了這五個行星出沒的規律。據我國科學家席澤宗研究證明:甘德已發現木星的3號衛星,比義大利伽利略和德國麥依爾的同一發現早近2000年,甘德、石申所測定的恆星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書中記有120顆恆星的位置,以現在的觀察結果來看,還是比較準確的。它比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希臘伊巴谷的星表早約200年。《甘石星經》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教育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說的是哲學科學家,並非割裂、單獨的哲學家和科學家。

古代哲學科學不分,奠定牛頓力學經典的著作就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現代科學體現的幾個基礎特性,把科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了,一是以數學為基礎,一是以驗證為基礎,一是最簡化原則。用數學解釋現象並提出假設,用實驗驗證假設,在所有可供驗證的數學解釋中選擇最少限制條件的解釋。

現代科學由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而來,西方文明再往前追溯可經由古阿拉伯而致古希臘文明。可見現代科學文明並非沒有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從古希臘文明來看,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歐幾里得的幾何(公理假設基礎),畢達哥拉斯的數論,阿基米德的應用,確實是現代數學的源頭,所以也可以說是現代科學的源頭。同時,除阿基米德外其他還是哲學大家,柏拉圖雖然未見大的數學成就,但他的邏輯思維卻由亞里士多德繼承下來。

古希臘是個邦國地區,集權度低,所以思想較自由,進入羅馬時期後及至中世紀,要麼世俗的集權統一,要麼雖然世俗是邦國管理,意識形態領域卻由教會集權統一。因為要維護集權統一下的穩定,就要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所要維持的範圍有多大,相應付出的代價就有多大。自由精神的減少,也使哲學科學的進展不大,不少古代的思想和成就又因為維護穩定的需要被摧毀,直到文藝復興推翻教會統治,世俗管理又是邦國制的,才重新從阿拉伯地區找回古希臘文明的成就,開始新的哲學科學的蓬勃發展,直到現在。

反觀中國,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有記錄以來第一次的思想自由蓬勃發展的時期,之後就進入秦漢四百年的中央集權,進而三百年魏晉南北朝時期,然後隋唐元明清,民國和共和國,除了大概每個間隔不超過一百年的混亂時期其他都是高度中央集權統治的時期(宋朝有些例外,所以也可以說是各方面成就很高的時期,除了開疆拓土、保家衛國方面)。

然後我們看春秋戰國時期,是有記錄以來第一次的思想自由蓬勃發展的時期,墨子的科學成就基本上就可以對應阿基米德了,同時他還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公孫龍的邏輯思維我們只能知道一點了,惠子的成就只能從老莊著作中略微知道。其他還有誰有些什麼除了技術應用外的科學理論成就我知道的不多,但無論如何,都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因為接著就是長達四百年的集權統一時期,只有儒法道爭霸,儒法本來還就是一家。而且在我們集權統治的版圖周圍都是落後地區(俗稱蠻族),沒有象阿拉伯這樣的文明地區可以成為古希臘文明的鄰近避難地,所以其他的諸子百家在秦漢以後幾乎消失殆盡。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可以和古希臘媲美的哲學科學家不是一定沒有(至少墨子可以和阿基米德比比),只是現存的記錄幾乎沒有,也許我們在以後還能發現一個新的敦煌洞窟,會發現可以和古希臘的哲學科學相媲美的人物和成就呢。

再接著往下看,魏晉南北朝,雖然有較長時期,但是只有清談玄學流行,也融合了儒釋道文化,但從科學層面來看仍是重應用少理論,也就談不上什麼成系統的理論解釋和預測,然後再用試驗驗證預測假設了。

因為這個時期雖然不是中央集權,但是卻戰亂頻頻,混亂時間雖然長達三百年,卻是各個集權體輪番登台,而不是同時穩定的存在,每個集權體的存在多不過百來年,後來者繼承的少,毀滅的多,也所以科學上重效率的技術應用發展還有所見,理論貢獻幾乎沒有。

同時大家為了避禍,清談玄學盛行,在哲學上倒反而促進了儒釋道的融合。也可以說促使了在中國,很早就割裂了哲學和科學。不象西方,科學和哲學一直沒有完全分家,牛頓同時還是個神學家,近的還可看量子力學的發展。

其他不多說了,只說最近的民國時期也是中央集權很弱的時期,所以出了不少的思想大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領域都是開拓創新的前提條件。

吸取歷史教訓,我們應該好好吸收維護這一時期的各方面的成就,不要象歷史上的每個後來的都是以摧毀前面的為要義,又讓這些成就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問答提出的是哲學科學家。我看了看一些回答,都沒在點。要麼談哲學,要麼談科學,卻沒有把哲學和科學結合起來談的。

其實這個問題,對我們有稍稍的不公平。為什麼?聽我從源頭上分析。在人類文明曙光陸續出現之後,大約公元前500年前後,這時正好處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刻。此時,最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已經消失在歷史進程中,在黃沙下靜靜地等待著以後人們的發現。 希臘、中國、印度(這時的印度已不同於最早的源自於巴基斯坦的古印度文明了,所以人們提到四大文明古國時,常常會說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之類的)這幾個文明點卻幾乎同時迸發出勃勃生機。我們來列個時間表,孔子比釋迦摩尼小14歲,他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問題,孔子死後10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蘇格拉底的弟子是柏拉圖,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圖的弟子,他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子只差了7歲。這個座次還可以不斷地排下去,彷彿這個時期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在這個時代出生了。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那個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這個時期被德國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那個時代,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的時候,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的岸邊打坐,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邊散步。關鍵是中華文明當時沒有缺席。 而且他們也有一個分工:希臘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物的關係,印度哲學家主要考慮人和神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人的關係。 中國的哲學家不管諸子百家哪一家,他們不太去考慮物,他們也不太考慮鬼神,雖然民間信仰到處有鬼神。哲學家不思考這兩點,他就思考人和人的關係。比如「人之初」是善還是惡;人和人之間是「仁愛」還是「兼愛」。像儒家,就是典型入世哲學,不談鬼神。 印度哲學家思考人和神的關係,這個神不是迷信,而是超出我們經驗世界之外的另一個高層抽象天地。這恰恰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所缺乏的。有人研究認為,印度哲學在思想上幫助西方衝破神權的束縛,追求脫離於神權世界之上的未知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方哲學家思考人和物的關係,主要考慮人和客觀世界的事情。所以現在他們自然科學特別發達。古希臘的哲學家大都精通數學,有的甚至本身就是大數學家。也可以說數學家大都是很有名的哲學家。乃至近代,西方很多數學家也都是哲學家。如笛卡爾(解析幾何奠基人,哲學上提出過「我思故我在」)、羅素(提出過羅素悖論,即理髮師悖論,此悖論直接動搖了整個高等數學的基礎)、萊布尼茲(太有名了,被稱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和牛頓同時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網傳他是受到中國《易經》八卦的啟發,創造了二進位,而事實上是他發現八卦圖可以用二進位來解釋)等等。 所以西方哲學家往往和科學數學家緊密相聯繫,以此為判定標準,我們的哲學兼科學家的確慘不忍睹。但是不是當時就沒有可以與之相媲美的哲學兼科學家呢?答案是有。那就是墨子。 墨子創立的墨家在當時和儒家並被為「世之顯學」,也就是說在當時影響力還是挺大的。他主張「兼愛」、「非攻」,關於它在思想上的成就,在以前歷史課本里都專門講述過,這裡就不贅述了,而且我相信各位更大的興趣在於他的科學成就上。 墨家的著作《墨經》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瑰寶,成書時間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差不多。現僅存一小部分。其中關於幾何部分的約二十多條,已上升為抽象數學理論。關於圓、點、直線、平行等概念的定義與現代概念相符合。比如圓,《墨經》中的定義是:圓者,一周同長也」。這無疑深刻揭示了圓的本質。另外有兩條幾何命題和現代公理幾何理論中的兩條連續公理極為相似。這兩條公理是《幾何原本》里沒有的,直到十九世紀才被阿而伯特補充進來。除了數學上的成就,《墨經》裡面幾何光學的研究形成了完整邏輯體系,系統論證了凸透鏡、小孔成像等一些原理,可以說是一篇完整的幾何光學論文。有人曾把《墨經》比作中國的阿基米德,但比較一下兩者存在時間,《墨經》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多年。 當然《墨經》很可能並非墨子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墨家弟子智慧的合集,但同樣的事也發生在西方。畢達哥拉斯創立的學派也是把其弟子的研究成果算在畢達哥拉斯身上。 非常可惜的是《墨經》存世的只是極少一部分。殘留最多的部分保存在日本。(這一說法以前看過,未經論證,如有錯誤,請諒解)就這麼極少的部分(包括在日本的)都可以讓我們看到我們先人在科學研究上的智慧。 最後,吐槽一下。總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其實在十六,十七世紀之前,世界又有哪個地區或王朝有過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基本都是應用為主。在這一點上,中國絲毫不落後。科學是個很大的話題,門類眾多。近代自然科學基礎是以伽利略的研究奠定,近代天文學是第谷奠定……很多基本都發生在中國明朝時期。那時起,中國才開始落後。在此之前,能稱得上有嚴密科學體系的,我個人認為只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他以幾條幾何公理為基礎,推導出一個邏輯嚴密,絲絲相扣的幾何世界,一直流傳到現在,後人幾乎沒有能夠再有大的發揮。邏輯思維從而成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手段。而《墨經》體現,中國實際上是有邏輯思維萌芽的,只是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變成了後來的獨尊儒術。中國科學邏輯思維的萌芽基本斷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